达拉斯佛七讲话

 

净空法师主讲

 

佛七讲话第一日

佛七讲话第二日

佛七讲话第三日

佛七讲话第四日

佛七讲话第五日

 

佛七讲话第一日

 

‘佛七’是克期求证的修行方法,就是在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与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前两种功夫不是每个人皆能得到的;但‘功夫成片’,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念,这就是‘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结七念佛有其殊胜之目的。佛七中讲开示,称为‘打闲岔’;因为讲开示,就把人心讲乱了,就得不到功夫成片。为什么我们在佛七中不但讲开示,还要讲一个半小时?总是因为结七念佛时,妄想、杂念太多,得不到功夫成片,不得已而为之。

 

大家念佛的功夫为何不得力,原因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也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了。一切大乘经,如《楞严》、《楞伽》、《华严》、《法华》,都曾详细的讨论到这些问题。而《金刚经》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内容绝不逊色于其他的大乘经论,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且《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已经超越了宗派,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几乎没有不读《金刚经》。

 

佛法所求的是高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则生死轮回、成佛作祖;小则现前身心安乐。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身体、容貌,一年比一年健康圆满。

 

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法喜充满’。我们现前的生活怎么过得这么苦恼,原因就是没有智慧。读《六祖坛经》,实在羡慕惠能大师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足见他是生活在智慧里。而我们则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等皆是生活在烦恼里。怎样转烦恼成菩提?‘菩提’的样子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圆满的智慧。

 

‘金刚般若’是智慧里最圆满、最究竟的。所以《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将大圆满、大自在表现在生活上,教我们体悟、学习。一般经典多半是以放光现瑞发起,而《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就说明,究竟圆满的智慧原来在日常生活中。释迦牟尼佛穿衣、托钵、吃饭皆是金刚般若,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点点滴滴皆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华严经》五十三参中的法身大士,所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每个人的生活,与《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示现的生活没有两样,皆是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才是佛法给人的真实受用,何迷信之有。

 

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三种真实:

 

第一、‘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即是学佛的目标所在。

第二、‘住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

第三、‘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自己住真实智慧,才能教给一切众生皆得真实的恩惠。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让人有所感动而向你学习,也能获得如诸佛菩萨一样圆满智慧的生活,就是惠以真实之利。

 

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我们跟他学习,这是‘学佛’。同理,身为佛弟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必须作为一切大众的好样子。佛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日常生活。我们学佛而不得佛法的受用,归根结底,我们的毛病是‘放不下’、‘看不破’。像近代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净宗的印光法师,他们所示现的,完全符合《金刚经》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不仅是大家晓得的《金刚经》上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从这两句话开悟,其实,全经字字句句与此二句同样重要。

 

我们学佛到底为什么,学的是什么,得到些什么?常常这样反省,就有觉悟的机会了,不但要超越六道,也要超越十法界。不反省,就迷惑,就继续搞六道轮回。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一语道破十法界的由来。打妄想,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有执著,就造成六道轮回。因此,破执著,就超越六道;断妄想,就超越十法界。

 

‘三皈依’是传授学佛的总纲领、总方向。‘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的意思。从迷惑颠倒回头,皈依觉,从今以后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依佛知见,即是‘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现代讲的,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乃至生理的染污、环境的染污,我们从一切染污里回头,依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这才是‘皈依僧’。

 

佛法修什么?修‘觉、正、净’。用什么方法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方法门道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如果所用的方法门道,不是修觉、正、净,而是迷、邪、染,那就不是佛法。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若不是与觉正净相应,我们学的就不是正法。

 

《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因缘所生,缘起性空;佛法还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佛陀教导我们,世法、佛法都不可执著,‘应无所住’。‘住’就是执著。并不是教人世间法不要执著,佛法可以执著。经上讲得很明白,佛法也不能执著,都要放下。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是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生活得那么潇洒自在,原因是他于一切法,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学佛、学菩萨,就要学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接触一切境界,也是充满圆满的智慧,生活自然是法喜充满,令别人感动。世尊天天这样表演,从未间断,但是从未有人提起这桩事。

 

这天,须菩提尊者在大众中,赞叹释迦牟尼佛,“希有,世尊”。世尊累劫所修的、所证的究竟圆满的果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原来就用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才是真正希有!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菩萨是学生,佛怎样护念学生,做出来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实践。这是真的护念,真的付嘱。‘付嘱’就是托付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做到了,还要教化一切众生,要为一切众生作好样子,希望一切众生人人觉悟,个个都过真实美满智慧的生活,这是佛的本愿。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以为别人与自己不相干,我好就可以,何必管别人。

 

因为一切众生与自己一体,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慈悲,对于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是无条件的。‘慈悲’就是爱护、关怀。‘无缘’就是没有条件。诸佛菩萨在世间,不一定示现为佛门的法师、居士,也常示现作外道。《华严经》上的‘胜热婆罗门’与‘遍行外道’,皆是一般宗教的领袖。他们教化众生的原理原则,与佛所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方法、手段不一样。他们是佛菩萨应化示现,如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正伟大!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斯兰少数民族事务局局长Mr.UriThemal,OAM,在昆斯兰办了一所‘多元文化论坛’,邀请我讲演。这个论坛的目的非常可贵,以佛法来说,此人即是佛菩萨。他是以色列犹太人,入籍澳洲成为澳洲的公民,信仰犹太教。多元文化论坛的目的,是希望集合世界各种不同的宗教,开诚布公的讨论如何团结,如何消除种族、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隔阂。因为澳洲政府现采开放政策,现在世界各地移民至澳洲的人愈来愈多,这些新移民,以后如何能在此地和睦共处、互助合作,以达到社会繁荣、安定、兴盛、富足的目的,这就是佛菩萨弘法利生的观念。

 

当天我与十四个宗教团体的领袖见面,我赞叹他们是真正的菩萨,完全抛下个人的成见而求社会的安定,求一切大众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此论坛能推展至澳洲每个城市,且愿其发展至全世界。论坛的目标是世界和平,但是和平不是喊口号可至的,一定要将各种隔阂的意见化解消除,从各种不同观念之中找到共同点。譬如,宗教里讲‘神爱世人’、讲‘博爱’,佛法讲‘慈悲’,这就是共同点。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把不同之处暂时放下,先发扬光大其共同点,从这里建立共识。佛经常说,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没有不能圆融的道理。《华严经》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理。如果有智慧,一切隔阂都能化解,世界、人生将是多么美好。

 

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中,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他向佛请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同学们。这一点非常难得。同学们发心了,但是做得没有佛如此的圆满自在。原因在那里?

 

须菩提极其善巧方便,代大家问了两句话,就是症结所在,一是“应云何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一、心不晓得安在那里。第二、妄念、妄想太多,如何断除。‘降伏其心’就是断烦恼。由此可知,心不知道安住在那里,是妄想;念头太多,是烦恼。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就是《华严经》讲的‘妄想、执著’。‘应云何住’是教人解决妄想;‘云何降伏其心’是如何突破执著。这两个问题要是得到解决,就超越十法界,可见问义无限深广,问的技巧也实在高明。

 

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佛具体答覆他,菩萨要怎样降伏其心。佛教菩萨,就是教我们。“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能生此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心。要有诸佛菩萨一样的心怀,佛教我们用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之类’。经云,‘佛不度无缘之人’,肯接受教导就有缘;不肯接受就无缘。‘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真诚慈悲,不会舍弃一个人;问题是我们肯不肯依教奉行。我们帮助众生,不是帮他一个阶段,而是帮他达到究竟圆满,也就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须一直帮助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本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就是教我们‘而生其心’。

 

‘生心’须‘无住’才行,所以佛接著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菩萨的心多么清净!释迦牟尼佛穿衣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没有著相;托钵,天天吃饭,也不著相。言行举止都为一切众生作好样子,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丝毫分别执著。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对人有恩惠,所以才称为‘无缘大慈’。‘无缘’即是无条件。这才看出诸佛菩萨伟大之处,因为他们的心量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世尊特别提醒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此教导我们离四相,即是离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我相’是执著自己,以为此身是我,以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实那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把这些当作‘我’,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与我对立的,都称为‘人’。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包括在此范围内,可见‘人相’的范围非常广大,诸佛菩萨也用‘人’作代表。

 

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世间人讲的‘宇宙万有’,是从那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如何演变的。佛说是‘众缘和合而生’,即是‘众生相’。既然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其中真正的含义就是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相有,体空,了不可得’。‘世法’是众缘所生的。般若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佛法’也是缘起性空。真心本性里没有佛法,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本来也没有。可见‘众生相’含义甚深!

 

‘寿者相’是指现象存在的时间长短。《金刚经》末后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就是众生相;‘如露亦如电’就是寿者相,它存在的时间像露水、闪电一样。露水比喻相续相,譬如人活在世间可达几十年,即是‘如露’。‘闪电’比喻真实相。佛在《仁王般若经》上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即是‘如电’。现象的确不存在,从‘众生相’与‘寿者相’,就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晓得‘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结论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亦在万法之内,何以说因果不空?因果是能变现象的根源,‘因’是能变,‘果’是所变。为什么有十法界?有佛的因,就现佛法界;有菩萨的因,就现菩萨法界。同理,有饿鬼的因,就现饿鬼法界;有地狱因,就现地狱法界。这些现象皆是自心变现的。好比天天作梦,全是自己念头变现的,也就是意识心变现的。心地善良、慈悲,天天作美梦。一天到晚贪嗔痴慢、嫉妒障碍,天天会作恶梦。十法界依正庄严,即是自性随业因的缘而变的现象。由此可知,整个宇宙人生就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相’而已。真正看明白之后,怎么会不放下!于一切恶人、逆境,自然能看破,自然能放下;因为明了现象是业果相续,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此时真智慧现前,此心必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生活中,正如六祖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唯见‘刹那生灭’的‘业果相续相’。

 

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实报土),也是自性变现的。清净心、纯净之心变的境界是实报土。清净心,但不纯净,变现四圣净土。‘四圣’就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清净心,则变六道的报土,所以我们的心是染而不净。

 

分别、执著「四相’,就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很多,若我们受了菩萨戒,当菩萨也不是假的,但不是《金刚经》上的标准。《金刚经》上菩萨的标准,就是《华严经》上的标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萨。所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中加几个字就清楚了,‘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萨’。

 

十法界之内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此佛也比不上《金刚经》上的菩萨,尚未超越十法界。天台家讲四教:‘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皆在十法界内,没有明心见性,一品无明也没有破。别教佛虽超越十法界,等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也就是四十一品无明已破了十二品。

 

若明了事实真相,就能看破;看破之后,自然放下,不必人劝。若看不破,怎么劝也没用。心里没有忧虑牵挂的事,才是真自在,才真的是人过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原理原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的范围很广,就是一般人讲的‘提得起,放得下’。‘于法应无所住’是世法、佛法皆无所住。‘无住’就是不执著。于世法、佛法皆不分别、不执著,即是‘应无所住’。我们今天不明真相,样样分别、计较,苦难当然有得受。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金刚经》不是对普通人说的,而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唯有大乘人、上上乘人、圆顿根性的人,这一生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大乘人应当遵守原则,于一切法不分别执著,但是要实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穿衣、吃饭做起。衣服没有洗干净是恶,为什么不洗干净!衣服没有折整齐是恶,为什么不折整齐!桌子没擦干净是恶;吃饭时碗筷摆得不整齐是恶。

 

我们今天学佛,对待父母未尽到孝道是恶;家庭不能为邻居作好榜样,也是恶。作好样子给儿女看,这是善;不是好样子,就是恶。断恶修善从此处做起,才是真正学佛。若把断恶修善与生活完全脱节,则毫无用处,此人正是‘不解如来真实义’。

 

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世间,从早到晚,点点滴滴,‘布施’二字包括尽了。‘行于布施’的意义深广,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变成金刚般若,把工作,处世待人接物,做得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不是供在佛堂的,佛菩萨就是自己本人,这样才是学佛,这个人在佛法中才得真实的受用。

 

佛七讲话第二日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言语虽然简要,内容却是深广无穷。这两句话不但教我们作人,且把九法界众生美满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如果能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此人即是菩萨,是佛的真实学生,如来弟子。

 

布施的意义就是‘舍’。譬如家庭主妇,从早到晚忙著家务,若懂得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罗蜜’。

 

这种布施的境界非常广大,不要以为自己为家里的几个人服务,这样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这么一点点,而不知道其影响有多大。做这些家务需要体力,想著应该怎么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照顾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舒适,这就是行菩萨道。这样的家庭就是道场,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对象。

 

《华严经》说,‘布施’有外财、内财。劳力与智慧属于内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内财、外财皆须舍。因此,每天上班将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对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务大众,对于社会是布施。这才晓得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个小石头投在水里,波纹愈远愈广大。同样是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会影响邻居、社会、国家、世界。佛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作一切人的好样子。我们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样子;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样,这就是佛法。佛法里样样都第一,所以佛法是平等的。

 

《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个个都是第一。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就不是佛法,有高下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义理无限深广,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

 

布施是修因,因必定有果报,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从那里来的?前生造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因果决定是相应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真理。

 

‘世间’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现象’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悟的人,众生是迷惑的人。迷人造业不怕,果报现前才害怕。觉悟的人不怕果报,果报来了,逆来顺受。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没有一点恶心、恶意,果报一定圆满。念念福利一切众生,而不想自己,身心清净,自在快乐,才是真实的福报。

 

‘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其果报。健康长寿是修无畏布施的果报。什么是‘无畏布施’?慈悲、关怀,怜悯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永离忧患恐怖。在因果定律里,决没有吃亏上当的,也没有占便宜的。若以为吃了亏,上了当,那是自己前生造的因中有此果报。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就安了。纵然被人欺骗、侮辱,也能看破放下;因为冤结化解了,再次见面就很欢喜。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决不与任何人结怨,将来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风顺。

 

一切众生所以结怨,不外两种缘故,一是本身的习气毛病,看不惯就不耐烦,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六祖大师在《坛经》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的过失与自己不相干,须以清净、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另外是利害冲突,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称之为恶缘。其实没有利害,一切皆有命运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种种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决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则与因果完全违背。因此,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心永远是平静的。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佛教人‘应无所住’。‘住’是执著;‘无所住’是决定不执著。执著是病!宇宙、万物、生命、六道怎么来的?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即是‘妄想、执著’。因为打妄想,变现出十法界;因为有执著,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破了执著,就超越六道;断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也都在寻找宇宙万有的起源,他们可以找到边缘,但是找不到真实。因为他们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执著,是有界限的,故不能突破意识的界限。

 

佛教说,必须断了妄想、分别、执著,心意识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后,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学,任何宗派法门皆是修‘禅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也是禅定。名词、方法虽然不一样,皆是修禅定。‘戒’是正确的方法。依正确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后‘开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若能勤修‘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确。如果著相修这三种布施,果报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长者,不能出三界,当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住‘执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难做到,势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无量寿经》上阿阇王子‘皆愿作佛第十’这一品,佛说他们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一次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而未能发起信愿求往生的念头。这才晓得,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欢喜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决定不止四百亿。因为我们能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他们还没动此念头。

 

所以经上说,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宣说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说的,真是难信之法。《阿弥陀经》上讲‘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才了解我们的善根有多么深厚,很难得!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净土法门,生欢喜信愿求生的心,应当要庆幸。

 

佛教化众生,真正是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众生善根没有这么厚,要慢慢的培养,一世一世的帮助他们。善根已经成熟的,帮助他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没有成熟的,为他种弥陀净土的善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今天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读到‘净土三经’,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阿赖耶识里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来生来世再遇到因缘,他还是会往生。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人,不可对任何人轻慢无礼。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是说出事实真相,将自己破迷开悟,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而自己必须实行。千万不要以为,我依靠佛菩萨,他会保佑我。《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难。阿难原先打妄想,释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别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没关系,我的大堂哥很喜欢我,他将来会把禅定般若传给我;遭难之后,才晓得佛也帮不上忙。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只是经教。我们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萨保佑。

 

佛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身’是真的,以为‘现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这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看法。如果对人、对事、对物,心里有迷惑,有利害冲突,有嗔恚时,想想佛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多念几遍,心里就会平静。一切现象真的是虚妄,确实不存在。

 

《金刚经》后半部讲‘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法皆空’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因果’也是诸法,也是虚妄的,但是它‘不空’。

 

为什么性宗说‘因果不空’?法相唯识家说‘相是假有,识是真实’,‘识’是能变,‘相’是所变。所变的是假的,能变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识,因是能变,果是所变。十法界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因此,觉悟的人畏因,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于此世间遇任何人对我恶意,也不会介意,而能欢喜接受。我修净因,果报一定好。若别人得罪我,我起心动念报复他,这种报复,必然是愈报愈残酷,罪恶愈造愈重,最后两人同堕阿鼻地狱,害己害人。

 

无论人家用什么样的手段对我,自己知道过去大概也用这些手段对待他,他今天对我,一报还一报,帐就此了结,心开意解,这多欢喜!没有吃亏的,也没有占便宜的,结解开了。自己成佛,发愿第一个度他。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如今,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愿兑现了,受其残害而无怨恨心,而且第一个度他。为报深恩,报什么恩?凌迟残杀反而成就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从这样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帮助我,试验我的忍辱有没有成就。别人见此事皆认为是残酷,身体受极大的伤害;可是菩萨确实认为,歌利王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所以成佛第一个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恶并没有标准,也没有界限,仅在一念之间。一念极恶,念头一转就是极善,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门。善恶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这是极高的智慧!‘相’是虚妄的,‘身’是虚妄的,‘割截’也是虚妄的,虚妄对虚妄,所以没有痛苦。凡夫以为身是自己,执著身相,所以稍受伤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执著身是自己,则谁受伤害,谁知痛苦?

 

所以离四相,就没有痛苦了。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才有苦受。菩萨没有受,苦乐忧喜舍都放下了,称之为‘正受’,亦称之为‘三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乐忧喜舍’,佛归纳为这五大类,皆不是正常的受。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中、境界中,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就契入境界了。总因自己没有证实,所以不得受用;证实之后,就得大受用。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证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明心见性。

 

怎么晓得自己有没有证实?《金刚经》就是标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后,即用《金刚经》印证。‘印证’就是作标准、作证明。若达到的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见性;否则所达到的不是佛菩萨的境界。

 

佛门常讲‘开悟’,大家听了觉得很玄,好像很希奇,其实‘开悟’是极其平常的话。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那是样子,不是真修。

 

‘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行。如果口念弥陀,心里依然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为佛法好,可以执著。佛法是好,如药一样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复如是。修学佛法如果不契机,反而伤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华严经》皆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为世间人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离开‘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实义。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通过思考。若通过思考即落到意识里,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参禅、学教皆须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末那识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离心意识?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不用末那识,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赖耶识,这样才能大开圆解,参禅才能大澈大悟。宗门教人离心意识参,称‘参禅’。教下讲‘参究’,不说‘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分别执著,所对的外境是‘六尘’。‘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对的外境称‘性境’,不称六尘。

 

佛在本经特别教我们,“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就像乘船过渡一样。‘筏’是用竹竿编的,也有用木头编的(木排)。佛讲经说法就像过渡一样,到达彼岸,筏就不要了。这个比喻是在《阿含经》常说的,《金刚经》中又用这句话,但所表的意义不一样。小乘里讲,过了河,筏不要了,不该再执著。大乘法里讲,正在筏上,也不执著,意义比小乘经上讲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边不著,空、有二边同时,真得大自在。

 

般若经上讲的‘即相离相’是同时的。‘应无所住’,离相;‘而行布施’,即相。学佛没有离开日常生活行为,生活过得更美好,工作做得更积极。以前我们工作、生活只是为自己,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是为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法界庄严,为自性流露,现象不一样。为自己做,马虎一点无所谓;为大众做,做不好对不起人,用心不一样了。虽然尽心尽力做,并不著相。‘应无所住’,心里若无其事,即是‘大慈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生活、工作,为一切众生,皆是无条件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与纲要,确实契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佛法,但正在修学当中就不执著。不要听到‘法尚应舍’,佛法、世间法全都丢弃,那就错解如来真实义,就变成消极且不负责任。佛法一定要学,一定要行,但是不能执著。佛法如是,世间法亦如是。我们的身体还生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需要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样也不能舍弃。尤其是大乘菩萨,若将这些事舍弃了,如何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就要接触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

 

修行要真正下功夫,形式是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这样做早晚课是真实的功德。决不是早晨把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给他听,一点也不晓得课诵的意义,完全不能依教奉行。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书一样,早晨背了,功课交代了,晚上又背一遍。若这样做早晚课,则有无量罪过。因为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还自以为有功德。

 

我们在佛堂做功课,见到佛像如同见到真佛。早晨念的经咒是提醒自己,今天要照这样去做。晚上做晚课反省检点,这一天有没有照佛菩萨教诲去做。若做到了,明天要继续做;没有做到的,明天要赶紧做。这才是朝警惕,暮反省。

 

‘法’与‘非法’同时,没有先后。‘无住’与‘生心’同时,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生大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行六度万行之心。无住是不著相,与生心同时,不是分成两个阶段。看成两截,那就错了,那不是佛所说的。佛说法,有时说这一边,我们要懂另一边的意义。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说明,佛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世间一切法。十法界是妄想所生,六道轮回是执著所生,有因有果。凡是因缘所生法,皆无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佛七讲话第三日

 

《金刚经》的经文,义理很深广。如果错会了,不但得不到利益,可能反受其害。这也是般若经讲解的难处,所以历代讲般若经的人就不多,可是又不能不讲。讲解时一定要讲清楚、透彻,使听者不致产生误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四摄法’是佛教菩萨摄受众生的四个原则,第一就是‘布施’,与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见到你生欢喜心,愿意听你的教导,这就是‘有缘’。如果你很乐意帮助他,而他拒绝,这就是缘没有成熟。

 

我在初学佛时,对于佛法疑惑之处非常多,一个较大的疑惑:‘佛是不是真的有圆满的智慧与能力’。我们常常赞叹‘佛是万德万能’,此语只是赞叹,还是事实?我们也曾听说‘佛亦有所不能’,意思即说明‘万德万能’是赞叹,不是真的。如果此赞叹与事实不相符,则这话就不可信。不能采信的言语,就属于妄语的范围。佛教导我们不打妄语,尤其《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从这个角度观察,佛法中对佛的赞叹,决定是言行一致,没有夸张才是。

 

假设有一众生造五逆十恶之罪,命终决定堕阿鼻地狱,如此罪人,佛有没有能力立刻教他成佛?如果佛有此能力,佛的万德万能,我们肯定同意。如果这样罪恶的人,佛能帮助他离开三恶道,而生三善道,这没什么了不起。试问:佛能不能教他立即成究竟圆满佛?《金刚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中皆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佛确实有此能力。既然如此,造作一切罪业的众生何以不能得度,这不能怪佛,要怪众生不听话,不肯接受。《楞严经》上讲得很彻底,‘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狂心’是妄想、分别、执著。狂心放下了,就是究竟圆满佛。佛教导众生,众生却不肯相信,不肯放下,所以责任不在佛,而在众生自己。佛确实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

 

《金刚经》上教我们信佛,这不是普通的信。前半部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从理上说的。后半部说“信心不逆”,是从事上说的。理事是一不是二。‘不逆’就是非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不可。信心不逆的人决定成就。《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十方一切众生,临终一念十念,皆能往生。不能往生的人总免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临终最后一念作主宰。临终一念善,往生三善道;临终一念恶,就堕三恶道。临终最后一念是关键。我们平常念佛用功是训练;真正用力就在临终一念,希望保持正念分明,信愿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佛称为‘二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尊’是尊贵的意思,‘二足’就是‘智慧’、‘福德’皆圆满。佛教导我们福慧双修,不可不修福。没有福报的人,修行障碍重重;有福报的人,障碍就少,所以福慧同等重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切都放下,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无住’是修慧。‘生心’是修福。‘而行布施’,布施是修福。享福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仔细观察,行菩萨道的人修福,决定不享福。因为享福最容易迷惑,迷惑没有不造罪业的,所以福报要给一切众生享。

 

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没有定法,法是缘生的。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预备今天要讲什么,明天要讲什么。如果有准备,就是定法。师生共聚一堂,没有问题时,大家就静坐。有问题时,佛随时为大家解答,日后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

 

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很多,经上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随众。这些常随弟子,包括在家护法,都是诸佛菩萨倒驾慈航而来的。他们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真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为我们作最好的榜样,佛与诸佛没有嫉妒、没有隔碍。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其他的古佛也来示现作他的学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目的在此。

 

好比唱戏,那一位唱主角,而众多位唱配角,共同成就圆满。前台与后台不一样,前台可能唱配角,甚至跑龙套、扛大旗的,在后台他是主角的老师。戏台上时常见到学生唱主角。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正是游戏。所以,佛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舍利弗、目犍连,皆是古佛再来。居士中,维摩长者是金粟如来再来的,示现为佛的在家弟子。我们从此处应该得到启示,要在此处学习。佛法不仅是四众一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是一家。如果明了是一家,不但四众里没有排斥,对外教也不会有排斥。

 

佛法的心量非常广大,对于一切宗教,甚至恶意诽谤批评的人,佛菩萨都不放在心里,同样以爱心关怀来帮助他。对外道尚且如此,何况同参道友。佛示现以身作则,为我们作榜样,不是仅仅口劝我们而已。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小乘四果皆离相,破除分别执著。无论修学功夫多好,若‘我相’没有放下,就出不了轮回。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决不能疏忽。我等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滚,日子不好过;纵然修福,日子也不好过。冷眼观察世间,富贵、贫贱一样苦。贫贱人苦,富贵人的苦处比贫贱人还多。作总统、作帝王的,那个不辛苦?谁在一生中得大自在!所以诸位冷静观察,心就平静,就开智慧,才能真正照见事实的真相。

 

世法里,一切众生都无法超越因果定律。‘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定’就是因果定律,是真实的,决不是虚妄的。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怨恨,不要有过节。一念小小的嗔恚心、报复心,须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而且每次报复不会报得刚好,总会超过一些。对方不服,怀恨在心,来世相遇又要报复,如是永无了结,最后演变成凶狠残酷,彼此皆堕阿鼻地狱。历史上的战争讨伐,皆是冤冤相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应当发大慈悲心,把这些情结全都化解。不但与一切众生要和平相处,互助合作;进一步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是菩萨道,才是菩萨行。

 

新道场落成时,我们一定先讲《地藏经》。有了地,在这块地上就可以建立佛法。《地藏经》的‘地’是心地;‘藏’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即自性本来具足之无量智慧德能,此即‘地藏’义。如何开发智慧德能?《地藏经》上教我们两个字‘孝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中国自古以来教学提倡‘尊师重道’。《地藏经》上教我们孝亲尊师,含义非常深广,包括全部的佛法。

 

譬如,作学生的功课不好,让父母师长都操心,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学生用功读书,接受老师的教导,就是孝敬。家庭里,兄弟不和是不孝,妯娌不和是不孝。一家和睦,父母就开心。由此类推,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做到样样如法,得到大众的尊敬,父母、老师才欢喜。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必须想到父母之恩与老师的教诲。学佛就从此处学起,然后再将境界一层一层往上提升。

 

‘事’无量无边,‘理’无量无边,佛菩萨随缘说法,所以无有定法可说。佛又告诉我们,“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说明,小乘四果四相,大乘五十一个位次的菩萨,皆是从无为法而建立的。‘无为法’是真心本性,即是清净心、平等心。过去我们总以为,大乘圆教菩萨的心才清净平等。但在《金刚经》中世尊告诉我们,小乘须陀洹心地就清净平等。虽然心地清净平等,但每个人清净平等的程度并不一样。小乘四果四相,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都是在清净心、平等心的差等上说的。

 

自己造作的因,自己要承受果报。业因果报,诸佛菩萨也不能改变。地藏菩萨到地狱道度众生,也是度缘成熟的众生。地狱众生充满嗔恚心,非常强烈的报复心。菩萨劝他放下,劝他发慈悲心,他要能接受;然而能接受的很少。

 

六道里,佛菩萨劝人回头,是以人道最容易觉悟,最容易接受佛菩萨的善言劝告。天道,乐多苦少,享受惯了,他听不进去,可见‘富贵学道难’。三恶道太苦,嗔恚、嫉妒、报复的心太强,他们不肯接纳劝导。六道里成佛,何以要示现在人道,而不在其他五道,是因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容易听从佛菩萨的教诲。

 

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他的学佛因缘。抗战时期他主管四川、西康两省的税务。抗战胜利后,他曾任浙江省财政厅长;当时首都在重庆。他说,有一天晚上在重庆打麻将,大概夜晚两三点钟才回家。那时作官,也没有车代步,一个人走路回家。抗战时期,马路不平,距离好远才有一盏路灯,大概是二十烛光,只看到一点影子而已。他在途中见有一位女子走在他前面,距离大约五十步。他起初没在意,就一直同走一条路。这样走了约半个小时,他忽然想起,半夜三更怎么会有单身女人在外边走?这个念头一起,令他寒毛直竖。仔细一看,前面那个人有上身没有下身,他吓死了!这决不是眼花。从此以后他才相信佛法。他说,那个女鬼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他的;他要不是亲眼见到,证明佛法一点都不假,他是不会入佛门的。

 

朱老常以因果报应的事实教人深信因果,起心动念要特别谨慎,不造恶因。因,要有缘,才会结果。这一生断恶修善,断除恶缘,虽有恶因,也不会有恶果。我们多多积功累德,好好的培养善缘。过去生中善的因,加上现前的善缘,当然善的果报就会现前。

 

佛七讲话第四日

 

世尊在一切大乘经中说的原理原则,无不相同,不同的只是方法。佛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见诸佛菩萨无有定法可说,然而方向、目标是一致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差别很大,而方向是‘觉、正、净’,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一切诸佛都是依此经原理原则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从本经得到的。这一部经至高无上,其他的经也是至高无上,因为每一部经典都是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出处。如果佛只说一个法门,就不是‘无有定法可说’。

 

佛说法必定依二谛原则:‘真谛’、‘俗谛’,且必须契机。契机、契理,皆不出二谛。‘契机’是不违俗谛;‘契理’是不违真谛。众生的根性差别太大,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普度众生,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随顺俗谛而说的。虽然法门无量,但是目标、方向皆不违背真谛。我们若能认清此事,学佛就不难,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受用。三个月、六个月就有很显著的效果。什么效果?消业障,自己会感觉业障少了,智慧渐渐开了。

 

佛在《楞严经》上将业障比喻是贼,它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如果不认识贼,如何抓贼!所以一定要认识业障,方能消得了业障。‘业’是事业。正在造作时称为‘事’;事情做后的结果称为‘业’。造作业,决定有障碍。从究竟根本上讲,障碍人的自性,障碍法身、般若、解脱。落实至生活层面,障碍人的清净心,使人身心不安稳;障碍家庭,使一家不和;障碍事业,使事业不顺利,这皆是业障。学佛拜忏,是不是能消除业障?我们只要冷眼旁观,不但没消除,忏愈拜,业障愈多;佛愈学,烦恼愈多。盲修瞎练,如何了得!

 

大小乘经论中,佛皆明白教诫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须跟一位好老师学习(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国几千年来,世法、佛法传承,皆讲究‘师承’,就是跟一位老师学习。师资道合,此事自古以来就很难遇。这不是一世的缘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缘分。我们依靠老师的修学经验,向上提升,这是师承中非常重要的,宗门常讲‘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华严经》上讲‘如来三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这是佛的‘一体三身’。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踏著他的头顶,学生才能超越老师,后人超越前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炉灶,那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之教学,是同样的道理。

 

古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入佛门首须‘五年学戒’,这是基础。这句话很简单,若依文解义,很可能错会了意思,以为只是学五戒、十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之类。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师的教诫。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不是指戒条。

 

古代师道尊严,教书的人在社会上,没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况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那一位是善知识?我们看古代的语录,仔细观察就了解,其实善知识并没有标准;最重要的条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因为他讲的话,你能百分之百服从,这就是你的善知识。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学问再好,你不佩服他,不肯听他的,那不是你的善知识;即使诸佛菩萨来,你若无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萨也不是你的善知识。别人讲同样的话,你不能信受;善友说了,你就能欢喜依教奉行,这就是你的好老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道理在此。老师能以正法教导你,他自己未必做到,但是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学生做到了,所以学生往往超过老师。老师再高明,若学生不肯相信他的话,不能依教奉行,则教学没有效果,学生跟他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选择老师的标准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语录里记载,无论在家出家,学人参访大德,此大德就告诉他,你的缘分在什么地方,到那里去参访你会有成就的。学人依其指引去参学,果然三年五年就开悟,就成就了。我们仔细想想,指点他的人,难道在他的道场不能成就吗?他有能力指示来学的人,到某地某人处学即能成就,难道自己没有能力教导?中国文字简单扼要,此人去参访这位老和尚,想必谈了多时,也许在那里住了好多天,书上记载只有两三句话,其实谈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师很清楚这个学生的根基、他的习气,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这个道场,也不是自己本人,于是介绍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他所仰慕的人教导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顺从,因此三年五载便成就了。其实他自己的道德学问修持,决不比那个人差,只是根性缘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对禅非常有兴趣,他到此地来念佛。虽然念,心定不下来,对禅总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禅也参不好,就耽误他了;不如介绍一位参禅有功夫的好老师给他。他到那里,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认真参学,很容易成就。所以,一个道场只修一个法门。自古以来,所谓‘建道场,立法幢’,解行专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修一个法门,欢迎志同道合的学人到这里来修;愿意修别的法门,都介绍到其他道场去,介绍给其他的法师。这是成就一切众生,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存善心帮助人成就,不能障碍人,否则罪过就很重。

 

古代道场就像现代的专科大学,便利大众参学。每个道场有自己的修学宗旨,有其依据的经论,有独特修学的方法。同一个宗派,不同道场,还是大同小异。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调、速度不一样,此二人在一个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众皆生烦恼,因此必须分作两个道场。

 

《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与诸佛菩萨为我们作模范。佛弟子要作一切众生的榜样;家庭要作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样。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做生意的,公司行号是世界第一公司行号,这才是佛弟子。佛法里没有第二,门门第一,样样第一,这就如法。所以,学佛难,要紧的是智慧增长,身心清净。要达到身心清净,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道场不可拉信徒,不可化缘,否则就造罪业,总有过失。道场的维持,我们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这是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后,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见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后解释,你学佛这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还在外地讲经,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觉奇怪吗?

 

‘信佛好难!’佛教导我们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不能做的,就决定不可造作,这才是信佛。必须解佛所说真实义,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场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顾虑。自古以来,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一切同修破迷开悟。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传,大乘经上说,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养后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灭。我们能不能信受!

 

佛法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就从这三个门入。禅宗、性宗走觉门,所以大澈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正门,如贤首、天台,法相、三论宗,依大乘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入佛知见,正知正见。净宗、密宗皆走净门,特别注重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未入门时,三门不一样;入了门,则三门原是一门。心地清净,那有不觉悟的道理;觉悟的人,那有知见不正的道理。‘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样修学就有方向。

 

《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样的句子有七、八处之多。可见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训,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

 

后半段讲‘信心不逆’,决定要照这样做。同修们问我‘读那一部经好’,须知每一部经都好;喜欢读那一部经,就读那一部经,可是要记住,一生就读一部经,才会有成就。若想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即是贪心。佛教人断贪心,不是教人增长贪心。

 

学一部经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在一个法门上,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佛说一切经,不是要我们全部都学,而是在一切经中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根性的,一门深入,才能成就。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第三句,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句‘烦恼无尽誓愿断’,必须做到前两句才能广学法门。

 

学一个法门是断烦恼,而且首先要发菩提心,知见才正,心量才大。我们的心量要度尽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学佛的同学,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这样的心量才平等。异教徒对我们有成见,我对他们没有成见;他们对我们诽谤,我对他们只有礼敬赞叹。佛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小是最重的业障。我们要想消业障,第一步就要拓开心量,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

 

佛菩萨的造像皆具教化深义,若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就错了。佛教连建筑都是表法的。佛寺大殿,外面看是两层,里面看是一层。外二层表二谛;进到里面,一层表二谛圆融。正规的寺院建筑,进入寺院第一个看见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面对大门的是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造像),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佛弟子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对一切众生要平等,要笑脸迎人,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样才能入佛门。两旁四大天王护法,不是护别人,不是护寺院,不是护道场,而是护自己的法。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分。我们生活在世间,有自己的责任、本分,须将自己本分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弦紧了会断掉,松了就不响,要调得适中。表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皆须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即是佛说的中道,儒说的中庸。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进步。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佛法讲‘精进’。他手上拿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进步,无论在德行、学问、生活品质上,必须天天求进步。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二位教我们方法。如何能将前两桩事做圆满?需要学习,多看、多听、多观摩、多考察。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蛇,代表变化。社会上,人情事理非常复杂,变化多端,须仔细观察,掌握先机而不迷失。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代表防止污染。我们在复杂的浊恶人情社会中,保持住不迷、不染。

 

若懂这些意义,则进入山门就上了第一课,立刻提醒自己。现代人讲究艺术化,佛法在几千年前,教学与艺术就结合为一体。参观每一座殿堂,看看每一尊佛菩萨造像,不必说一句话,就法喜充满,就得到佛法教学的利益,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真正了解佛教艺术教学的人太少了,皆将佛像当作神明看待,磕头祷告,这就是迷信。我们一定要认清真相,才知道怎样接受、修学。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来的。修学的总纲领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迷、邪、染皆是业障。《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染,就是执著,就是分别。佛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随缘,而不攀缘。

 

学佛必须‘一门深入’才能成就。现代的大德们,我们如果不是真正由衷佩服,不能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就应当找古人。所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我讲过九遍《无量寿经》,劝大家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教导我们的,就在《无量寿经》上。若能通达明了《无量寿经》的教训,依教奉行,就是阿弥陀佛的好学生。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找这位老师,决定不会错!

 

往年我到台中求学,李老师非常谦虚,他告诉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后我没有能力教你’。他为我介绍一位老师‘印光大师’,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了,依照印光大师的《文钞》修学,决定不会错误。我今日为大家介绍‘阿弥陀佛’,比印光法师更高明。

 

佛门的蕅益大师,是明末很了不起的净宗祖师,他也是学古人的,他的老师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蕅益大师就专门念莲池大师的著作,依莲池大师的教诲学习。五年中决不看第二个人的著作,须学一家之言,才会有成就。这即是踏著前人的肩膀,踏著前人的顶上行。若跟很多人学,踏上去会摔下来的。

 

净土五经之中,最深的、最难的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净土概论,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一是理论上的补充,一是方法上的补充。因为《无量寿经》里只讲‘三辈’,《观经》里有‘十六观’,并且说明九品的因果,《观无量寿佛经》补充这三点,说得特别详细、透彻。应当细读深思,破疑生信,而达‘信心不逆’。小本《阿弥陀经》是修行的方法,其中的义理真正无有穷尽,这才不会把小本看轻了,这是净宗的精华。自古以来,大家皆以《阿弥陀经》作为课诵,非常有道理。不但是净宗,禅宗也将《阿弥陀经》列在晚课,教下更不必说了,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若对《阿弥陀经》没有信心,不明白其中事理,读《无量寿经》很好。《无量寿经》讲得浅显。从《无量寿经》上建立信心,再受持《阿弥陀经》就不难了。

 

佛七讲话第五日

 

《金刚经》最后的结论非常重要。此经愈往后愈精采,最重要的义理都在后半部,尤其这个结论不仅是本经的结论,实在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讲般若经的总结。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若以序、正、流通三分来看一代佛教,‘般若’即是整个佛法的正宗分,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此结论不但是般若的总结,可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归结,就是本经末后的二句一偈。

 

梁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为三十二分,也等于是分科判教。古来大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实在是为了读诵、研讨方便。姑且不论是不是恰当,但确实很方便,因此三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广,最后一分就是全经的总结。这一段经文一开端,世尊叫著须菩提。这是常识,凡是经典上佛叫一个人的名字,下面必有重要的开示,用意在提醒大众注意。

 

佛说,假设有一个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这个数量不可思议,‘阿僧祇’是古印度数字单位,这个单位在现代称为天文数字。以此为单位,有无量个阿僧祇。不但无量,还是满足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单讲一个地球上的七宝,就已经无法估计。

 

经上讲的世界,是指一尊佛的教区,一个大千世界。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发现的银河系不是大千世界,而是一个单位世界。要是算单位世界,则大千世界之大就不可思议。通常一个小千世界里,有一千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如果依此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

 

‘无量阿僧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种布施的福报多么大!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不少同修想布施修福,即使拿整个地球上的财宝去布施,也小得可怜!佛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善’的标准,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福’,应当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从这个基础,再加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即是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又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本经是大乘经,要将此‘三福’十一句全都做到,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大小乘经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

 

‘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我们现在学佛,皆是非常难得的好人,可是必须认清世出世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要有能力辨别,才是觉悟的人。佛经上常说‘愚痴’,就是颠倒,把假的当真的,把恶的当善的。不但大的问题不能辨别,甚至最小的利害关系都不能辨别,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认真反省过,是不是真正可怜,有没有真的发菩提心。

 

记得我念小学二、三年级时,因为顽皮,被老师教训,挨了打,还要罚跪。回家之后,当然眼睛都哭红了,父母一问,知道被老师处罚了。第二天,父亲带著礼物去拜访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我看了这个样子,以后再遇到老师处罚,回家一句话都不说。现代的教育变了,小孩要是被老师惩罚了,家长就会到警察局去告状,还要打官司,所以现在作老师的不敢教学生,再也见不到严师的认真管教。现代师道没有了,是这一代众生的悲哀,少年没人管教,不是好事。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文言文写的,现代人看不懂;佛菩萨的慈悲教导,经文也看不懂,怎么办?我们要深深反省,应当觉悟!

 

佛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纵然不能受持全经,“乃至四句偈等”。经中任何四句都可以,不一定指末后一首偈。‘受持四句偈’,关键在‘受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此句经文非常重要且肯定,若能理解奉行,所修的福报,就超过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的人。确实超过,一点也不假。

 

‘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丧失。‘受’包括对于经典的意义能正确的理解;同时能把经义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且生活在金刚般若智慧之中,这种福报多么大!世间人福报再大,他还是生活在烦恼里,怎能相比!有烦恼的人,前途一片黑暗;具足金刚般若智慧的人,前途无限光明。‘受持’就是依教奉行,完全在生活中做到。如释迦牟尼佛表演的穿衣、吃饭,皆是金刚般若。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全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起用,这才是‘受持金刚般若’,过著金刚般若的生活。

 

‘为人演说’,演、说,是两桩事,用意皆是教化众生的。‘演’是表演,作好榜样给众生看,令一切众生向往、羡慕,因而发心学习佛法。‘说’是说明,为人解说。众生看见你的生活这样幸福愉快,一定会来向你请教,因而将佛法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也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法是‘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是学生来求学。你不求,我就来教你,这是错误的。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这就是缘,就是介绍,就是推广。

 

诸佛菩萨应机而说,众生的根机不同,无量差别,所以佛就开无量法门,适应种种不同的根机。若不知道这一点,不但自己学佛学错了,教人也会教错。我讲经三十七年,常常提到,但是大家都没能体会,没能觉悟。《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是‘应机而说’,说而无说。古今不同,中外不同,故佛法须讲求‘现代化’与‘本土化’,才能利益现前广大的众生。

 

两千年前(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当时是汉明帝派遣特使往西域迎请印度的高僧,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摩、竺二师具高智慧,他们立刻就中国化。穿中国式衣服,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生活中国化。二师当时如果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来中国,中国人决定不能接受。所以,他们一到中国来,立刻中国化,就是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道场建筑模仿中国宫殿,中国人看了多么喜欢!古代的中国人最尊敬帝王,佛教道场建成宫殿的模式,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进去。回头再看近年来,佛教从中国传到美国,建筑物仍是中国宫殿式的,使当地人一见就退却,认为这是外来的文化,难以接受。在美国建道场要建白宫的样式,本地人见了就会喜欢走进来;佛像要塑造成美国人的面孔。如中国的佛像像中国人;日本的佛像就像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一看就像西藏人;泰国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像泰国人。

 

往年我在迈阿密讲经时,有些美国人来听,我就告诉他们,佛教还没有传到美国来。他们很惊奇!我说,你们看看那一尊佛像是美国人面孔?佛菩萨没有一定的面孔,随著众生的心变化,众生愿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示现什么身形,这样才能普度众生。我们来到此地,如果只度中国人或华侨,就毫无意义。道场建在此地,须度此地的众生,才是弘法利生。所以,我们在这里建道场必须是美国式的建筑。我们建此道场没开过听证会,邻居皆很欢喜,没有反对的。我们将浅显的佛法介绍给街坊,他们皆大欢喜。

 

从古至今,为《金刚经》作注解的,不止五百家,每家注的都不一样。如果一样,如何能流传下来?注得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讲法。《金刚经》五百种不同的讲法都没有错,因为佛无有定法可说。所以,我们看注解要会看,唐朝的注解,就是唐代需要这种解释。佛经是药方,当代的人有些什么病,开这个药方能把他的病治好(破迷启悟),这就是上乘的法药。宋朝人害的病与唐人不一样。唐朝的老方法治不了宋人的病,所以宋朝的大德必须有另一种讲法,对治宋朝人的毛病。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每一个时代众生的毛病、习气不同,所以对治的方法亦不相同。我们今天读古注若得不到利益,是自己不会读;会读的,从旧的注解里生出新的意义,推陈出新,谓之‘开悟’。

 

《金刚经》好比一棵大树,几千年的神木,它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旧的枝叶是前一代的,新的枝叶是现代的。新的方法是从旧说悟得的。若不懂这个道理,怎么会看得懂经,怎么能与人家解说。所以,不同的时代、地区,有不同的讲法。我对中国人是这种讲法;对美国人,讲法不同;对日本人,又是另外一个讲法。同样一部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都得利益。对人讲的,度不了鬼;对鬼讲的,度不了人。

 

最显著的例子,同样的《金刚经》,我对基督教徒讲解,完全符合他们的《新旧约》;我对回教徒解说,一定符合他们的《古兰经》。活活泼泼地,决没有冲突,大家听了皆大欢喜且愿意接受,这是佛法真正令人佩服之处。佛法是圆融的,与一切众生、一切种族,甚至一切宗教信仰,决定没有抵触。如果有抵触,是你自己不了解佛法。修学佛法要明理,才能得受用,才能推广,利益一切众生。

 

在饮食方面,现在大家时常遭遇到困难。你学佛,吃长素了,而家人尚未学佛。原先没学佛,一家很和睦,学了佛之后,家里天天为饮食习惯而吵架,搞得一家不宁。邻居看见这个样子,都互相劝告不能学佛,学佛会破坏家庭和睦。因此把佛法破坏尽了,还自以为有功德。《观经》三福是学佛的基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孝顺,若不能随顺父母,就是不孝。学佛要有智慧,在随顺中启示他们,让他们回头,要有很大的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若一开口,‘你们吃肉,将来都要还债的’,人家一听就起反感,如何能接受。

 

素食于卫生,确实有好处。特别是现代,肉类的毒素很多,所以得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当然心里的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著是一切疾病的根源,饮食是缘。有业因,加上业缘,就得病了;一切病痛是果报。梁武帝以前,中国的出家人也吃肉。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他以帝王之尊热心推行,自然形成中国佛教徒的素食习惯。素食的确有好处,但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佛。

 

往年台中李老师教导我们接引初机,切记两桩事:第一、绝对不要劝人吃素;第二、绝不劝人受戒。因为听说学佛要吃素,障碍许多人不敢学佛,就把人家学佛的机缘断了,罪过很重。受了戒,要是破戒,罪加一等。若没有受戒,则无犯破戒罪。若受了戒,自然加倍结罪。

 

学佛要明理,避免一切疾病的媒介,身心健康,自在快乐。你身心健康,家人就欢喜,因为不需要特别照顾你,不必替你操心。若学佛学得终日病魔缠身,家人看到你愁眉苦脸,吓得别人也不敢学佛,这就错了。佛教导我们是有次第的,境界往上提升一层,禁戒就会开放一些。正如学校教育一样,小学的规矩比较多;中学开放一点,因为他们的智慧长了;大学几乎完全开放,因为懂事了,许多约束都取消了。佛法也是如此,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菩萨戒与比丘戒的精神完全不同。

 

素食的好处,不必言及因果报应,这是一般未学佛的人最大的反弹,我们可以用他能接受的理由讲清楚。一般饮食讲求‘卫生’,脏的、腐坏的东西不吃。我们不但讲求卫生,还讲求‘卫性’。性是善良的性情。伊斯兰教人不吃性情不好的动物,他们的选择比一般人更精细。佛教的饮食,比伊斯兰教还要高明,佛弟子要保护‘慈悲心’,不食一切众生肉,所以佛教的饮食是卫生、卫性、卫心。这些他们听得懂,不会起反感。佛教的饮食习惯好,活活泼泼,通权达变,并不是死戒条。

 

‘为人演说’,有一个最高的原则,佛在本经教导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义深广无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都不著相。本经前面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世法佛法皆不要执著,不要放在心上。不取于相是‘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若没有修功,如何见性?我们用‘不取于相’的方法,证‘如如不动’的真心。这是佛教导我们从初发心直至成佛,修学的指导纲领。我们起心动念、妄想、执著,都是著相、取相。为何要不取相,不著相?

 

本经末后,佛以四句偈解答这个问题,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之法。一切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有为法。我们若冷静观察,几乎六根所接触的全是有为法。如果诸位读过唯识,讲起来就更方便。唯识入门的《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实在讲,百法即是无量无边的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归纳,又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心法’,有八种,称‘八识’、‘八心王’。第二类是‘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心理现象,有五十一种。第三类是‘色法’,就是物质,有十一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外境,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所感触的、舌所尝的、鼻所嗅的,所有一切境界都用‘色’作代表。第四类是‘心不相应行法’,就是现代哲学所讲的‘抽象概念’,共二十四种。以上合计九十四种,都称为‘有为法’。第五类是‘无为法’,有六种。‘一切有为法’就指这九十四种,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是六道;出世间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六道、十法界都不出此范围。所以,不但世间法如梦幻泡影,四圣法界也是如梦幻泡影,这才教我们世法、佛法皆不能住,也不能取。若住佛法,取佛法,也错了。

 

这首偈的比喻有六个字,‘梦’是总喻。不但人生如梦,天人也如梦,十法界中的佛菩萨还是如梦。你若当真,就错了。何以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么大的差别?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讲佛菩萨。十法界或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六道轮回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四圣法界,从法身大士,圆教初住,到妙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由此可知,六道、十法界,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的。有为法就是‘因缘果报’。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的果报。起心动念都在造因,都在造作。别说语言、动作,动个极其微细的念头,就已经造作了。佛以‘梦’作比喻。梦里有这些事,也有现象,但是梦中的事与相都是假的。如果我们能把一切法都看成梦幻泡影,就不造业,心就定了,就清净了。定能生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日常生活中才得真实受用。

 

‘幻’喻虚空。虚空如幻,不是真的。佛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的人没有黑暗。若见到的是一片光明,就见性了。如果睁开眼睛见到黑暗,就没有见性;因为堕在无明里。破无明之后,真的见到‘大光明藏’。自性是光明的,迷失自性就变成一片漆黑,所以称为‘无明’。

 

虚空是梦中的境界。我们作梦,梦中也有虚空。醒来时,虚空不见了,所以虚空不是真的。现代科学家很聪明,也体会到虚空是有限量的;过去以为光走的是直线,现在晓得光是有幅度的。有幅度,就有差别,就不是无限大,就有范围。所以佛用‘幻’比喻虚空。

 

‘泡’比喻世界。比喻星球很脆弱,就像水泡一样,很容易破碎。这从现代天文望远镜观察,每天皆有新星发现,也有很多星球消失了。世界不是真实的,佛在《八大人觉经》上讲‘国土危脆’,有什么好争执计较,有什么好执著的?真的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之后,那种舒服清安、自在快乐,即使我说得出来,你们也无法想像。一定要放下,才能体会;不肯放下,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苦是自找的,放下就有真智慧,才能清楚明白事实真相。

 

‘影’喻身体。影不是真的,而是假的。‘梦、幻、泡、影’,一个字比喻一样东西,说明虚空、世界、身体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每天为这个假身去造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怎么会做这种傻事!在饮食上,很多人喜欢吃活的。为了三寸舌,吞入喉咙以下就不知道味道,却要为舌味造这么重的罪业,而且天天造,造一辈子。死了以后,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还尽?这都是事实的真相,世间人不相信,迷惑颠倒。学佛最低限度,对于业因果报的理论、状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这一生清楚,还知道过去、未来,这不是神通。若能得几分清净心,自然就明了,不须问人。问别人是最可怕的,因为现代人讲实话的很少,骗人的太多。讲假话,你欢喜;讲真话,你生气,不能接受。所以,谁肯跟你讲真话!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如露亦如电’,比喻现象存在时间的长短。‘露’是露水,存在的时间较长,大概几十分钟,太阳出来,露水就消失了。这是比喻‘诸法的相续相’,形容存在的时间不长。一个人从出生到往生,在这个世间生活几十年。寿命短的,二、三十年;长的,七、八十年。百岁的,那是希有,是过去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电’是闪电,形容刹那生灭的相。譬如电影银幕上的现象,从开演到结束,演了两个小时,是相续相。

 

‘如电’就是一张一张的电影底片。现代电影的放映机,一般是一秒钟二十四张(镜头打开,放一张,关起来,再开,放第二张),速度很快,我们就被这种幻象欺骗了,以为它是真的。佛观一切世界,十法界众生,就是一点一点的连续相,不是真的,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这个身体,到这里来听经,经过一个半小时,不晓得换了多少张底片,已不是原来的那一张。原来那一张早已消失了,即是‘如电’。

 

佛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弹指的时间很短,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称为‘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就是形容幻象生灭速度如电。十法界依正庄严所现的相,真相就是‘刹那生灭相’。若弹指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等于两个十万八千。电影银幕上,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我们就感觉不出它是假的,何况我们现前的现象,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佛讲,‘万法皆空,了不可得’,如是如是。了解事实真相之后,自然不造业,心自然定下来了。心定下来,才生真智慧,才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世尊讲‘刹那九百生灭’,因为生灭的时间太快了,看不到生灭,所以佛又说‘不生不灭’。其实是不是真的不生不灭,确实是有生有灭的;因速度太快了,‘生灭同时’。故以‘电’作比喻。

 

电的速度与光的速度差不多。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则一公里需三十万分之一秒。依此类推,一公尺,一公分,一公厘,十分之一公厘,百分之一公厘,千分之一公厘,万分之一公厘,这才能体会得佛经上讲的‘刹那生灭’,才懂得佛经上所谓的‘不生不灭’。它的确是有生灭,因为时间太短,我们无法发现。佛在大乘经上讲,能观察到这个现象的人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那么清净的心,这种微细的波动(刹那生灭的现象),他见到了。佛法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只是波动的现象而已。愈往高层次,佛菩萨心的波动愈微细;愈往下,三恶道波动的幅度愈大。不论是微细,或是大幅度的,真的都是亿万分之一秒速度的波动现象之相续,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讲的话,句句真实!这个世界不真实,若将一切现象当作真实,就迷惑颠倒,大错特错。明了真相,才肯放下,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决定不再干傻事。若自以为做好事,那还不是好事。诸佛菩萨做一切事,心里若无其事,决不会起心动念,这才是真正的行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究竟圆满的。善恶两边皆离,才是真善。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