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略注

 

圣一法师讲述

 

各位诸山长老、大德高僧:

 

今日后学到九华山,参加传戒法会,去年仁德老法师莅临广东顺德县,邀请本人于今年九华山开戒前讲梵网经,此是正信之行,与香港宝莲寺开戒前,先讲梵网戒经一样,我即答应下来。

 

菩萨戒名道俗通行戒,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出家菩萨者,都可以听,因此传戒前,先说梵网经,令一切见者闻者,皆种下成佛的善根。

 

戒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尚未明白:

 

(一)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小乘经中记载,一国家内有一位大臣,国王很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究竟国王那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到皇宫里,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尊重他,虽知而不捕他。第二天,他偷二个钱,这守宫殿的人也放过他,第三天,他就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绑他到国王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死。’这位大臣说:‘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了他,许他出家。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没有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昔日孔子到处教学,赞叹两位学生:颜回、闵子骞。后来孔子将心法传给闵子骞,他不传给文学第一的子由子夏,也不传给能言而多财的子贡,他传给颜回、闵子骞,闵子骞是道德第一。

 

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了道德即无戒,离了戒亦无道德,所以我今天提出,‘戒’就是道德。

 

(二)‘戒’又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犹如白纸,有了红点、黑点、绿点,就染污了,失去用处,若这白纸未被染污,可以写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可以写一切经典,染污了的白纸,什么也写不上去。我们这个心亦复如是,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例如黄金有矿,什么都造不了出来,若果黄金炼去了矿,黄金就可以造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造一切器具,皆因这黄全是纯金无矿,所以‘戒’是什么?是我们的清净心,心清净,即成等正觉。

 

(三)现在是末法时代,人人希望振兴佛教,有主张坐禅来振兴佛教的,有主张办学来振兴佛教,可不可以呢?且看释迦牟尼佛的一句话:‘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毗尼是戒律,若戒律住世,正法就久住,欲想振兴佛法,当奉行戒律。

 

以上三点:第一,戒是道德观念,第二,戒是我们的清净心,第三,戒能振兴佛教,是略释戒的意义,现在解释经题。

 

佛说梵网经

 

简单的说,梵即梵行,梵行很多,犹如网之孔,一网有多孔;戒有无量梵行,梵行清净名为戒,诸佛有无量梵行,菩萨广学无量梵行,就如一网多孔,所以名为梵网经。说者,悦也,佛说戒,畅佛本怀,故名悦。

 

经题解释已毕,再说人题,人题是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是国王的名,秦是国号,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定学,定即心,若想明心要多诵经,或持四句偈;律是戒学,论是慧学。戒定慧三无漏法,是苦海的慈航,我们欲想了生死,到涅槃的彼岸,不能离开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位法师以戒定慧为自己之师,亦为他人之师,故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寿之德,故名。

 

佛指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即净满之意,烦恼惑已净,功德圆满,故云净满。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名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

 

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

 

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他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二法门。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著力薰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法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尔时卢舍那佛。

 

梵网经心地品分上下两卷,上卷说菩萨心地法门,下卷说心地戒,尔时者,指说心地法门竟。

 

为此大众。

 

为华藏世界无量菩萨众。

 

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成佛的法门,多至无量无边,故文中说多如恒河沙,广说不尽,惟有大菩萨才是当机,对初心菩萨,只可略说。

 

佛法有广有略,广则有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略则如菩萨心地品,心地品在百千不可说法门中,犹如毛头许少,亦如大海水一滴。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

 

心地法门虽如毛头许少,但过去一切佛都说此心地法门,未来、现在十方佛成佛时,亦说此法门。

 

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亦学此心地法门,不学此心地法门,不能成就菩萨行,舍心地法门,无别可学。心是三十心,地是十地。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我,指卢舍那佛,曾经一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门,至无明惑净,功德圆满,号名为虑舍那。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从报起应,化成千释迦,又从千释迦应化成千百亿释迦,‘汝诸佛’,就是指应化身佛。

 

心地法门是成佛之道,众生心地未曾开,汝诸化身佛应对众生说,使众生闻此法门,开心地道。

 

开者,对封而言,以诸众生皆为烦恼业识所障,深迷不觉,非经指点开示,终无得见诸佛体性。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

 

在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莲台,上大下小,共二十层,状如莲华,中有无量无边数世界,故名莲华台藏世界。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极乐世界也是在第十三层。莲华台藏世界属依报,是报身佛的国土,日夜放光明,师子座上,卢舍那佛身亦放光,故称赫赫天光。

 

光告千华上佛。

 

卢舍那佛莲座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谓千华上佛。佛放光,以光嘱告千化佛。

 

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卢舍那佛把心地法门,传与千释迦,千释迦又把心地法门,传与千百亿释迦,千百亿释迦又把心地法门传与一切众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心地法门,位有四十,诸众生性,根有大小利钝,是故说时,要次第而说:初说十住,住于如来家;次说十行,修菩提行;次说十回向,以菩提行的功德,回向佛果;再说十地,法身犹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度一切众生,能出生一切佛。

 

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不但要讲说心地法门,并且从解起行,要受持、读诵、一心而修行。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青黄赤白花,表心地法门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此四十位是佛因,因必向果,故以四色花供养卢舍那佛。

 

每一尊化佛,均能受持住、行、向、地法门,故云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

 

千佛及千百亿化佛,从华藏世界隐退,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定。

 

摄用归体为之入,摄六根之用,归于一心之体,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为定;以心为体,泯相见性,是为体性虚空。

 

体性虚空常有光明如花,是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诸佛入此三昧而隐没,辞退华藏世界,此没彼出,还到自己的国土。

 

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阎浮提,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的南瞻部洲,佛坐菩提树下,亦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

 

百亿释迦,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台,放千光明,成等正觉。

 

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

 

四天王天,有一讲堂名妙光堂,佛成等正觉后,上升妙光堂,先说十世界海法门。

 

海喻深广,无所不藏,有无穷尽之相: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无尽、众生无尽、诸佛法门亦复无尽,简略而说,十方世界如海,广大无边,惟是各各不同。

 

十世界海,可参阅华严经世界海品。

 

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

 

帝释宫在须弥山顶,即忉利天。

 

十住指十种住于菩提心之法,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不住,无住而住,住于菩提心。

 

复从座起,至焰天中,说十行。

 

焰天即夜摩天,日月光明照不到,天宫殿自有光明,天莲花亦有光明,见莲花开合为一昼夜。

 

从菩提心起菩提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都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

 

第四天是兜率陀天,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回向有两种:(一)回自向他,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二)回事向理,十行属于事,真如法界属理,所有功德投入真如法界,功德常住世间。

 

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

 

六欲天的第五层天,名化乐天,世尊于此处说十禅定法门,为令十回向位诸菩萨,得圆知诸佛禅定、圆入诸佛刹土,圆证法身境界。

 

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

 

有禅定可以破无明,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圆证十地法门。

 

心如大地,地能生万物,心能生万法,能出生一切佛,所谓‘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

 

一禅指初禅天,十金刚指金刚三昧,为一切法所不能坏。世尊于此说十金刚,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

 

复至二禅中,说十忍。

 

有了金刚三昧,一切法不能动,便能入十忍,忍指无生法忍,了一切法无生无灭。

 

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世尊于此天,说普贤十愿法门,令彼已登九地菩萨,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四禅顶天,又名色究竟天,乃摩醯首罗天王住处,摩醯首罗以禅定得大自在,故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

 

上来各天中所讲的心地法门,是别说,即各各分别而说,如在忉利天说十住,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他化天说十地,是为别说。惟世尊于四禅天,顿说四十心地成佛法门,把住、行、向、地之法,一起说出来,故云:‘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令彼圆证心地功德,入妙觉果海。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此国释迦在人间成佛后,上升妙光堂等各天说心地法,共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如贤劫品中说。

 

贤劫品乃梵网经六十一品之一,上来乃略言其义,广如贤劫品中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以上讲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于诸世界说心地品,以下讲一释迦,于此世界说心地法门品。

 

释迦佛自从初现于华藏世界,秉受心地法门竟,向东而来,入摩醯首罗天王宫中。摩醯首罗以定得大自在,定能生一切色法,所以他认为大千世界是他所造,一切众生从他而出,于是生大骄慢,故大自在天,又名大我慢天,有了我慢便成魔,佛先度大魔王,舍离我慢,故云:‘说魔受化经已’,然后在天上示现成佛。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此乃从本垂迹,降生人间之文。

 

人间有一四天下:东胜神洲、南阎浮提、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以南阎浮提的众生最为勇猛,虽未见果而修因,故佛从天上降迹南阎浮提,迦夷罗国。迦夷罗国在喜马拉雅山之南,为世界之中心点。

 

母名摩耶,意即大幻,华严经中,摩耶夫人对善财言:‘我得大幻愿智法门,为卢舍那佛之母,为千佛之母。’贤劫千佛,皆以摩耶夫人为母。其父名白净,又名净饭王。

 

悉达,即一切义成之意。一般经典中记载太子十九岁出家,此经说七岁出家,可能是说太子初出家时,先学非非想定,不久证得,但知非究竟,次复游行诸国,凡经一年,次更苦行六年,前后共七年(岁),至三十岁乃成佛。

 

释迦即能仁之意,以慈悲心,能作佛事,因娑婆是五浊恶世,众生多苦,若无慈悲,不会到此世界救苦;牟尼即寂默,寂灭道场,默契真理,表智,悲智和合,方可度众生。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寂灭是用功之法,不生不灭称为寂灭,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有生有灭,在生灭中见不生灭,是为寂灭,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修行用功很简单,从生灭中见不生灭,唯有寂灭,乃能得道。

 

以金刚三昧力,破最后一品无明,大觉现前,成等正觉,故云坐金刚华光王座。

 

坐金刚华光王座,成佛说法,即时上升妙光堂,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转大法轮。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从妙光堂,乃至首罗天王宫,一共十处,所说的都是成佛之法。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佛观大梵天王网罗幢,因物说法。一网幢有无量孔,孔孔不同,一华藏有无量世界,界界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佛佛教风,亦各各不同。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如来大慈,悲愿深广,在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示现成佛,前后已有八千次,每次成佛,即上升四天王天宫,次第乃至首罗天,为诸天人,略说心地法门。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

 

天宫说法竟,即下人间,在菩提树下,为一切众生说心地戒。

 

凡夫没在愚痴黑暗之中,未解如来心地法,唯有说本佛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一戒。一戒者,即佛戒,佛性清净,从清净的自性中,流出无量戒,例如:

 

自性清净,不杀生,是佛戒。

 

自性清净,不染污,不淫欲,是佛戒。

 

自性清净,不自欺,不欺人,是佛戒。

 

所谓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从一佛戒中,开出无量戒,戒能破无明烦恼黑暗,故名光明,戒是无相,一切不能坏,犹如金刚;戒是无漏,出生无为功德故云宝,是以称为光明金刚宝戒。

 

是一切佛本源。

 

诸佛万德圆融,以戒为本,德从戒而生,故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萨本源。

 

菩萨修万行,亦以戒为本,无戒,行不成,所以戒是菩萨本源。

 

佛性种子。

 

佛性以戒为种子,种子起现行,就是戒,现行薰种子,归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性,性以不变为义,有佛性者,将来尽得成佛,现在未见佛性,所以是众生。

 

众生虽然未见佛性,但一切众生可以持戒,持戒清净即见佛性,所以戒是佛性的种子。

 

那么众生如何持戒?

 

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一切意识,就是指第六识,第六意识是什么?一切他都参与:如眼见色,这意识就立即分别是什么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又立即分别是什么声音,鼻嗅香,他又分别香,本来舌尝味,与意识无关,但意识又去分别是什么味;身觉触,这意识又分别是什么触,意根知法尘,这意识又立即分别一切法,所以意识称为一切意识,什么他都管,是分别心,假如意识持戒清净,分别心变了无分别心,即见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

 

色身持戒清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心持戒清净——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若身心持戒清净,五蕴就空了,五蕴空时即见佛性,故云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众生的情与心,都可以见佛性,情是六根——眼欢喜见色,所以眼根称为眼情,耳喜欢闻声音,鼻欢喜嗅香,舌喜欢尝味,所以六根称为六情。修行要以六根来持戒,若六根持戒清净,回光返照,亦可见佛性。

 

‘是心’指六识,六识持戒亦可见佛性,六识怎样用功?返照这个六识心是甚么?明白这个六识心,就见佛性,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上来情是指六根,心指六识,但六尘就不同,六尘是依报,属无情,不会修行,修行是说有情,惟是有情成佛时,无情亦成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见佛性后,从佛性起修,一举一动,无论拈花奉水,焚香扫地,或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经,都是成佛之因,所以‘当当常有因故’。

 

‘当当常住法身’,见佛性后,住在甚么地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而住,住于法身;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现于世界。波罗提即解脱,木叉即戒,十条戒是解脱之因,持木叉之戒,得解脱之果。这十条戒如何令众生得解脱?

 

(一)不杀生——不杀生悟无生即解脱。(二)不偷盗——能舍一切,一切不取,即是解脱。(三)不淫欲——不淫欲,身心清净,是为解脱。(四)不妄语——无妄归真就是解脱。(五)不酤酒——无无明,无明既无亦是解脱。(六)不说四众过——修行不见他人过就是解脱。(七)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是解脱。(八)财法二施又是解脱。(九)不嗔心亦即解脱。(十)正信三宝亦即解脱。

 

如是十条波罗提木叉,出现世界,是法律之戒、法则之戒、大自然律戒、返本归元之戒,一切众生应顶戴受持。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情净。

 

此无尽藏戒品,释迦佛过去成佛已数数说,今次成佛,为大众重说此众生戒,众生持此戒,得见自性本源,本源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清净的自性,故云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此乃报身佛卢舍那成佛之文。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我’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今’字要留意,我今天惑净功满,才可以在华藏世界,坐莲华台成报身佛。

 

一报身成佛坐莲华台,华藏世界有无量佛国土,每一佛国土的佛成报身佛时都是坐此一莲华台,表示每一位报身佛的功德相同,但是彼佛报身不与此佛报身互相妨碍,例如一室千光,彼此不相妨碍,既然所有报身佛的功德相同,所以成佛时,佛佛同体,如水合水,如空合空,无有彼此,这是指无相的自受用报身佛而言,若他受用报身佛,在华藏世界成佛时,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如云靇月,佛为彼等说华严经,独法身大士才可见闻,唯识论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指报身佛化现一千释迦,在摩醯首罗天上成佛,摩醯首罗天统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是故在人间成佛时,是一千个百亿释迦,意即卢舍那佛在华藏世界成佛,化成千释迦在天上成佛,每一释迦又化成百亿释迦,共有千个百亿释迦在人间成佛。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古人云:大千世界,同日出家,百亿国中,一时成佛。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都是以卢舍那佛为本。

 

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千百亿释迦,于应迹世界,接引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众生,俱至华藏世界,听卢舍那佛诵成佛之戒。

 

甘露即不死药,不死就是涅槃,若得佛戒则无惑业,惑业尽则涅槃门开,故云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从本垂迹,千百亿释迦,还至本昔修道之场,各各坐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为大众宣说本师卢舍那佛成道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体,戒体犹如衣裳,污染了可以清洗,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无染,清洗后的衣裳,可以再穿著,若果衣裳破裂了,就没有用,所以戒体不能破。

 

戒体光洁,可以修六度万行,进趣无上菩提,是以佛保护戒,菩萨保护戒,又教一切众生保护戒,故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持戒能消惑业,如日出能消罪雾,持戒复本心地,犹如月出清凉,从清凉心地,修一切功德,如璎珞珠庄严法身。

 

罪灭、心清凉、功德庄严,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己,转授诸众生。

 

戒亦是成佛之本,故报身佛诵戒,化身佛亦诵戒,汝等初发心菩萨,应恭敬尊重、顶戴受持。历代祖师不但受持佛戒,还传给我们,是故一切众生,都应发心受持菩萨戒。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本叉。

 

谛者实也,落实听诵戒,听一句明一句,听一戒明一戒,一听永听,戒种传入心田,名为谛听。

 

五戒虽得人身,未能了生死,比丘戒虽能了生死,未能成佛道,唯菩萨戒度自、度他成佛,方名正诵。

 

佛法中有无量藏:戒藏、行藏、定藏、慧藏、因果佛性常住藏,现在所诵的是佛法中戒藏,藏者合藏义,戒是止恶义,一戒止一恶,无量戒止无量恶,无量戒聚在一处,故名戒藏。

 

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持如来之戒,保卫三业,得涅槃解脱之果,佛遗教经云:‘我灭度后,当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受戒与否,要看你们的信心,持戒与否,亦要看你们的信心,实实在在的信,一信永信,在清净的信心中,念念知道自己现在持戒,当来必得成佛,所以现在心中,念念不敢违背戒律,更相信释迦成佛,实由持戒清净,所以自己心中,念念不敢为非,如是释迦是已成佛,自己是当成佛,皆因戒律,心中自然念念持戒,故云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有心即有情,有情有心,能辨好丑善恶,既知善恶邪正,迷悟凡圣,所以凡有心者,皆应受佛戒。无情无心,不辨好丑,不知受戒。

 

摄者受也,摄戒入心,心中有戒,其心清净,在清净心中,谛信自己将来成佛无疑,即入十信位;发菩提心,愿成佛道,入十住位;广修万行,入十行位;功德回向一切,入十回向位;见佛法身,入十地位;如是信、住、行、向、地,五十位所有功德,与佛相同,所谓见同佛见、行同佛行、智同佛智、戒同佛戒、德同佛德,一一与佛相同,将来定绍佛位,现在是佛子,故云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欲得佛法中利益,须向恭敬心中求,以恭敬心念佛,以恭敬心参禅,以恭敬心出家,以恭敬心持咒,若以妄心持咒,不能相应,所以大众要以恭敬心听佛诵戒,使八识田中,下为戒种,种子起现行时,是名持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尔时者,指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家求道,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坐道场,七日七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释迦成佛后,先说戒法,戒乃万善之本,唯佛一人能结戒,菩萨、声闻、缘觉、历代祖师等,只能持戒,不能结戒。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怯,孝名为戒,亦召制止。

 

此段文中,佛把戒的奥义说出来——戒以孝顺为义。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即不作恶,凡是孝顺父母的人,不敢为非作歹,就是戒。师僧即师长,孝顺师长,而修一切善法,即是戒;孝顺三宝,要度众生,不度众生,不称为孝顺三宝,孝顺三宝,广度众生,名之为戒。

 

孝顺父母,止一切恶,至仁义之道。

 

孝顺师僧,修无为法,至涅槃之道。

 

孝顺三宝,度诸众生,至菩提之道。

 

孝顺父母,受五戒,名优婆塞、优婆夷。

 

孝顺师僧,受具足戒,名比丘、比丘尼。

 

孝顺三宝,受菩萨戒,名摩诃萨。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有恶法,制而不起。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如来说戒前,先放光现瑞,一切有缘众生,见到如来的光明,便前来听法,‘口放’者,表此戒由佛金口亲宣。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是时听戒人数有百万亿,当中有各阶位的菩萨,亦有三界内的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等。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菩萨戒名大乘戒,比丘比尼是小乘戒;小乘戒只求了生死,大乘戒求成佛道,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小乘只有律仪戒,大乘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

 

此乃万世诵戒立法之仪,半月半月者,前半月是初一至十五,名白月。后半月十六至三十或二十九,名黑月。

 

每半月诵戒不易忘记戒条,而且诵戒时亦可随之而省察一下,若有犯即时忏悔,忏悔则戒体清净,在半月之中来检点自己的戒行,若有犯,半月内罪未生根,容易忏悔清净,若过了半个月,所作的罪已生根,生了根才忏悔,罪比较难拔,是故有罪应即时忏悔,不要等太久,日久罪已生根,到结果时,悔恨则太迟,半月之内,罪还未有生根以前忏悔,罪得灭,戒体清净。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有两种作用:其一,不易忘记戒条。其二,有罪则忏悔清净,是以佛作我们的模范,半月半月诵戒。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

 

初发心指十信位的菩萨,经云:十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乃至十发趣。

 

即十住位的菩萨,一切不住,住如来家。

 

十长养。

 

即十行位的菩萨,修十波罗密,长养菩提苗。

 

十金刚。

 

即十回向位的菩萨,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德犹如金刚,坚固不坏。

 

十地。

 

即十地位的菩萨,心如大地,出生实德,上供诸佛,下化有情。

 

诸菩萨亦诵。

 

如是由初发心,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萨,亦半月半月诵戒。

 

是故戒光从口出。

 

如来从初发心直至成佛,半月半月诵戒不忘,持戒不犯,成佛后,戒化为光明,是故戒光从口出。

 

有缘非无因故光。

 

如来的戒光,从因缘而有,受戒为因,三大阿僧祇劫持戒为缘。

 

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戒光是无漏,不漏落生死,不漏落世间,世间法是青黄赤白黑,无漏法非青黄赤白黑。世间法靠不住,青是无常、黄是无常、赤白黑亦是无常,是生灭法,漏落生死,戒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所以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则非五蕴,色蕴是四大所成,心法是受想行识,有色就有心,有心就有色,众生是色心和合而成,持戒清净,五蕴空则无众生,故戒光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有属见,无亦属见,见有见无,即见惑未破,不能见道,戒是无漏,知见已空,所以戒光非有无。

 

‘非因果法’者,先因后果,属权教,实教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持戒见实相,故云非因果法。

 

持戒见实相,一切诸佛皆从实相流出,实相是诸佛之本源,菩萨六度万行,以实相为体,故云行菩萨道之根本。一切佛子都要持戒,戒是佛性种子,有戒可以见佛性,无戒不能见佛性,所以持戒,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所有佛子应受戒、持戒、读戒、诵戒、还要善学戒,善学即善知戒的开、遮、持、犯之相:遮即遮止,持即不可以犯,开即是为救众生而开方便。

 

明末,张定国又名张献忠,称霸西蜀,下令屠杀全城人,当时有一和尚名破山,他请求张定国莫屠城,张定国知他是和尚,即拿出许多猪肉对破山说:‘若你吃了这些猪肉,我即不杀。’食肉犯戒,和尚觉得很为难,旁边有一人细声说:‘为救万万人,何惜如来一戒。’破山和尚于是尽食猪肉,张定国亦不屠城,这个便是为救万万人而开方便,假如有人食肉,问他救甚么人,不是救人不可以开。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甚么人可以受佛戒呢?国王可以受,国王不是法王,受了菩萨戒后,将来可以为法王,王子受了佛戒,将来为法王子,百官受戒后,可以为民判断是非,宰相受了佛戒,可辅王治国安民,比丘比丘尼受戒后,不但可了分段生死,更能了变易生死,十八梵天以佛戒出色界囚笼,六欲天子以佛戒出欲界火宅,庶民百姓受戒后堪称佛子,黄门太监受戒后便是大丈夫,未离淫欲的男女更应受佛戒,有戒便是清信仕女,奴婢得戒体,人品尊贵,乃至八部金刚神等尽应受戒。

 

但能解法师语者,心内明白,尽未来际不杀生是菩萨戒,又知尽未来际不偷盗是菩萨戒,更知度众生是菩萨戒,于戒明白了解,然后受戒、得戒、持戒,就证了戒法身,此时心清净、身清净、遍法界清净,更无超越,故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十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根本之戒,若不诵戒,即无根本,本尚不得,如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故云非菩萨,既非菩萨,自然不是佛种子。是故释迦佛半月诵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诵戒,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佛已略说十波罗提木叉相貌,若人半月半月诵戒,则戒相现前,故云‘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戒杀

 

既受菩萨戒,就要广度众生,所以第一条就是不杀。一切众生,都有生命,有生命才可修行,认识自己的生命,则能够度自己,认识别人的生命,能够度一切众生。法华经云,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

 

何为生命?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比丘,人命在几间?一比丘答,人命在数日间。佛云,子未见道,佛再问,入命在几间?另一比丘答,人命在食饭间。佛云子未见道,再问,又另一比丘答,入命在呼吸间,佛云,善哉!子见道矣。

 

一呼一吸,念念相续,是人命的行相,若人命不能认识,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于人命中一呼就是生,一吸就是灭,若呼而不吸,人命就断了;若吸而不呼,人命亦断。是故入命在呼吸间,识得人命,则识得道,是故佛言,善哉!子见道矣。

 

昔日,阿难尊者,对一沙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百岁而不认识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认识生灭机,可以悟道,可以证果,可以了生死。

 

生灭机是什么?

 

一念生,一念灭,生灭循环,无始无终,只可以悟,不可以断;断即命终。悟即生灭中见不生灭,就是道。

 

例如念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念到一念空时,心开见佛悟无生,就是道。

 

明白这个念,就是生灭机,生灭相续,就是命根。生灭断,命根尽,生灭机一转顿见不生不灭。

 

所以达摩祖师云,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六祖云,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念念不被嫉妒染,念念正念,不念烦恼清净心便是道。

 

解了生灭机者,有生有灭是世间法,不生不灭出世间法。生亦灭灭亦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命根,又如何了生死,命根生灭,就是你的生死。命根不生不灭,就是你的涅槃。

 

佛经本事品云,过去有一村落,时逢饥馑,释迦化身为大鱼游靠岸边,全村人割食鱼肉活命,鱼曰(汝等莫断我命,今天割肉,明日复生,可保长时有鲜肉食)村民依教,一年后新谷丰收,鱼即命终,其鱼名(水爱道)。

 

可知生命宝贵,假如割伤身体,血肉自然生长,袪瘀生新,平复如故,若无生命,血肉不能再生矣,世间人,数年内细胞更换一新,以乃生命护身功能,又在心识上生命更具功能。

 

前念灭,后念生,前念恶,后念善,念念善,就能度了恶,前念邪,后念正,念念正,便能度邪,前念迷,后念悟,念念悟,就能度迷,如是生命中,肯修行,就能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迷成悟,不是离开生命,另有道可修啊?

 

因此佛法内,只有度生,而无杀生,是故如来制此戒。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萨戒,持戒清净,上可以求佛道,下可以度众生,自利利他,将来成佛,现称佛子。

 

若自杀,教人杀。

 

自杀者,是自己亲手杀众生命,乃身心所造杀业,教他人杀者,虽不自己行杀,而使他人行杀,乃心口所造杀业。

 

方便杀。

 

是意作罪,心意思惟,用什么方便杀,想计谋,兴害意,或是教他行险道而致死,或教他自堕陷井而致死,或教他服毒药而身亡,或断其饮食而命终,或教他犯国法而身陨,如是等皆名方便杀。

 

赞叹杀。

 

他本不杀,赞叹杀生有功,他即去杀,他本不死,赞叹死后生天得乐,他自寻死,如是等,名为赞叹杀。

 

见作随喜。

 

既不自杀,不教杀,亦不用方便杀,也不赞叹杀,但见人杀生时,心生欢喜,随喜杀生之罪,随喜杀,随喜多杀,心造杀罪,其罪无量。

 

乃至咒杀。

 

佛咒只能福人,不能祸人,唯邪教邪咒,千里之遥,亦能害人,故云咒杀,属心口所造业。

 

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四法成业:1、杀因,有贪嗔痴等,有因嗔而杀,有因贪而杀,有因痴而杀。2、杀缘,有杀因未必杀,须假杀缘,助成杀业,或为名、为冤、为仇、为教、为霸、而成杀缘。3、杀法,现在种种武器,如刀枪剑戟,毒气等。4、杀业,命断,或一日断、二日断,七日断,杀业此时成。

 

此戒四缘成犯: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杀害,四、命断。当其命断时,自心强烈震动,戒体即破,波罗夷罪成。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况且天命之谓性,一切众生皆有天性,上如人类,中如牛羊犬马,下至蛇虫鼠蚁,皆有性命,游戏世间.天生天养,俱不得故意杀害,断度生缘,伤天和气,故杀有罪。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既受菩萨戒,应思惟如何度众生,度生莫如结缘,应心生慈悲,慈悲遍法界,法界常住,慈悲心亦常住。又孝顺父母师僧三宝,秉三宝之教导,与众生乐,或以种种方便,救死护生,令得世间之乐,再得出世涅槃之乐。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恣心者,放纵己心,泄其怨恨;快意者,因嗔起杀,以杀为乐。菩萨应该要制止自己的嗔恨心,恶毒心,使杀心不起,代之而起以慈悲心,孝顺心。

 

既不方便救护众生,反而纵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杀,犯波罗夷罪。

 

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戒,永弃佛海之外,亦云堕,即堕落三恶道,亦云断头,亦云极恶。

 

第二盗戒

 

有主之物,不论一针一草,予而取,不名为盗,不问,不予而取,名之为盗。盗有主之物,令主人受损失,心内愁苦,故佛制戒。

 

菩萨安贫守道,不妄以强力取人财物,不但不取,而且善观物理:六尘他物,六根不染,六根清净;三界他物,心性不染,三界顿超。菩萨在世出世,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谨守威仪,严护细行,如日月行空不住空,莲花出水不染水,菩萨死尽偷心,他物不取,在俗离俗,居尘出尘,独尊己灵,不与万法为侣,一切尽舍,方见本来,然后再修檀波罗密,内施外施,庄严净土,普济群萌。

 

是以如来制戒,一切不偷,然后行施,福如大海矣。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

 

非分而偷,不予而取,皆名为盗,取他物超过五钱,犯重。

 

自盗者,自手取他物离本处,即名为自盗。教人为我而取,教人取他物,名教人盗。

 

方便盗者,用种种心思计谋,夺他物入己者,如诡骗人,巧取暗夺,借而不遗,寄而不予,偷龙转凤,皆名方便盗。

 

咒盗者,役使鬼神,取他财物,归自己有,皆名咒盗。

 

盗因,盗缘,盗法,盗业。

 

盗因属贪心,盗缘助成,如月黑风高,或趁火打劫,凡有利于行事者,皆名盗缘。盗法者,劫夺、暗偷秘取、抢、骗、抛砖引玉、走私漏税,皆名盗法。

 

物离本处,作为己有,是时心震动,盗业即成。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有些人喜欢以物奉献鬼神,则鬼神认为是自己的物,决不可盗,劫贼盗回来之物,劫贼认物为己有,亦不可盗。

 

一切有主之财物,不论一针一草,不得故意盗取,故意盗取者,如物有主,不予而取,犯盗;不故意盗者,好友之物,虽未问许,取而用之,友必同意,不名故盗。

 

寺院中僧众之物分两类:1、十方常住僧物,十方僧人皆有份,如米、面等,十方僧人皆可受食,若不问而取,即取十方僧物,于十方僧结罪,其罪无边,需向十方每一位僧人前求忏悔,才可灭罪。华聚菩萨云:‘五逆十恶,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2、现前僧物,现前不是指十方,若施主拿物到寺院供养现前僧,如寺院现前有一百位僧人,物便属一百人所有,未羯磨前而取,便是盗取一百位僧人之物,需向一百位现前僧人忏罪,若羯磨以后分与,才是自己所有。

 

其三宝物,伽蓝菩萨守护,盗三宝物,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因果甚大。昔日杨和尚拿了常住一张纸,三年后,伽蓝菩萨算帐,还一疋绢。

 

丛林库房内有一对联:‘长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可作明鉴。

 

又,父母师长物,应供养而反盗取,其罪亦大。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此乃菩萨所应作持,作即持戒,止即名犯,菩萨行善,普利群生,所以应生佛性中孝顺心,及慈悲心,助一切人布施,使得人天之福,更施财物与众生,令得眼前之乐,方名菩萨作持。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不助人布施,而反更盗人财物,今人痛苦失乐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六祖云:‘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世人迷净性,故有淫欲,除卸淫欲,即见净性。清净之性,是我们不迷的本来面目,因此,淫性是可以除,普门品云:‘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极乐世界无男女,无欲,阿(音同触ㄔㄨˋ)佛国有男女相而无欲,娑婆世界有男女,有欲,而可以离,离欲便超欲界,而生色界,色界四禅天梵行清净,在娑婆世界修行,离欲、离色、离无色,便出三界,色无色界尚可以离,何况欲。

 

四十二章经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欲无自性,因意而生,意亦无性,从思想生,思想因意,意因思想,互相凭借,犹如交芦,离想无思,离思无想,相待假有,想灭思忘,思灭想空,故云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则淫欲之念如梦不可得矣,何来有患哉。

 

离欲见清净性,以清净性修行,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初发心人要仔细,切莫轻敌,作容易想,淫是无量劫来生死根本,在八识田中根深蒂固,所以佛言:‘为道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又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又言:‘透得此门,出尘罗汉,’‘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示比丘离欲之法:‘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此经云应生常住孝顺心,则庶几可矣。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佛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不应淫,淫则生死不了,俱入苦海,不为则爱尽涅槃,共入无为,菩萨不应自行淫欲,更不应教他行欲,菩萨天眼观察,一切女人皆是过去父母,焉可行欲,故云不得故淫。

 

起心动念是名故淫,不起心动念,例如在梦中,或熟睡不知,或被药迷失本心,或为怨家所逼,惟苦无乐,不犯。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此戒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

 

淫因者无而忽有,淫念迭起。

 

淫缘,孤男寡女同住,淫辞歌曲等。

 

淫法,称叹摩触等。

 

淫业,事遂业成。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从亲至疏,从人至畜,乃至天女、鬼女、神女,皆不能犯,更不可非道行淫,口道、大便道之类,属非道行淫。

 

又优婆塞戒经云:非处(非适宜之处所),非时(非合适的时间,如六斋日、三斋月,又如妇女怀孕时、产后、乳儿时),也不能行淫。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

 

菩萨孝顺师僧三宝,秉三宝之遗教,救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

 

净法与人。

 

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远离淫欲,拔生死根,法法清净,自度出生死,方能度人出苦海,故云净法与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以戒律,净化人心,今违背戒律,广行淫事,日久炽盛,不择畜生,乃至淫母女姊妹六亲,令多人受苦,全无一点慈悲心者,失菩提种,作三途业,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迷真起妄,切莫纵妄,应该克妄见真,如何克妄,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克妄从直心下手,直心生直语,直心见圣道,所以如来制妄语戒,务令众生直心见真矣。

 

经云:佛子罗侯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世尊在时,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诡言不在,使人失其见佛机缘;若不在时,人问罗侯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使人久候而不得见佛。世尊知此事已,语罗侯罗:‘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侯罗:‘覆此澡盘!’如敕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侯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夫法水归心,如水归海,真心纳法水,菩提苗长,般若芽生,若妄语覆心,妄不纳法,无法水滋润,真芽不萌,真根不长,何来枝叶花果,所以楞严经云:‘汝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譬如稠林曳木,直者先出。’是故如来制妄语戒,欲人直心见道。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最大的妄语是未得(涅槃)谓得(涅槃),未证(菩提)谓证(菩提),未见(阿罗汉道)谓见。大妄语成,堕无间地狱。

 

自妄语者,即自己说我是圣人,我悟了道。教人妄语者,命弟子或使朋友互相传言,说自己是圣人。方便妄语者,或说天来、龙来、鬼神都来,供养自己,令人以为已证圣果,或以种种暗示,说自己证圣果。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

 

妄语因者,欺诳心是,妄语缘者,求名求利是;妄语法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到处宣扬;妄语业者,有人信解,妄语业成。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心本不见,而口说见,心本见,而口说不见,口不对心,心口不相应,名小妄语。

 

小妄语虽小,由歪心生,外则欺人误人,内则妄语覆心,真不显露,则成自欺,又身口意皆妄,故名身心妄语。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如法而说,是正语,说能得法,是正见;正语从正见而来,从真起语,语能显真,如法而说,说能明法。见道的人,说的都是真话,依其说而行,很快亦能见道。

 

如来三藏十二部经是正语,菩萨依佛所说的正语修行,得见佛性,是为正见,再依正见教众生修行,是谓从正见生正语,亦谓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而菩萨反以外道邪语邪见,教一切众生,令生邪业而入生死者,是菩萨犯波罗夷罪,为一切菩萨所弃,为佛法所弃,亦为自弃,故云弃罪。

 

何谓邪语邪见?如经载往古时,有国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言:‘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日论时,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是时婆薮仙人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若故妄语者,汝当身陷入地中。’婆薮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既说有福,何曰婆薮杀汝,此乃邪语、邪见、邪业、堕恶道之证明。

 

又有一老菩萨住茅蓬,见一兔入屋匿藏,猎人寻至,问:‘师父见兔否?’答曰:‘不见。’为救兔命,见言不见,此是方便妄语,无犯。

 

第五酤酒戒

 

淫为生死本,酒为过患源,饮酒心神昏迷,助作一切罪,是故如来制戒。

 

所谓无明酒,无明生一切惑,酒造一切罪,四分律言,酒有三十六失,大智度论谓酒有三十五失,沙伽陀比丘能降毒龙,后酒醉卧地,虾蟆食其沫唾,佛言:‘现在甚至虾蟆也不能降服。’我国仪狄造酒,禹辄疏焉。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者卖也,自开酒店或酒厂,卖酒与人,其过难量,违菩萨利他之行,教人卖酒亦然。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现前人。

 

酤酒因:贪利求财。

 

酤酒缘:米、麦、甘蔗、葡萄等,皆可造酒。

 

酤酒法:一切广告及推销术。

 

酤酒业:卖酒与人。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酒有多种,或花或果,皆可造酒,但令饮之醉人,皆不得酤,惟药酒除外。又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可以卖,如醋之类。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菩萨上求佛道,以佛道下化众生,教众生以般若智断除烦恼。

 

明即三明:能知过去,是宿命明;知现在生来死去,是天眼明;知生死已尽,是漏尽明。

 

达是三达: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具足三明三达,见性成佛。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迷真认妄,认物为己,是众生的颠倒相。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者: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细迷失真如佛性,若无三细,人人皆见佛性。

 

六粗者,枝未无明是也:一、智相(俱生无明),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有此六相,生死无了期。

 

一切众生,既有三细六粗之颠倒,再加上饮酒,助其放恣,更无惭愧,酒后失言,醉时造罪,如狂马无缰,迷性胡为,菩萨若以酤酒为业,助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

 

修行人第一要明心,心不明,不知自心中无量劫来罪垢,明心,才知自己心内积聚无边罪垢,故应一一忏悔,一一洗除,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作新殃。永嘉禅师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心垢洗除净尽,返本归元。

 

心如明镜般清净,本无外物影像,所以明心的人,在真心内,绝无他人是非,是以不说他人过非。

 

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此乃示人修行,明心除垢,直捷返家之文。

 

又云:‘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此乃示导别人返本之文。

 

假如不观心,不明心,不除心内垢,而于心外妄见他人是非,絮絮而说,影响佛教,令无量众生不信佛,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

 

沙弥出六尘之家,比丘比丘尼出生死之家,菩萨出无明之家,本来是好事,但僧团中良莠不齐,不应把一两个人的过失,算为整个僧团的过失,使佛教蒙受坏的名声,影响初发心人,退失信仰。

 

比丘比丘尼,称为僧宝,佛灭度后,佛法流传世间,全赖僧宝住持,续佛慧命,若口说出家人的罪过,致令比丘比丘尼转法轮时,无人听受,法不流通,断佛教慧命。

 

根据内典说,比丘比丘尼有过,应依戒律三种劝谏:第一、私人劝谏,第二、屏处劝谏,第三、羯磨,大众劝谏,绝不是向外宣扬;过去有三武一宗之祸,皆由外道向国王毁谤出家人所致。

 

在家菩萨,护持佛教,亦不能说他们的罪过,损坏佛教声誉,如是缁白四众,佛门弟子,受菩萨戒者,不得随便信口说其过失,更不得教他说,自辱佛门,令圣道不行,贻误后学。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此戒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现前人领解。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应为说因,说缘,说法,说业。

 

说因者,无始劫以来之恶口习气为因,说缘者,以种种借口为缘,说罪过法者,说其轻重罪相,说业者,了了出口,令人领解相信,说业已成,当来受拔舌地狱苦果。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恶人,知见不正,执著我见,断常等见,嫉忌佛教,说佛法是非法,律是非律,不能出苦海,不能生天国,如是毁谤佛法。

 

二乘人相信小乘,不喜大乘,云大乘非佛说,又云大乘律,有开有遮,亦非佛说。

 

菩萨闻后应生慈悲心,教化外道,舍邪归正,信仰大乘;教二乘人,回小向大,修大乘行,如无著禅师,度天亲菩萨发菩提心,宏扬大乘。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该摧邪扶正,护持佛法,而反更说四众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真如佛性,无自无他,若见自他,不见佛性;真如平等,无人我相,见人我者,见惑烦恼是也,赞毁者,思惑是也,思惑有憎爱,故有赞毁。菩萨破见惑,不见人我,破思惑,则无憎爱,所以不自赞,不毁他,赞毁两亡,自行教他,故名菩萨。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

 

自赞者,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劳,赞叹自己的长处,毁他者,讥人过失,说人之短。

 

菩萨观业如幻,善恶性空,怎可自赞?怎可毁他?自赞著我,心生骄慢,骄必败。菩萨观心清净,不见他人的过失,何用毁他,等如明镜现像,镜内无像,何用毁像,虽镜无像,能现妍丑,好丑从缘,我们心内清净,虽知道别人的过失,但心内不著别人的过失,又何用毁他人过,所以不说他人非,更不毁他过。

 

若自赞毁他,又教人自赞毁他,则心内有四条罪,一、自赞,二、毁他,三、教人自赞,四、教人毁他。

 

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

 

毁他因是嫉忌心,毁他缘是想提高自己的声望,令人恭敬供养,毁他法是以语言文字宣扬,毁他业是前人领解赞毁之语。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菩萨无我,与众生一体,应代一切众生受苦,犹如一个大家庭,家内成员与主人是一体,若有事情发生,主人承担一切责任,免大众受苦,所谓恶事向自己。

 

一件事情之能够成功,亦非一人之力,全赖大众合作,所以好事应归他人。

 

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宣扬人家的好事,隐藏他人的过失,免人受毁,今反其道而行,揽功归己,独占功劳,人家好事不称赞,人家坏事到处宣传,令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佛法流通于世,普渡群生,故有财应行布施,流通财,令他人得福,有法应施法,流通法,令他人得慧,所以菩萨舍财舍法,尽空一切,与道相应,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

 

财要流通,辗转布施,令众生得福,法更要流通,师长善友教导我们,我们又转教一切人,令依法修行而得慧,如是福慧双修,故名佛子。

 

有财而自不用,又不施与人,有法自不修,又不教人,名为自悭。

 

自己悭财悭法,又教人悭财悭法,教人不行财布施,不行法布施,名教人悭,自致无福无慧,自悭尚不可,何况教人悭,则有自行教他两条罪。

 

昔日佛在世时,有贫女乞了两个钱,自己不用而供养大众僧,释迦佛即时为她授记,将来在震旦国做国王,就是武则天女王。

 

五台山有一位法云比丘,因他前生吝法,今生非常愚鲁,大众称他牛云,后蒙文殊菩萨指点,宿障业除,得大智慧。

 

佛子修行,不离福慧,施财得福,施法得慧,福慧圆满,名之为佛,是故有财应布施,有法亦应宣扬流通,利益众生。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悭因是秘藏爱惜,悭缘是自私自利心,悭法是:懂说不懂,有说无,或闭门谢客。

 

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缘,他就悭惜,门前写四个字:‘僧道无缘’,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缘,后来济公圣僧续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后果然成为狗,他的儿子知道后,养它一生。

 

因、缘、法,和合而成悭业,果报作饿鬼。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施财施法,外利众生,内舍贪烦恼,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烦恼令我们作饿鬼,惟有布施,才可灭去悭贪烦恼。

 

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布施为首,随前来乞者所须,有财施财,有法施法。得忍菩萨有三施:舍王位、舍头目皮骨、舍妻子;出家菩萨有四施:纸、笔、墨、法;在家菩萨有二施:财、法。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恶心是不希望别人安乐,嗔心是恐怕别人胜己,布施是慈悲心,以慈灭恶心,以悲灭嗔心,一钱一针一草虽微,惟施心大,福亦大,一句一偈之法虽少,却含法身妙理,一微尘许法之微,却能诠一切法,所谓‘一即一切’。若有来求财者不施与财,有来求法者不为说法,反而骂辱人,非是菩萨,反得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则妄想不生,烦恼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则证无生法忍,在无生忍中,尚不见有我有人,何来有嗔,无嗔则生诸善根,永为佛种,所以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火炎炎,烧尽菩提种,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所以菩萨要灭自己的嗔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众生,嗔心不能度众生,嗔心只会结冤;若佛子自己起嗔心,又教人起嗔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隔嗔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

 

嗔因是无明,嗔缘是逆境,嗔法是打人、骂人,与人结冤,嗔业成。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

 

善根是成佛之因,我们修行,第一要种善根,无诤就是善根,无诤则无嗔,不嗔善根生起,得无诤三昧,不争名,不争利,与人无诤,先人后己,由无诤三昧而生慈心,与人以乐,生悲心,拔人之苦,又从慈悲心生孝顺心,孝顺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为未来诸佛,又孝顺三宝,秉三宝之遗教,依法修行,自度度他,是为持戒。

 

所以菩萨令一切众生学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息灭嗔心,慈悲心向什么地方求?你役有嗔心,慈悲心就来。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一切众生,指六道中能以肉眼得见者,即人及畜;非众生,指无情物,如天、地、山河、塑像等无情之物。有人嗔心起,骂天骂地,或指骂佛像、菩萨像等无情之物,对有情众生,恶口骂辱,或以手打,或加刀杖,伤害人畜,而嗔心依然不息,前人来求悔过,又以善言道歉,犹起嗔心不和解,不和解便结冤,结冤则嗔心不息,永隔众生,即非菩萨,得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无罪而说他有罪,名之为谤。

 

三宝是苦海中的慈航,黑夜中的明灯,众生病苦的良药。若人毁谤三宝,不但自己不能出苦海,更令无量人都不能出苦海,彼此均堕地狱,欲出地狱,还是要依靠三宝之力,所以切莫毁谤三宝。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若佛子,是指受了菩萨戒者,自己谤三宝。

 

三宝者,第一是佛宝,佛即觉也,觉则万法皆空,觉财,财空,觉色,色空,色空就是智慧,财空就是福德,财色二空,福慧具足,所以佛又名两足尊,福足慧足。

 

人人都有觉性,觉性就是佛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称为佛。

 

法即是正,什么是正法,离欲就是正法,念佛离欲,是正法,布施离欲,是正法,持戒离欲,是正法,持咒离欲,也是正法,所以法就是离欲尊,离了欲,一切法都是正法,未离欲,一切法都是世间法。

 

僧即是净,僧人在尘不染尘,在世而出世,在欲而离欲,心清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证初果,断欲界烦恼,证三果,出三界生死,证阿罗汉果,习气清净,证辟支佛果,一切法清净,证菩萨无生法忍果。

 

菩萨是僧,罗汉是僧,凡圣也是僧,出家人持戒清净者,个个都称为僧宝。

 

三宝无过失,愚痴之人,以正为邪,以是为非,邪正不分,是非颠倒,所以自己毁谤三宝,又教人毁谤三宝。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愚痴为因,邪见为缘,因缘和合,以口、书等方法毁谤佛教,令无量人不相信三宝,而成毁谤之业,果堕拔舌地狱,久久不能得出。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外道著见,不喜欢佛教说无我,恶人作恶,不喜欢佛说持戒,因此外道及恶人,常常毁谤三宝。菩萨听闻外道及恶人以一言毁谤三宝之声,其痛苦之情,犹如三百矛刺心,所以者何?以断一切众生佛种故,耳闻如此,何况亲口自出谤言。

 

假如菩萨自谤三宝,皆因对三宝失去信心,例如有人修行用功几十年,后来病了,或遇到灾难,不知是过去的业力起现行,不但不反省求忏悔,反更妄说三宝不加庇他,因此对佛教失去信心而生谤毁,助长恶人及邪见人的威势,帮助恶人、邪见人毁谤三宝,而不是帮助诸佛菩萨宣扬三宝。一切众生听到你毁谤三宝之语,欲信而不信,已信而生退心,令无量众生背弃三宝,令无量众生行黑暗道,令无量众生堕苦海中,你看此罪多大,所以说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菩萨戒以十重戒为体,十重清净,戒体则坚固,从戒体起修六度万行,得智慧,度众生,破了戒体,不能称为菩萨。

 

学戒不会有过失,止一切恶,修一切善,戒是成佛的根本,能度众生成佛,因此学戒称为善学。仁者是赞叹之词,指一切当时在会的菩萨。

 

上来十条戒保你得解脱,应当善学,决不可犯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事必有理,悟理则丝毫无犯,若未悟理,则有退转的过失:

 

不杀生——悟理则无生,无生无杀即丝毫不犯。

 

不偷盗——死尽偷心,即丝毫不犯。

 

不淫——明白淫性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即丝毫无犯。

 

不妄语——离妄见真,丝毫无犯。

 

不酤酒——明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即丝毫无犯。

 

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即丝毫无犯。

 

不贪不嗔不痴,余三戒亦丝毫无犯。

 

持戒属事,悟理则戒体清净,乃至不犯戒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

 

若犯了一戒或十戒,要发露,要至诚忏悔,忏至见光、见花,佛来摩顶,罪便得灭。反过来说,犯了一戒或十戒,不发露、不忏悔,罪藏在八识田中,成了自己的障碍,任你如何刻苦,如何努力用功修行,今世不得开悟,亦不得发菩提心,所以者何?菩提心者,即是清净光明金刚宝戒,今既破戒,即失此心。

 

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

 

以十善法轮教化国民,名叫转轮王,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及铁轮王。

 

世间尊贵如国王、转轮王者,皆因持戒而得王位,犯重戒后福损了,失国王位,亦失转轮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出家菩萨,以戒为体,故身披袈裟,犯此十重,即失戒体,无戒即无袈裟,故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十发趣者,趣于菩提,戒为无上菩提本,若犯重戒,不能趣菩提,故失十发趣心;十长养,乃十种长养菩提的法门,今犯重戒,菩提苗不能萌芽生长;十金刚即十回向,既无菩提功德,即无回向,失十金刚心;十金刚破无明,入十地,今既无十金刚心,不能破无明入十地,是故若犯一重或十重,即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因位功德。

 

佛性常住,佛性就是妙果,犯重之人,既失菩萨因位,佛性常住妙果位亦皆失,是谓一切皆失。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破戒有罪,不能上升,只有下堕三恶道中,经二劫三劫的长远时分受苦。地狱饿鬼是化生,无父母;畜生有父母,长大后不识父母,故云不闻父母名字,更何况闻三宝名宇,苟能闻三宝名,即得离苦。

 

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戒是菩萨的根本,不应一一犯,戒在菩萨在,所以过去菩萨已学,现在菩萨今学,未来菩萨当学,如是十戒应当学习,敬心奉持。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十重戒于八万威仪品中,当有详细解释。

 

佛告诸菩萨,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十重戒不破,戒体光洁,但容易染污,犹如衣裳,虽不破裂,但易被尘垢污染,故有四十八轻戒,防止染污戒体。

 

第一不敬师友戒

 

师有开导之恩,友有砌磋之义,应当敬重,倘存骄慢,今生福慧全消。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若佛弟子欲受国王位时,或受转轮王位时,或百官受职时,应先受菩萨戒,戒在,王位坚固,事事如法,一切鬼神拥护王身,免种种难,此戒千佛流通,今能受持,故诸佛欢喜。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既已受戒,从戒起行,生孝顺心,恭敬心,普礼一切,如受戒二十年以上的上座,生我们法身慧命的和尚、阿阇黎(轨范师),还有大德高僧、同学、同见、同行,都要恭敬,应起而奉承迎接,礼拜问讯,要如法供养,若无财物,要自卖身及所有财物而供养之。

 

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所谓轻垢者,比前十重仅减一等,非轻细之谓也。

 

第二饮酒戒

 

饮酒有别于酗酒,卖酒贻害甚广,自饮及劝告人饮,遗害较小,故属轻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故饮酒者,知是酒,故意饮,犯戒。

 

饮酒使人性狂心乱、神昏智暗、打人骂人、无惭无愧、无尊无卑,酗酒出事,所生过失无量。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

 

饮酒的过失,非凡夫肉眼所能见,惟佛眼可见到。若以手拿酒器劝人饮酒者,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落鳗鳝蚯蚓等类,因小果大,惟佛乃知。

 

何况自饮。

 

菩萨尚不拿酒器劝人饮,何况自饮。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自己不饮,亦不可教人饮,广而推之,亦不得教鬼神,畜牲饮酒,菩萨尚不教他,何况自饮。

 

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有酒香、酒色、酒味、酒精,但能醉人,一切皆不得饮,惟治病的药酒除外,但要白众。

 

为救人而饮酒者,不犯,如茉莉夫人事。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

 

既是佛子应该随佛学,佛以慈悲为本、方便为怀、无我为宗,是故要学佛之慈悲、无我、方便,既学佛慈悲,就不得故意食肉,故意者:知道是肉,为我而杀,见其死、闻其声、而忍心食其肉者,无慈悲心,名为故意食肉。

 

有生命者名为众生,无生命无知觉,不名众生。植物有生气,无知觉,人的头发有生气,亦无知觉、剪掉时不会疼痛,但众生肉受宰割时会痛苦,所以肉有生命,因此食肉是杀生。古人云:‘一日食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一日食肉,天下杀生汝有分’。虽然食肉而不杀生,但市场上,所有屠宰,都是为食肉的人而杀的。

 

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

 

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杀生食肉,令众生痛苦,慈悲心何在?

 

菩萨发菩提心,愿令众生离苦得乐,是为成佛第一因行,令无慈心食众生肉,是断成佛因,故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食肉之人,身有肉食气味,如食牛肉,身有臊味,食羊肉,身有膻味,食鱼肉,身有腥味,一切众生嗅到此肉食气味,便舍离而去。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菩萨要世世度众生,若食彼众生肉,世世结怨,失彼受化因缘。

 

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故,不应食肉——众生从本以来,常为六亲;亦为不净气分所生长,臭秽不净;令修行者失慈悲心;无善名称;令诸咒术不成就;诸天所弃;令口气臭;夜发恶梦;乃至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楞严经云:‘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互相食啖不已。’是故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五辛者:大蒜、茖葱(韭菜)、慈葱(葱)、兰葱(小蒜)、兴渠(产于印度)。此五物皆有辛荤之气,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楞严经云:‘食五辛者,口生臭味,诸天远离,魔鬼舐其唇吻,吸其臭味,福德日消,罪恶日增。’有如是过失,是故佛制弟子不得食五辛。

 

一切食中,亦不能以五辛作配料用,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众生有过,可以改,犯戒可以忏悔,忏悔则罪灭,改过之后,戒体还得清净,普贤菩萨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无自性,从缘而生,从心而起,是故要将心忏,心空,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为真忏悔,所以众生犯戒都可忏悔。

 

八戒者,八关斋戒;五戒,即清信仕女所受之五戒;十戒,指沙弥十戒,及此经中十重。

 

毁禁者,‘禁’指出家具足戒,是佛为出家二众而制,不可毁,故名为‘禁’。

 

七逆: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弑圣人、破羯磨转法轮僧、出佛身血,都是大重罪。

 

八难,是过去业的果报,即:地狱、畜牲,饿鬼,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是为见佛闻法有障碍的八种难处。此中地狱、畜牲、饿鬼是三恶道,因为业障太重,难以见佛闻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无佛法,不能了生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也无佛法,不能了生死;盲聋喑哑,不能见佛闻法;世智辩聪,仗著小聪明,不信佛法,甚至还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涅槃后,也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故名之为难。

 

是故一切犯戒罪,师长、善友,应教其在佛前、在大众前忏悔,仗三宝的力、大众的力,来拔他的罪。所谓忏悔者,忏其前愆,悔不再作,罪灭,戒体还复清净,就如衣裳脏了,洗涤后还复清洁。

 

又忏悔时,不但可忏眼前所犯之罪,更可忏过去的罪,因为过去的罪,不是在过去,而是在心内,在现在的心内,故可以忏过去、乃至无始劫以来,心内之罪。

 

而菩萨不教忏悔。

 

菩萨自利利他,单自利,不能称之为菩萨,自己有罪,自己忏悔,别人有罪,教他忏悔,见别人有罪而不教他忏悔,便是与他同过,自己亦有罪。

 

同住。

 

同住是指出家人,大众清净,大众同住,称为和合僧,是僧宝,若有一人犯戒,不清净,不能同住。

 

同僧利养。

 

不教忏悔是一罪,同利复一罪,施主供养持戒僧人,绝不是供养破戒有罪者。

 

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布萨即相向说罪,我有罪,向你说,我忏悔;你有罪,向我说,大家相向忏悔,忏悔清净,可共住。

 

出家人半月、半月布萨,一众和合说戒,知他有犯,应举其罪,教他忏悔,忏悔清净,可以共住,若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令僧众良莠不齐,犯轻垢罪。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释子先求如来戒,次求如来之法,求法向得法人边求,如慧可从达摩求,六祖向五祖求。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

 

菩萨若见大乘得法之师,或同学大乘法、同见大乘法、同修大乘行者。

 

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

 

接待大德,礼应如是,不论远来近至,皆应迎来送去,礼拜供养。

 

日日三时供养。

 

早粥、午饭、下午小食。

 

日食三两金。

 

悟道之人,所修的是无为法,三心已了,五蕴已空,永嘉禅师云:‘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何况日食三两金。

 

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是为四事供养,又称为四圣种,长养圣胎之心谓也。若见大乘得法之师,尽应给与一切所须。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

 

求法须有长远心、恭敬心,日日三时请法,三时礼拜,法师若然不说法,莫生嗔心,久久供养,莫生患恼之心。大乘法师,均是明眼之人,知你善根未熟,所以久久不说法,待善根熟时,一说即令你悟道。

 

如法华经法师品说:‘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法灭身。

 

雪山童子为半偈而舍身,二祖断臂而求法,云门损足而悟道,皆是为法亡躯,舍身求道的好例子。

 

请法不懈。

 

请法即求法,求法之心不懈,自然得法。

 

临济三请黄檗,雪峰九上洞山,请法不懈者,自有水落石出之一日。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菩萨若遇大乘法师,不迎来送去,不恭敬礼拜供养,不请法者,犯轻垢罪。

 

第七不往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

 

为佛子者,应广学多闻为胜方便,方堪住持三宝,是故凡一切讲法处,应往听受。

 

梵语毗尼,此云调伏,谓调整三业,治伏六根,事事合轨,物物显理,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亦云善寿,谓毗尼住世,即佛法住世,毗尼若灭,佛法即灭。

 

大乘经典,有止恶义,故称大乘经律,如法华经四安乐行品。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

 

凡一切讲法处,新学菩萨,应手持经律卷,至法师所,至心听受,如不解义,须一一咨询请问。

 

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犯轻垢罪。

 

山林树下,泛指僧伽蓝,及僧坊之地,有法师在彼讲法,初学者,悉应至听受。

 

多闻能解义,咨询能决疑,善财南参五十三,赵州八十犹行脚,克志参学,亡身向道,何况自未有解,有师在彼说法而不往听,是慢法轻教之罪。

 

若年老,或多病路遥,或所说是常所闻、或深修禅定、或饱参饱学者不犯。

 

第八背大向小戒

 

佛教有大小二乘,两者比较,大乘难行,小乘易达,菩萨心欲舍大趣小,名为背。

 

背大乘,言非佛说,罪亦重,为何是轻垢?乃因心背而口未宣扬,若口出谤声,属第十重。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

 

受了菩萨戒,而不学大乘法,是背道而行,大乘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大乘戒,‘佛未出世,戒亦常住。’如来成佛,将大乘经律阐示于世,故大乘经律均是常住。

 

有些小乘国家,但看阿含九部经,忽略大乘十二部经,言大乘非佛说。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声闻者,闻佛音声而悟道,只证阿罗汉果,未见佛性,在佛性以外,所以又称为外道。二乘人认为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证,属偏见,大乘观一切法如幻,无生死可离,无涅槃可证,直趣菩提,是为正知正见。

 

小乘只有律仪禁戒,外道律仪,不离著我生天,故名恶见,心背大乘,拟向小乘,即犯此戒。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

 

佛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病为病,故凡见诸病人,当视如佛,是故应供养病人,犹如供养佛无异。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八福田者:1佛、2圣人、3和尚、4阿阇黎、5僧、6父、7母、8病人。八福田中,以看病福田最大,病是苦中苦,是故看病是福中福。

 

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

 

照顾病人,从近为始,应以父母师僧弟子为先。诸根不具,指有些病人,久病引致眼盲、耳聋、脚跛、口哑等疾,六根不具时,菩萨更应照顾病人。

 

百种病苦恼。

 

人的身体,四大和合,一大不和,百一病生,四大不和,四百四病生。

 

皆供养令差。

 

如是残苦等病,皆应以慈悲心供养令至痊愈。如悟达国师,在相国寺时,供养患庵摩罗癞病僧,其人原来是迦诺迦尊者,后国师造三昧水忏,流行于世。

 

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

 

菩萨无慈悲恻忍救苦之心,反以嗔恨憎恶之心而不看病。

 

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从近至远,由僧坊至城邑,乃及旷野山林道路中,若见病苦,而不设法方便救济者,犯轻垢罪。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菩萨以慈悲为本,凡伤慈心之事,皆不应有,故制此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畜即藏有之意,畜刀杖有打杀心,畜弓箭有远射念,畜矛斧有斗争意,斗战之具者即一切武器,有武器在,助长杀念,杀念一起,慈心即殒,所以不得畜。

 

又恶网罗,上网飞鸟,中网走兽,下网鱼虾,伤生最广,□即机关陷阱,羁足掩取禽兽,是最痛苦具,皆不应畜。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菩萨以平等心为怀,自己的父母被人杀,可能是还宿债,况且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现在杀生报仇,即杀过去父母报今世父母,菩萨眼光远大,因此杀父母之仇尚不加报,何况一切无仇的众生,更不应杀,既不杀一切有仇无仇的众生,畜杀具何用,一畜杀具,心有杀念,戒体有垢,犯轻垢罪。

 

不故意而畜杀生具者,如德山畜棒,石拱禅师畜弓,都是用以接引学人的方便法器,不是用以杀生。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

 

第十一国使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

 

为利养而起恶心,恶心者,两国欲大战,欠缺宣战大使,便作使命,到敌国宣布开战,无量众生因斯丧命,此乃恶心作使。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为菩萨者,尚不宜入军中往来,况为两国宣战,或作国贼,若为利养故作者,犯轻垢罪;不为利养,为两国和合,权作使命,不犯。

 

第十二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一买一卖,名为贩卖。

 

有些人家道中落,需卖人,汝代办,是为贩卖良人,贫穷人卖儿女作奴婢,汝代办,是为贩卖奴婢,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卖人有眷属分离之苦,卖畜有鞭杖宰割之苦,贩卖棺材板木,有间接望人死亡之咎,如是等事,有坏心术,所以菩萨不自作,更不教人作,若自作,或教人作者,犯轻垢罪。唯买动物放生,及赠送棺木,则功德无量。

 

第十三谤毁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

 

佛子虽受佛戒,而恶心未除。无事者,本无实据,而妄说有罪是为谤,坏人名德曰毁。

 

安份守己是良人,行善利他是善人,宏法的明师、和尚、师僧、国王及达官贵人,本无有过,而汝以恶心,无端说他犯七逆十重,坏其名德,令他生恼,自获轻垢罪。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菩萨视一切人皆如父母兄弟六亲,应生孝顺心,慈悲心,孝顺则不敢谤,慈悲则不忍谤,不孝不慈,何所顾忌,若妄加逆害,使其生恼,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焚烧草木,殃及生灵,及损有主物,故制。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恶心者,无仁慈愍物之心,放大火者,以烧山林旷野,故名大火,以大火故,多伤虫类。

 

四月乃至九月,多诸虫类,故不得烧,九月后或可烧者。佛制腊月放火必先率众持咒绕山告报,令虫远避,然后纵火,若不告报,恐损虫类。

 

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因放火,不意延及城邑等,虽不损命,尚不可为,何况损命,是以屋宅、城邑、僧坊、田木、鬼神庙宇、官家公物,皆有主物,凡一切有主物,无论物命有损无损,皆不得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僻者,偏也,不以大乘圆顿正法教人,失彼大乘根性,其过非细。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

 

自佛弟子谓内众,外道恶人是外众,六亲善知识通内外,如是若内若外,一切亲友,应当一一教彼受持大乘经律,开解经中第一义谛之理,使发菩提心。

 

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菩提心中具三义:

 

1、十发趣心——空一切空,一切法入心内都是空,属空观。

 

2、十长养心——从心内流出一切法,无论是念佛、布施、禅定等六波罗蜜,都是如幻如化,属假观。

 

3、十金刚心——不出不入又如何 不出不入,即不生不灭,是真如法界,如金刚般坚固,属中观。

 

菩萨教人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三谛理显,是为次第法用。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恶心者,立心不良,欲人入于偏邪;嗔心者,有所触恼而教之偏邪。

 

菩萨以厌恶心、嗔恨心,横教小乘经律,枉其根性,甚或教外道邪见论等,令种邪因,不能出生死,不得解脱,犯轻垢罪。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先苦行后开解,是正说,倒说者犯戒,故制。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

 

好心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萨应先学大乘威仪经律,三聚齐修,令皎如冰霜,俯仰合节,进退有礼,直至戒品具足,然后从戒生定,从定发慧,照见五蕴皆空,慧解现前,广开大乘义味,悟同诸佛,彻法底源,参学事毕,方可为人师。,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大乘经律,非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所能希冀,必须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乃可得。菩萨见后新学菩萨,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如世尊六年苦行,达摩九年而壁,二祖断臂求法,六祖腰石舂米,沩山当典座,雪峰当饭头,如是等种种勤劳,为众服务,经历多年,其志不退,锻炼身心,坚如铁石,日夜忘疲,寒暑不变,饿寒不觉,废寝忘餐,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大亡人世,不见有己,斯时我执渐轻,我相不现,窥看法身,如窗见空,得见自己法身,是名烧身供养如来。

 

生死本空,涅槃非有,既无凡情,何来圣解,顿亡人法解真空,生死涅槃等空花,心不取相,亦不取法,此时如天井见空,得见自己报身,是名烧臂供养如来。

 

‘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大用现前,随机现身,应机说法,此时犹如出户见虚空,见自己应身,是名烧指供养如来。

 

如是我执、法执、空执卸却,我空、法空、空空渐解,皆从苦行实习而晓,苟不如是,非出家菩萨,苟能如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亦可济饿虎饿鬼矣。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新学菩萨以苦行破执,善根成熟,可为说法,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为真谛,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假。’是为俗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中。’是为第一义谛。真俗中三谛,就是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若不苦行,不能悟此。

 

我执法执,从苦行而破,执破闻法,心即开意即解,心悟实相,意解第一义;是故先苦行,后开解,名为正说。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若学人烦恼未尽,应次第为说苦行,然后开解第一义谛之理。

 

若菩萨为利养故,不如是答,即名应答不答;或先为说法,后说苦行,名倒说,先说法,只会增加学人知见,若知见增加,我执更重,更不能修苦行,我执不破,我见不空,即不开解,名倒说经律文字。或教以大乘而不说苦行,是为无前无后,上违佛慈,下失悲仰,是即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此即名为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出家为道,不是为饮食,修行人应把饮食放下,财如毒蛇,令人造罪,应看破。利养即讲求享受,失却道心;名誉是假名,无德而求名者,是沽名钓誉,求名不如求德。

 

有些佛子,受了菩萨戒后,仍贪求饮食、名闻利养,而亲近国王大臣、王子百官,倚仗形势,乞求勒索,打拍牵挽,而取财物。

 

无功而受,是为横取,非理而索,是为恶求,贪无厌足,是为多求,教他为我求,或教他自求,总是损慈愍心,无孝顺三宝之心,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

 

为佛子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应学十二部经,十二部者: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更应学大乘戒,戒德清净,即见佛性,然后从性起修。

 

未见佛性前,只是以妄想心修行,因妄果亦妄,妄是人天果报,从佛性修行,因实果亦实,因实就是菩萨行,果实就是诸佛功德,所姒菩萨一定要持戒清净,得见清净佛性,从佛性起修,一修一切修,六度万行齐修,直至万德齐证,万德圆融,名之为佛。

 

六时者,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亦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昼夜六时,念念持菩萨戒,直至业障消除,六根清净,大开圆解,解第一义实相妙理,实相妙理即是佛性之性。

 

一切众生都有成佛之性,亦即佛性,未见成佛之性,便是众生。众生轮回生死,佛性不离众生,众生上天堂享福,佛性不享福,众生入地狱受苦,佛性亦不离众生,惟是佛性无造罪,所以佛性不受苦,造罪的是众生,所以众生入地狱受苦,若众生无造罪,入地狱时,可以游观地狱。诸佛菩萨尊重众生的佛性,法华经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常不轻菩萨礼拜四众,实是礼拜其佛性。

 

菩萨持戒清净,则悟佛性之性,佛性就是戒体,一切法不离佛性,明了佛性,即明了一切法,即能解一句一偈。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性,‘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是佛性,所以受持大乘经典一句一偈,皆见佛性,菩萨持戒见性后,能解一切经典。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如来制戒,有因有缘:

 

第一杀生戒——众生原是无生,无生则无杀,无生而生,故有众生。不杀生,见无生,杀生不见无生,度一切众生的生,令众生见无生法忍,无生无灭,无有生死,故佛制此戒。

 

第二偷盗戒——我们偷生,故入生死,到这世界来处处偷,眼偷色而看,不应看的,亦偷偷去看,耳偷听,不应听的,亦偷偷听。

 

鼻偷香,口偷味而尝,身偷触。有偷心,则不能出三界的生死,三界分欲界、色界、无界色,不偷欲,出欲界,不偷色,出色界,不偷无色,出离无色界,所以偷心死尽,就能出离三界。我们到这个世界,六根不要偷六尘,六尘不染六根,六根清净得解脱,故有偷盗戒。

 

第三淫戒——淫属染污,迷失自性,漏落生死,诸佛菩萨不迷自性,自性常清净,是以诸佛菩萨无淫欲,众生迷了自性,所以有淫欲,自性清净本无淫欲,故如来制此戒。

 

第四妄语戒——迷真起妄,见真无妄,见到真如佛性则无妄想,不但无妄想,乃至妄语也无。诸佛菩萨有般若智,有智慧,无妄想,见佛性,见真离妄,因此如来制妄语戒。

 

第五酤酒戒——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了无明,何用饮酒,故如来制酤酒戒。

 

第六说四众过戒——见人的过才说人过,不见就不说,证无生法忍时,忍则诸法无生,无生则无见,不见人家过失,证无生忍,在无生忍中,不见人过,不说人过,我们见人过说人过,皆由不够忍辱,忍则不见不说,故佛制此戒。

 

第七自赞毁他戒——我空人空,何来自赞毁他,无了人我之见,就不自赞毁他,故如来制戒。

 

以上制戒都有因缘,菩萨明白制戒因缘,亦通达大乘经律,解一切法,知一切律,方可为人作师,若不解戒律因缘,不知佛性之性,而诈言能解能知,即为自欺、欺人,而为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心为罪之源,形为罪之薮,修行人降伏其心,慎勿纵我为非。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佛子未断烦恼,故起恶心,恶不容善,恶人见到持戒比丘,心内不喜,何况又见他手捉香炉,礼敬十方。

 

香是信使,行者烧香,十方诸佛悉皆遥闻,海会菩萨亦悉尽知,故凡做佛事者,必先燃香,禀告四方,手捉香炉,或念佛行道、或持咒行道、或登坛修忏、或放焰口,皆是上求下化的佛事,故名行菩萨道。

 

恶人心内不高兴,极意破坏,制造是非,两头煽播,令彼斗争,破坏成功,以遂恶念,更用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欺骗贤人,令他受谤,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见生即放,见死即度,故有此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菩萨以慈心故,见生即放,不行杀生业,而行放生业,行放生业得长寿、无病,为甚么放生?菩萨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过去的父亲,一切女人是我过去的母亲,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我生生世世都有父母,过去父母很多,遍满六道,六道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食我父母,过去父母,可不可以杀呢?不可以,过去父母,可不可以食?不可以,既不可以,则不应杀食现在六道众生。

 

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身者,地水火风是也,我们生生世世假地水火风以为身,死后归还地水火风,现在一切众生皆以四大为身,是我故旧物,是以杀生,是杀我故身,杀我四大本来之体。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放生是放我故身,放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我们生生世世,皆以四大受生,四大常住,生亦常住,况且生命之法,生生不绝,教人护生,故云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若论放生,不但放我过去的父母,亦放我自己本体故身,世人不闻佛法,不晓此理,只见到有自己,不知它是谁,是以欢喜杀生食肉,佛弟子懂得这个道理,不但自不杀,设见世人杀畜生时,应该方便救护,例如见人擎一条鱼来卖,菩萨即时买来放生,此乃鱼找人,不是人找鱼,以此因缘,遇著死难时,即种种方便,设法解救,又常教化讲解菩萨戒,令人人生起慈愍心,行放生业,普救众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菩萨见生即放,见死则度,名为度众生。若见生放,见死而不度,即非菩萨;或若见死度,见生而不放,亦非菩萨。

 

是以菩萨不但放生,还要度死,以三宝之力超度亡灵,离三途苦。

 

是故父母兄弟死亡之日,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七七,在此四十九日中,亡者中阴身未投胎,即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仗无漏戒功德力,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若菩萨见生不救,见死不度,则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上来十条戒都是讲恶心,恶心灭,罪亦灭,如此十戒,灭罪品中一一广明。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

 

如来制戒,不离止作二持,一、应作,二、不应作。是事不应作而不作,名为止持;是事应作而作,名为作持。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别人嗔我,我不嗔他,其嗔自灭,别人打我,我不打他,打亦自灭,若以嗔报嗔,以打报打,嗔打无了期。

 

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

 

若父母兄弟六亲,乃至国主,为他人所杀者,是还宿债,余人不得报仇。

 

菩萨要孝顺今世及过去世父母,杀过去父母,报今世父母,不顺孝道;代父母报仇结冤,亦不顺孝道;代父母行杀业,亦不顺孝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杀父母而报父母,是名颠倒。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

 

日日起三业者,打拍是身业,骂辱作口业,心内起嗔是意业,三业之中,以口业造罪最多。

 

为菩萨者,向不能畜奴婢打拍骂辱,更何况故作七逆之罪,杀过去父母而报仇。

 

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出家菩萨,有慈悲心,不应报仇,若故报,为父母作杀生之罪,则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别人杀我父母,国法治他的罪,这就不是故意报仇,他杀了我的兄弟乃至六亲,国法治他的罪,也不是故意报,无犯。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虽然受了菩萨戒,莫恃世法而生憍慢,未解心地法,未解成佛之法,既未能自度,复无以教他,是以菩萨孜孜不倦而求正法,故制此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

 

凡出家未满三年者,名为初出家。

 

未得大总持,未能一闻千悟,对无边佛法,千万亿分,所知者未有一分,故云未有所解。

 

而自恃聪明有智。

 

恃天生聪明,世间学问,领悟力强,或坐了一两枝静香,发一点点小慧,但未与理水相应,名为干慧,古人云‘聪明不敌生死,干慧岂免轮回’,慎勿生憍,应求出世妙慧。

 

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骄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

 

或恃皇亲贵族,或恃耆年尊宿,或恃大姓,或恃是大官,或恃满腹经论大解,或恃王官后裔大福,或恃富堪敌国,饶财七宝,以世间法而生骄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出世间大乘经律。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

 

其法师者,小姓年少,出身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非指六根残缺,乃为身体短小,相貌丑陋,‘而实有德’,即有戒行、有禅定、有三昧、有辩才,尽解一切经律性相。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新学菩萨,应虚心求法,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应观法师在家种姓,以其出身微贱,而不来咨受法师最上一乘之法。所谓欲行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倘若一句领解,万劫善因,若能明心,顿超十地,切莫当面错过,辜负自己前途,更辜负大众对汝之祈望,谦受益,满招损,岂不铭心者哉。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若法师以憍慢心解答佛法,答非所问,不如法答,或问南答北,离题而说,是名僻说,贻误后学,故制此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

 

律云:佛灭度后,像法末法时代,欲受具足戒者,须十位清净比丘僧和合作法,才得戒,若边地国家,无十位,只要有五位清净比丘和合作法,亦能得戒,如此类推,受菩萨戒亦必定要在清净菩萨比丘僧前受,才名得戒,若无菩萨比丘僧,得在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于佛前七日忏悔,宿业消除,得见好相,即得戒。

 

凡事以七日为期,七日功成,七日事办,所以释迦佛七日坐道场成等正觉,我们求戒,七日佛前忏悔,罪业无性,忏悔则灭,罪灭见好相,即得戒。

 

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佛前自誓受戒,一七不见好相,再接再励,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至诚忏悔,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业障清净,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或在释迦如来形像前受戒、或在阿弥陀佛形家前受戒、或在文殊师利菩萨形像前受戒、或在地藏菩萨像前受戒,只要见好相,心清净就是戒,以清净心受戒,以清净心持戒,所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最重要忏悔至见好相,即得戒。

 

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无论忏悔多少时,不得好相,即罪业未清净,虽佛家前受戒,不名得戒。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若在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有戒,其戒代代相承,师师相授,以戒传戒,法师将戒传与后人,一白三羯磨,以至重心受法师之戒,即得戒。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假如千里内,无有能授戒之师,行者可在佛菩萨形像前,先求忏悔,然后自誓受戒,忏悔见好相之日,便是得戒之时,故云要见好相。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若法师自倚解大乘经律的事理性相,又解大乘学戒的开遮持犯,而与国王太子,百官为善友,耽于应酬,忽略新学菩萨来问经义律义,以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如法好答问者,犯轻垢罪,乃至藐视不答者亦犯此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不学习大乘法,反学外学小,尚不能自救,何况救他,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

 

大乘法是正见,正见者,开佛知见,得一切种智,见诸法真实之相,知见同佛,古德云:‘不贵子行履,但贵子眼正’。正见见如来,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此一事实。’故名正见。

 

正性者,诸法之实性,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众生之佛性。

 

正法身者,从佛性起修,修慈悲喜舍、修戒定慧、修六度万行,成就功、德法身,故云正法身。

 

而不能勤学修习。

 

佛法千生难遇,万劫难逢,今幸得闻,反不勤力昼夜学习。

 

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

 

而舍七宝大乘正见,反学邪见学说、习二乘偏空、外道谬计、俗典世务、及阿毗昙(分别慧)、杂论、四韦驮典,及一切书记(神话传记)。

 

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学说,皆是障道因缘,断佛性种,非行菩萨道者所应学,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戒最易犯,初心学人,东学学,西学学,虚费精神,及回头时,年已暮矣。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善识因果,知众僧事,方不犯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

 

佛在世,以佛为主,佛灭度后,僧宝为主——

 

说法主即升座说法之师,荷担如来家业。

 

行法主,主持清规戒律者。

 

僧坊主,院主或当家师。

 

教化主,教化檀越作福,种三宝善根者。

 

坐禅主,禅堂之内,堂主及维那师。

 

行来主,即知客师傅。

 

既为众僧之主,应生慈悲心,使山门清净,海众安和。

 

善和斗讼。

 

善和即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

 

诤讼有四:事诤、物诤、言诤、犯诤。诤讼事起,为主者,应依毗尼内七灭诤法,灭去诤讼,和合大众。

 

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

 

三宝物、十方物、僧伽物,一一都不是自己所有,应该供佛的拿去供佛,供法的拿去印经,供僧的拿去斋僧,寺门内常住的衣被卧具,十方来的僧人都可享用,应善守护三宝物,节量而用。

 

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菩萨应以慈心,为僧守护三宝物,现反过来,以恶心使大众斗诤,破和合众,又恣心把三宝物互用,施主供斋,却拿去印经,起寺庙之财,却拿来做衣服,供佛的又拿来斋僧,或私给世俗人用,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昔日,湖南云盖山主持守某,把施主供斋的钱盖斋堂,死后堕荷火枷地狱,后现身于现任住持智禅师前,请求估斋堂值,如数填还供僧,兔了火枷地狱之苦,生人天中,三生复得为僧。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利养是四圣种,僧人赖此生长道芽,厥功甚大,施主有时来普请,亦有时来限请,不论普请限请,客僧有利养分,而不差客僧,先住僧独受请者,犯轻垢罪,故制此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

 

‘千年常住,流水僧人。’先在僧坊中住,名僧坊主,又名院主,主理常住一切事务,后来者名客僧,院主见客僧来入僧坊,先住僧应照顾,客僧来入舍宅城邑、国王宅舍中,先住僧亦应照顾,乃至九旬禁足,三月安居,客僧来入,先住僧亦应照顾,及大会中,或讲经大法会,水陆大法会,传戒大法会,先住僧皆应照顾客僧,应迎来送去,客僧是从十方来的,应供养饮食、房舍卧具、坐禅的绳床、休息的木床,事事给与。

 

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

 

僧坊主为敬重十方僧、为供养十方贤圣僧,若无物,还有身在,如替人念经,以此供养客僧,客僧凡圣莫测,昔日文喜禅师,在仰山座下常饭头,一日异僧来求斋,师减己分馈之,仰山预知,问曰:‘适来果位人至,汝给食否?’师曰:‘辍己回施。’仰曰:‘汝得大利。’可知十方僧,代表十方,凡圣难测,僧坊主敬心供养就是,无物时卖己身,或男女身,与人做工,将工资来供养。

 

得无生忍菩萨,割自身肉卖而供给所须,如释迦曾卖自身肉供养涅槃经,念念受持半句偈,‘诸佛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当割肉时不觉痛苦,日割二两肉,一月后,赚了五个金钱供养法会大众,而身肉还复如故,所以得忍菩萨能割肉供养。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

 

檀越即施主,施主请僧应供,不论普请限请,其心无齐限,供养十方,僧坊主应次弟差客僧受供,令施主供养十方僧,得无量福,况客僧是流水僧人,一时不请,后则难逢,故僧坊主必先让客僧次第受供。

 

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

 

而僧坊主只差先住僧受供,而不差客僧受供,令施主未能供养十方僧,就失了无量福,僧坊主就得无量罪。

 

畜生无异。

 

畜生有利无义,畜生食时,只顾自己,不顾同伴,只知有利,不知有义,僧坊主独差先住僧,而不差客僧,这样与畜生无异。

 

非沙门。

 

沙门是出家通称,出家人是一体,无贵贱贤愚之分,先住僧是沙门,客僧也是沙门,今僧坊主差先住僧,而不差客僧,全无六和一体之义,故非沙门。

 

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随佛出家通称释子,表示平等,所谓‘四河入海,同一碱味,四姓出家,皆名释子’,僧坊主今差先住僧受供而不差客僧者,失平等心,非为释子,犯轻垢罪。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古人忠厚,常行分卫(乞食),不受别请,令利养归众僧,故制此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

 

出家人大众一体,别人请大众,我有分,他次第请,我亦有分,不可独受别请,自受利养,令大众失利养,不是大众无利养,大众的利养,入了自己,汝不受别请,施主或普请、或次弟请,利养归大众,是以一切不得受别请,一切饮食、衣服、卧具,皆归大众。

 

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

 

施主的利养是供养十方僧,若受别请,他便不供养十方僧,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

 

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利养属十方,别受请则利养入己,乃至僧中,八福田物入自己用,八福田者,十方僧里有古佛再来,有圣人,罗汉,僧团里有和尚,及阿阇黎,有十方僧,僧里有汝父母出家,又有病僧,此八福田之物,都被汝取去,所以菩萨比丘不受别请,令利养归大众僧,否则犯轻垢罪。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一木不成林,多木成林,一比丘不成僧,多比丘和合才称为僧。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

 

菩萨分出家菩萨及在家菩萨,比丘受了菩萨戒,称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亦有所求,求福、求慧、求三昧、求辩才。供养僧人,得福最大,有福就能满所愿。

 

在家菩萨亦求愿:求寿、求财、求父母平安、或求超度先人。檀越指施主,包括出家及在家人,种种求愿,须向福田僧求。

 

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

 

一切福中,供僧福田最大,福无自性,求什么都可以。

 

知事指知客师,知事报言:‘以平等心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其福甚大,能满所愿。’小乘以初果二果三果为三贤,四果阿罗汉名圣,大乘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为三贤,十地菩萨名圣,以平等心次第请,能请到十方贤圣僧,得福无量,能满所愿。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而世人以分别心,拣选五百罗汉来供养,不知五百以外的罗汉就请不到,拣选五百菩萨僧供养,那么五百以外的菩萨,又请不到,皆由心有分别,心有拣择,是狭窄的心,以此狭窄心供养,其福不大,不如以无拣择心,向一切贤圣僧中,次第供养一凡夫僧,代表一切贤圣僧,心无齐限,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界,以此无分别心供养,其福无量无边,平等心僧次一凡夫僧,胜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别请是选择,选择是分别心,分别心是外道法,外道未曾悟道,心在道外,是分别心,古人云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智净,依识染,染有生死,净无凡圣,外道未转识成智,依识故有分别,选择别请是外道法,七佛如来转识成智,无分别,故无别请法。

 

假如汝选择请一位佛,不请其余佛,不顺孝道,选择请一位菩萨,不请其余菩萨,不顺孝道,分别请一罗汉,不请其余罗汉,亦不顺孝道,以无孝顺一切贤圣之心故,若故别请僧,犯轻垢罪,不故意别请不犯。我请大德在家说法,请大德到家中授戒,请大德来开光,由知客师安排,非故别请不犯。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正命自活有四:(一)深山草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供,(四)随大众食,故曰净命,反此则属邪命自活,故制。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作种种邪命自活。

 

贩卖男女色。

 

卖男色与女,卖女色与男,是事不应作。

 

自手作食。

 

自手作食,变生成熟,印度不许。

 

自磨自舂。

 

磨谷、舂米、坏生种。

 

占相男女。

 

男女配偶,占相适宜不适宜。

 

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

 

替人解梦吉凶,或妇人怀孕,占卜是男是女,或咒术驱遣鬼神,或工精巧艺,或调鹰打猎,都不应作。

 

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

 

未提炼的生金生银,性有毒,蛊毒即降头。

 

都无慈悯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上邪命,全无一念慈愍众生之心,又无一念孝顺三宝之心,为利而作,犯轻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三斋月六斋日,尽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修善,福胜余日,若作恶,恶报加倍,故云不敬好时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

 

以恶心故,自身在三宝之内,但不是三宝弟子,不作三宝之事,此乃以身业来谤三宝,自说对三宝孝顺,我要拥护三宝,其实是假的,诈现亲附,此乃以意业来访三宝,口内说空,行在有中,这是口业谤三宝。

 

出家人称为缁衣,在家人称为白衣,出家有出家的事情,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度生为事业,了生死为根本,何况福未圆,慧未满,修福修慧也来不及,卸去作白衣买卖贸易,开工厂等事,乃至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令男女被爱欲烦恼缚著,或教人杀生、劫盗,令人被种种之烦恼缚著,长久不得解脱,故云作诸缚著。

 

佛法教人解脱,不杀就是解脱,不盗也是解脱,不淫亦是解脱,佛法是无为,教人解脱生死,世间有为,系缚有情。

 

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六斋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是廿八、廿九),此六日,是鬼神得力之日,亦乃天神巡狩人间,考察善恶之期。

 

初八、廿三,四天王使者游行人间,十四、廿九,天王太子游行人间,十五、三十,天王亲巡人间。

 

于此六日,持斋行善,福胜余时,若作恶,罪报加倍,于此六日,止恶修斋,名敬好时,斋者,过午不食,名为斋。

 

年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是北天王巡游南赡部洲之月。

 

于此月日,佛弟子宜斋戒放生,作诸福业,名敬好时,于此月日,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则不敬好时,除杀生劫盗罪外,再加不敬好时罪。若在正月初一、诸佛诞辰、父母诞辰,而杀盗淫,亦犯不敬好时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如来为菩萨制戒,是事应作,是事不应作,是如来所制,除了佛以外,一切菩萨罗汉都不能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末法时代,赎三宝离难,令三宝尊严于世,是佛子所应为。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外道嫉佛,恶人作恶,劫贼求财,三种人劫卖三宝。

 

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在恶世,外道毁坏三宝,恶人破毁三宝,于他无利,复转卖三宝,劫贼为财亦出卖三宝。恶人卖佛菩萨父母形像,以此毁辱佛宝,又拍卖经律,轻贱法宝,恶人劫贼贩卖比丘、比丘尼,羞辱僧宝,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与官,为役使人,卖比丘、比丘尼与一切人作奴作婢,如是轻贱三宝,虽三宝未灭,已蒙羞矣。

 

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菩萨在此时此地,应生慈悲心,用种种方便救护,若资财不足,不妨处处教化信徒取物,共同赎佛菩萨形像,迎奉供养。若此佛像曾经十载廿载受人供养,便有廿年功德在,胜新造者。及赎比丘、比丘尼,恢复威仪,重披袈裟,更赎发心菩萨者,重作道人。

 

更以资财赎一切经律,此经此律,是法宝,若曾为人受持十年,即有十年诵经功德在,更胜新印者。

 

自己无能赎之资,又不劝人发心,而坐视不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所作之事,远有损害之心,即犯此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

 

贩卖刀杖弓箭,远有损害之意,间接帮助杀生。

 

畜轻秤小斗。

 

轻出重入,小斗出大斗入,暗中损害众生。

 

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因官恃势,取人财物,假借官威,系缚肢体,以势凌人,破坏成功,或以财色名,系缚其心,破坏他人好事。

 

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猫狗捕鼠害物,猪狸等,养以食用,立心不良,是以不得故养,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心的作用,粗思名觉,细思名观,用之于道为正,用之于染则邪,舍邪存正,故制此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

 

男女戏笑,色情相斗,军阵兵将劫贼相杀,皆是心随眼转,眼随境转,增加邪思邪业。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

 

口吹螺贝,气鼓牛角,七弦琴,廿四弦瑟,筝笛竹制,箜国之篌,男女唱歌妓乐之声,令人荡神逸志,耽著尘境。

 

不得樗蒲、围基、波罗塞戏、弹基、六博、拍毬、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

 

樗蒲即今赌博,围基即黑白棋子相围,波罗塞戏即今象棋,弹基六博皆戏具,拍毬即打球,掷石投壶即投掷射击,牵道、八道行城,西域戏也,此皆玩物丧志,增长好胜之心。

 

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药涂爪上,咒之光明如镜,能现种种事,蓍草乃文王易卦。杨枝者,巫师祭樟柳,久而发灵,能报吉凶;钵盂者,以水注盂中,搅之令定,以断事;髑髅者,取新亡髑髅,祭炼禁咒,能从人耳报灾祥;卜筮即问卦韱之类。

 

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不得为贼作使,传递通信。

 

诤斗起凶恶心,娱乐起淫佚心,杂戏起散乱心,卜筮起惑著心,使命起诈罔心,以上六事,邪业觉观,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梅,如草系比丘。

 

文中说护持禁戒,其实修行人是戒护,若无戒护,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及冤亲债主,便会找上门来,敌也敌不住,持如来戒,有护戒神拥护,保卫行者,暂不受业障及冤亲困扰,可以安心办道。

 

比丘以具足戒为禁戒,行住坐卧,都持二百五十条戒,行二百五十、住二百五十、坐二百五十、卧二百五十,便是一千威仪,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共成三千威仪。

 

日夜六时,读诵是戒,口读心诵,身口意不离戒,戒如金刚,一切不能坏,戒能坏一切,烦恼不能坏,戒能灭烦恼,业障不能坏,过去业不要怕,持戒如金刚,日久能坏业障,譬如杀生戒,任何烦恼不能坏,而杀生戒,终能坏一切烦恼。

 

又戒如浮囊,能渡大海,大海里有罗刹鬼欲乞浮囊,而不与之,罗刹不遂所求,又乞半边浮囊,亦不与之,乃至乞小许浮囊,皆不与之。仗完整的浮囊,才能渡过大海。

 

持戒亦如是,仗持戒浮囊之力,能渡生死大海,但是烦恼罗刹鬼,诱使我们犯波罗夷戒,而不从之,又诱我们犯僧伽婆尸沙戒,亦不从之,欲使我们犯波逸提罪,也不从之,如是浮囊全整,戒律清净,即渡生死大海矣。

 

‘草系比丘’者,佛在世时,有一群比丘,被贼劫去衣钵,贼恐比丘告官,想杀比丘,其中一贼说:‘不用杀,比丘持戒,以草反系之即可。’果然比丘被草系著,不敢动,恐断生草犯如来戒,明早国王出游,见而问曰:‘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云何被草系,昼夜不转侧。’比丘偈答曰:‘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

 

国王赞叹难得,替他们释脱,并奉衣钵饮食。

 

持戒犹如草系比丘的精神,只知有戒,不知有自己,所谓‘宁有戒死,不无戒生。’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如是持戒清净,在清净戒心中,信一切法即心自性,不生不灭,实相现前,常生大乘善信,信诸佛是已成佛,信自己未来成佛,已成、未成,皆由持戒清净。生信心故,发菩提心,从此菩提心,念念现前,作诸佛事,念念不退大乘善信,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非持戒不能清净,非清净不能生大乘善信,非大乘善信,不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如是难发,行者应珍惜矣,经云:‘十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从此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念念不退,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犯此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见菩提心,应当发愿,像阿弥陀佛,从菩提心发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发菩提心,又发十大愿,观音菩萨发菩提心,再发十二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发菩提心后,亦发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发菩提心后,发度尽众生的大愿。

 

愿从觉性发起,菩提心即是觉,菩提心怎么来呢,一定要持戒,持戒清净见佛性,方可发菩提心,乃至若有微细戒不清净,就被染污。所以上文中,谓行住坐卧,昼夜六时,必需持佛的净戒,持戒犹如金刚,一切都不能坏,戒如浮囊,能渡我们出生死大海。草系比丘持戒,宁有戒死,不无戒生,这是持戒的精神。

 

持戒清净,方可见佛性,见佛性便是觉,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

 

未来之佛,谁人知道,这个觉知道,所以我们现在未得觉性,未曾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若觉性现前,就知道自己是未来佛,觉性便是菩提,菩提心能觉未来之佛,亦能觉已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佛,那个晓得,觉性知道,觉性便是菩提心,我们要念念发菩提心,菩提心觉一切法,是以菩萨能修一切行,菩提心觉一切众生,所以菩提心能度一切众生,我们用妄想心度不了众生,菩提心才可以度众生,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真真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以菩提心念佛,以菩提心持戒,以菩提心拜佛,甚至献花供水都不离菩提心,不离菩提心便是佛事,离菩提心是魔事,不离菩提心,焚香扫地是佛事,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百万亿劫生死之罪,也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的根本,离菩提心,不是菩萨,所以念念不可以离开菩提心,前念菩提,后念菩提,念念都是菩提,不能起一念二乘之心。

 

二乘人只度自己,无大乘心,大乘心是菩提心,大乘经典,称十信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要先发菩提心,再发菩提愿,此经教我们发十种大愿,从菩提心发愿,愿力坚固,你看地藏王菩萨,发了菩提心,知道地狱本来空,所以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愿,又知道众生本来无,就发度尽众生,方成佛道的大愿,如果不以菩提心来发愿,以妄想心来发愿,这个愿就靠不住。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

 

过去菩萨,都是先发菩提心,后发菩提愿,再修菩提行,所以上来文中,持戒清净,发菩提心,此戒教我们发菩提愿,若发了菩提心,不发菩提愿,就犯了此戒。

 

菩提心中兵具有无量的功德,应从菩提心,发与理相应之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发这孝顺之愿,万德以孝为本,百行以孝为先,没有孝顺,一切愿都不成,在家孝顺父母,出家孝顺师长,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孝顺是至道之法,应发孝顺之愿。

 

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

 

二、‘愿得好师’——修行要拜明师,明师可以指点我们出迷津,又令我们得法,如六祖亲近五祖,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即得法,所以我们要发愿拜明师。临济老人拜黄檗为师,黄檗打他三棒就悟道;百丈以马祖为师,马祖扭他鼻子痛,亦悟道,古来都是明师出高徒。

 

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我们发愿拜明师,还要有好同学,同学是助道之缘,未悟道前,须要同学砌磋,你看雪峰老人,因岩头同学助他悟道,同学是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令他一生事办,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得遇好师父,及好同学。

 

四、‘常教我大乘经律’——涅槃经中,雪山童子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大乘佛法,是诸法的实相,能使一切众生成佛,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是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遇善知识,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

 

五、‘十发趣’——趣如来家,为法王子。

 

六、‘十长养’——学十波罗蜜,长养菩提苗。

 

七、‘十金刚’——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功德如金刚。

 

八、‘十地’——明心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壮严一切净土,能度一切众生,能出生一切如来。

 

九、‘使我开解,如法修行’——愿善知识教我开解住、行、向、地,四十法门,此四十法门,是成佛之因,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心是住行向地,既有成佛之因,就不怕无成佛之果,是以,愿善知识教我心开意解,解后起修。

 

六祖午夜悟道,回来隐修十五年,德山老人因龙潭祖师而开悟,后来住山潜修二十年。

 

开悟之后,要如法修行,所谓保养圣胎,最后龙天推出,方可出世为人师。

 

十、‘坚持佛戒’——不论自利利他,都要坚持佛戒,破了戒,就不能如法修行,不能开解住、行、向、地,四十法门,破了戒,不能孝顺父母师长,又失去同学善知识。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破了戒,一切都失去,所以‘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宁舍身命不破戒,则不入生死,持戒得见法身,则入如来性海,亲近诸佛菩萨,是以念念不退持戒之心,念念不退所发之愿。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一切菩萨都要发上来十大愿:1、孝顺父母师僧,2、愿得好师,3、同学善知识,4、常教我大乘经律,5、十发趣,6、十长养,7、十金刚,8、十地,9、使我开解,如法修行,10、坚持佛戒。若不如是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此乃发誓助愿之文,凡有誓辞在心,念念不忘,遇境逢缘,誓辞现前,助汝持戒,所以说,‘无誓则愿不坚’。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

 

上来发十大愿后,必要持佛禁戒,使心清净,清净心能满十大之愿,心不清净,一愿难满,何况十愿。

 

作是誓言。

 

自己至心在佛像前发愿,或在菩萨像前发愿,或在善知识前发愿皆可。誓是愿之猛烈者,誓即愿也。

 

宁以此身,投炽燃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自作誓言:宁以此身投大火聚,受焦灼苦,又投大坑刀山,受粉身碎骨之苦,而能忍受,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未破戒,有戒,可以见法身,若作不净行,毁犯三世诸佛经中之律,犯了淫戒,梵行不净,堕三恶道,所以宁受猛火刀山之苦,终不与女人作不净行。

 

猛火刀山,但伤一期身命,与女人淫染,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伤法身慧命于万劫,是故宁可忍受猛火及刀山之苦,也不愿破净戒。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又自作誓言,宁以热铁的罗网,千重周匝缠身,令身体皮焦肉烂,毁坏全躯,这种痛苦,都能忍受,虽受此苦,但没破戒,有戒可见佛法身,亲近诸佛,因此热铁等苦,亦能忍受,独不能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信心檀越一切衣服,是供养有戒之身。

 

信心檀越一切衣服,不是供养破戒之身。

 

信心檀越供养有戒之身,得福无量。

 

信心檀越供养破戒之身,得不到丝毫之福。

 

既然信心檀越以衣服供养破戒之身,得不到福,我宁愿忍受热铁罗网,千匝缠身之苦,终不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供养,以至他们得不到福。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百千劫中,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受焦肠烂肺等苦,亦能忍受,虽受是苦,但没破戒,有戒能见佛法身,有戒能生净土,但不能忍受以破戒之口,食于檀越百味饮食。

 

信心檀越百味饮食,是供养持戒之人,不是供养破戒之人,供养破戒人之口,得不到福,供养有戒人之口,得福无量,所以宁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而不愿以破戒之口,受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自作誓,宁卧猛火热铁罗网,而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一劫二劫受三百矛刺身,又百千劫以身投热铁镬,虽受此苦,而未尝破戒,有戒在,能见佛法身,亦能见自己法身,见法身能了生死,见法身能度众生,所以上来种种苦,皆能忍能受,独不能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百味医药、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上来种种誓言,乃誓不破戒,非誓不受供。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颈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此乃色身真空之文,色身已空,教阿谁来持戒,色身碎如微尘,就教色身不犯戒,色身有碎如微尘的勇气,所以色身能持戒,色身受种种苦而不破戒,即名持戒,色身不犯戒,色不染污,色即是空,是法身,法身清净名为戒,有戒能见佛法身,亦能见自己法身,能生净土,有戒故,种种苦能忍能受,碎身如微尘而不犯戒,则身有戒,堪受人恭敬礼拜。

 

若不空色身,爱惜色身,犯如来戒,以破戒之身,怎可以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大乘佛法,身心持戒,心持戒,心清净,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在清净心中,上可求佛道,下可化众生,清净心能庄严净土,能修六度万行,能不作生死之业。

 

大乘佛法著重心持戒,菩萨宁愿挑其两目,也不起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凡夫的过失,失去根的自制而视他好色,起惑作业,自入生死,所以宁愿挑其两目,无目,即无破戒之心,亦不视他好色。

 

若无破戒之心,亦即无目,亦不视他好色。

 

若不视他好色,亦即无目,亦无破戒之心。

 

所以三法一体,如恶叉聚,离一无三,得大解脱。

 

所以修行人要认识自己方能度自己,认识众生方能度众生。自己是众生,众生是三缘和合而成,三缘离,即无众生,三缘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缘假合,故有众生,离六根,即无六尘六识,离六尘,亦无六识六根,离六识,亦无六根六尘,除去一法,三法都倒了,譬如三脚椅,除去一只脚,整张椅倒下来。

 

所以我们的六识,全由根尘和合而生,例如眼见色,心(眼识),就生起来,若眼不见色,那有破戒之心,若无色,眼根亦不起作用,是故因六尘而有六根之用,因六根而有六尘之相,根尘如幻,互相由藉,犹如交芦,要以两条芦草交叠一起,才可直立。

 

试观此根尘相交之性,亦不是空,亦不是有,空、有二俱非,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六根的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知见无知见,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则六识不起贪嗔痴,转识成智,即涅槃常乐我净。

 

修行之过患,患在六根未空,六根不立知见就是涅槃,六根立知见则是无明,因无明而起破戒之心,作种种业,受种种生死苦。

 

前发愿是身口之戒,此发愿是心戒。

 

起心动念,不见佛性,染污戒体,即名犯戒。虚云老和尚云:‘才动眉毛,便是犯了祖师规矩。’菩萨戒最重要心不破戒,有破戒心才有破戒事,有事有业则有六道生死。

 

六道由业而来,业由破戒事,破戒事因破戒心,破戒心因眼视他好色,而起贪嗔痴,作破戒之事。

 

若眼空,破戒之心无从生起,是故宁以热铁矛,挑其两目,眼根空(根空),不能视他好色(尘空),便不起破戒心(识空),既无破戒心,便不作破戒之事,无业无生死,出了生死后,才入生死度众生。

 

现在很多人说要入世度众生,那你已出世否?已出苦海离生死否?若未出世而入世度众生,恐怕自己被众生度了去。

 

先要出世,戒定慧坚固,然后入世度众生,莫先开大口。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众生耳根之用甚广,若不千锤万炼,耳根未清净,能作增上之罪缘,听他六尘好音之声,而生起破戒之心,亦能作破戒之事,所以发誓一劫二劫,锻练耳根,务令清净,转而获得法耳、慧耳,方不听他好音,亦不起破戒之心。

 

昔日五百仙人在空中飞行,经过雪山,听到紧罗那女沐浴唱歌之声,即时失了神通,跌在地上,此不过起破戒之心,未有破戒之事,倘有破戒之事,跌入地狱去了。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众生鼻根,敏感甚大,烦恼结使卧者,一闻香味,能令卧者复起,是以修心人应避闻异香,免生结使。

 

因此发誓,百刃千刀,练鼻根空,鼻根空时,天鼻、法性鼻现前,是故终不起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众生舌根很利,能食能说,若不节制,便造多罪,所以发誓,宁以百刃千刀,锻练舌根,务使父母所生舌根清净,获得天舌、慧舌、法性舌,不但了味尘空,舌根空,舌识亦空,此时再不贪著百味饮食,而起破戒之心矣。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

 

众生身根,最为敏感,常好触尘,沉迷不返,触觉造业,其罪难量,是以佛子远离诸触,使身根清净,修诸梵行,生诸禅定。

 

所谓斩破其身者,佛子立誓,愿以般若利剑,助于禅锤,析四大虚假,窥百骸无实,外——皮肉筋骨,内——心肝肺肾,了达色空(六根空),终不起破戒之心(六识空),不贪好触(六尘空),六根六尘六识空时,何处有人?何处有法?观法清净,证得如来法身慧身,方可入俗利生。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法无上者涅槃是,人无上者佛是,众生最高境界是佛,所谓无等等菩提。

 

佛子佛前立誓,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菩提,然后修行,心大行大,其果亦大。

 

但要切实,步步踏实,当相应时,见一切是佛,就是自己作佛之时,若只见自己成道,此是小乘,大乘万法一体,一成一切成,普见众生作佛,自己亦成佛,你看释迦牟尼成佛时,见一切众生是佛,不是独个儿成佛,所以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如来德相,人人都是佛。

 

又如来因地为菩萨时,作礼四众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地尚见众生是佛,何况果地。

 

佛子常发一切众生成佛之愿,若不发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已发菩提心,又发菩提愿,更发菩提誓,则可以修行矣,修行必假借色身,所以要保护色身,莫令夭折,故有此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

 

人身难得,人身是载法之器,可以修道,借色身之假,修法身之真,若未见法身先要珍惜色身,以色身念佛、拜佛,以色身出家受戒,乃至色即是空,悟道也不离色身,六祖云:‘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头陀,此云抖擞,抖擞者,提起精神也,用精神克伏尘劳烦恼,又名苦行头陀,有十二法,其中食有五法:常乞食、次第乞食、过午不饮浆、节量食、一坐食;住亦有五法:阿练若、常坐不卧,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衣有二法:但三衣、粪扫衣。

 

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宜坐禅,坐禅时端身跏趺正坐,身坐心亦坐,识心达本源,解无为法,故号为沙门。

 

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

 

佛制比丘,九旬禁足,三月安居办道,从四月十五起,至七月十五止,名安居期,常用杨枝净口,澡豆洁身,三衣蔽形,一钵支命,具开圣地,瓶注法水,锡杖竖贤圣之标,香炉表清净之体,漉囊救物,巾布拂尘,刀用降魔,燧资破暗,镊子拔除烦恼,绳床脱略贡高,经契一心,律规三业,如来表果,菩萨明因,如是十八种物,乃助道之缘。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两翼。

 

春秋二时,乃头陀苦行,及游方化物之时,此十八种物要常不离身,然有事有理,取事中之理:口净是杨枝,身净是澡豆,发菩提心就是佛因,修如来万德就是佛果,佛因佛果具足,就是佛像菩萨像不离身,乃至一心是经,持戒是律。莫泥事相,摄事归理,化理成事,事理圆融,方是修行。但是三衣,钵、手巾等应用物,就必定随身。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梵语布萨,此云净住,半月半月诵戒,有罪则相向忏悔,忏悔即清净,清净共住,故云净住。

 

新学菩萨,戒律未谙,道念未坚,识强智弱,易生过失,应勤检点,半月半月诵所受戒,诵戒时,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自诵自听,多人布萨,亦一人诵,一诵多听,尊重戒故,诵者高座,尊重戒故,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乃至结夏安居,亦应如法诵戒。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若行头陀时,不得入难处,难处者,恶国人民势力下,恶国王势力下,都能危害己身。土地高下不平,此地人心可知,草木深邃,乃埋藏虎狼之地,或疑有骤来水灾、火灾、风灾,或劫贼抄掠区,或路多毒蛇皆莫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亦莫选此难处。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若自有所恃,违佛言教,强入险处,游行安居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佛法论戒腊,不论世寿,受戒一年名一岁,受戒十年名十岁,以此定先后。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以戒老少而分次第。又比丘一类分先后,比丘尼一类分先后,国王与国王分先后,王子与王子分先后,乃至黄门奴婢,随类分先后,先受戒在前,后受戒在后,随戒腊老少,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

 

外道未悟,不知道体尊贵,故无准则。色身无常,少壮老病,如旋火轮,何有先后,唯佛法小乘有四果之分,大乘有五十菩提之路,见道有大小,证道有浅深,故有定准,不同外道痴人,不见法身妙理,不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见生年老少,混同兵奴,罔分前后。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我佛法中,以戒为体,受戒有先后,持戒有老少,故先者先,后者后。

 

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普照三昧经云:“阿阇世王请文殊,文殊让迦叶前行,曰:‘大迦叶久为沙门,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仁当前行。’迦叶曰:‘计于佛法,不以年岁而为尊长,佛法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为可尊,博闻才辩,乃为可尊,诸根明彻,乃为可尊。’文殊乃前行。”

 

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古佛之恒规,迦叶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此乃权变合法之文,不犯。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前文识得戒体而分先后,此文,庄严戒体而修福慧。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佛是两足尊,福足慧足,是故佛弟子要修福修慧,事事供养大众,烧饭洒扫,在大众中服务即得福。修慧则向烦恼中求,断一分烦恼,得一分慧,断十分烦恼,得十分慧,黑暗去,光明来,除了烦恼,智慧就来,又破一分我执,得一分慧,破十分我执,得十分慧,固执则无慧,能够随缘,不执著,就有智慧,所以智慧向烦恼求,福德向大众求。

 

为佛子者,常应教化一切众生修福修慧,教一切众生建立僧坊,供养众僧,又造山林,供僧经行及跏趺坐,又建园开田,供僧饮食,建高耸佛塔,令四十里内人天瞻仰,鬼神礼拜,及建冬夏安居处所、禅堂、一切行道处,皆应建立,供养大众,得无量福。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

 

菩萨教众生修福,自己亦得福,教众生修慧,自己亦得慧,为大众讲说大乘经律,令众生得慧自己又得慧,是谓大乘平等大慧,人人有分。大乘经中有智慧,讲者听者,皆得智慧;大乘经中有律,如法华经四安乐行品,楞严经四清净明诲,此经十重四十八轻,大乘是全美之经,经律具足,所以能灭一切业。

 

疾病由业而生,国难、贼难,共业所感,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一七乃至七七,皆应讲此经律,福资亡者,生人天上。又一切斋会,种种求愿,行来治生产业,水火灾难,江河大海罗刹之难,此经千佛扶持,能消种种灾难,是故应讲此经律。

 

乃至宿世罪业,令招三恶道报,八难果报、七逆重报、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及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等现报,皆应讲此经律,令众生灭罪,令众生得福,是名福慧双修。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新学菩萨,未有福慧,应先从事相上修福修慧,能做而不做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

 

前戒讲修福慧,此文讲受菩萨戒。

 

若佛子,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菩萨戒乃成佛之戒,一切众生皆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是以人人皆有成佛之性、作佛之份,故授菩萨戒时,一切不得拣择,平等与受,一切者:国王、王子、大臣百官、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信男信女、乃至未离淫欲的男女、未出色界的十八梵天、未出欲界的六欲天子、甚至身无男女之根、或身具男女二根、黄门(太监)、奴婢、阴阳鬼神,尽得受戒。菩萨戒是心地戒,心无形相,故无须拣择。

 

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受戒不得拣择,但受戒与否,如何区别,所以应教受戒者身披袈裟,袈裟代表受了戒,梵语袈裟,此云福田衣、又名莲花服、又名离尘服,受了戒就能远离六尘,不被六尘所染污,身心清净。袈裟是甚么颜色?离开世间的五色,坏了世间的五色,还归本色,与道相应,因为一切色从无色而有,坏色归无色,无色就是道,所谓色即是空。

 

例如烦恼是从无烦恼而有,坏一切烦恼归无烦恼,没有烦恼,与道相应。

 

例如生死,是从无生死而有,坏一切生死归无生死,与道相应。

 

世间一切色,是从无色而有,坏世间的色,归于无,就与道相应,为什么世间色要坏?世间色不是本来之色,本来是无,修行要返本归元,所以要坏一切色,使与道相应,是以染袈裟,使似青非青、似黄非黄、似赤非赤、似黑非黑,似紫非紫,坏了世间五色,称为坏色,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亦应一切染色。

 

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比丘比丘尼,是僧宝,所著袈裟,必定要与国人俗服有异,皆因僧俗有别也。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怯轮僧、弑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授戒时,不拣择中有拣择,七逆人不与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弑亲生父、弑亲生母、弑本师和尚、弑羯磨阿阇黎、破羯磨和合转法轮僧、弑罗汉圣人。若具七逆,现身不得戒,苟与受戒,又遭世人讥嫌,谓此是出佛身血菩萨,此是弑父弑母菩萨,且七逆罪重覆心,令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

 

僧宝位超世外,名为上人,为国修福,为亲求道,故不礼国王父母,但在剃发出家前,专精拜辞,辞君亲出家,以后不复拜也。若身披袈裟,内具戒品,拜国王父母,损君亲福,故不行世间礼仪,唯勤道业,报答四恩。

 

但解法师语。

 

法师所说之戒,受者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何为开遮,何为止作持犯,云何受戒、得戒、学戒、持戒,何为戒体、戒法、戒行、戒相。

 

从性起修是戒体,开遮持犯是戒相,十重四十八轻是戒法,依戒修一切行门是戒行,五夏精进戒律,戒蕴在躬,方可为人作戒师。

 

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受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若有从百里千里远道而来,至诚向法师求受菩萨戒,而法师以憎恶心、嗔恚心,迟迟阻延,而不即与受一切众生成佛之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悜人之失,故制。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

 

教化者度也,度人对三宝生起信心时,拟欲受菩萨戒者,菩萨即为作教诫法师,教诫是事应作,诫是事不应作,即教授和尚——教他受戒仪式、教他忏摩、教他怎样得戒;教授的范围很广,所以有开堂、倍堂、三师父、四师父、及引礼师辅助之。

 

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

 

有恳请授戒者,即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和尚传戒与之,名得戒和尚,阿阇黎作法令他得戒,名羯磨和尚。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得戒和尚、羯磨和尚,同时问之:‘汝现身曾作七逆罪否?’若现身有七逆罪在,决定遮戒,不能得戒,若现身无七逆罪,得与受戒。

 

若有犯十重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若现身虽无七逆罪,而有十重罪,教诫法师应教其忏悔,在佛菩萨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使令知道自己曾犯何戒,有罪即在佛菩萨像前,日夜礼拜三千佛,以悲恳苦心求忏悔。

 

此娑婆世界,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出世,今贤劫亦有千佛出世,未来星宿劫又有千佛出世,三千佛法身常住世间,一佛一切佛,向三千佛求忏悔,即向一切佛求忏悔,仗佛力重罪消除,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不见好相,需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明(非日月灯光)、见莲华、见种种异相、罪便得灭,以七日为期,直至成功。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罪灭则见好相,若无好相,虽忏悔,而无灭罪之益,是人现身不得戒,而得增益将来受戒。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和尚、羯磨、首座前,发露忏悔,和尚问言:‘汝见罪否?’答曰:‘见罪。’师言:‘自责汝心。’答:‘尔。’忏悔之力,罪即消灭,不同七遮,虽忏亦不灭。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为人作教诫师者,对忏悔事应一一好解:七遮罪,不通忏悔;十重罪,得向佛前忏悔,见相好则罪灭;四十八轻,对首忏悔,罪即灭。

 

若不解大乘经律。

 

教诫师既为人作师,应了解大乘四十心地法门,及十重四十八轻心地戒。

 

若轻若重,是非之相。

 

所犯之戒,若境重心轻,罪亦轻,心轻者即无心也。

 

若境轻心重,罪亦重,心重者,有心造罪也。

 

若境轻心轻,罪微、或无罪,如无心踏死蚁子。

 

若境重心重,罪亦重,如嗔心害人。

 

应作而作名‘是’,应作不作便成‘非’,不应作不作名‘是’,不应作而作名‘非’。

 

为救多人而开方便名‘是’,为救多人不开名‘非’,不为救人而开名‘非’,不为救人而遮名‘是’。

 

为教诫师,对戒律是非轻重,开遮持犯,应一一了解清楚。

 

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

 

教诫师还要了解第一义谛之理,第一义是佛性,佛性清净,建立一切法,十重四十八轻从佛性建立,佛性是戒体,从体起用,学习一切佛法。

 

生如来家,无住而住,称为十住,名习种性;生如来家,行如来事,修十波罗蜜,长养道芽,名十行,是性种性;一切回向法界,利益众生,常住不坏,名不可坏性;从此法身分分见,无明分分断,是道种性;法身功德全彰,名正法性。

 

其中多少,观行出入。

 

十住修空观多、假观少,十行修假观多、空观少,十回向修中观多、空假观少;十住从假入空,十行从空入假,十回向出二边,入中道。

 

初地至四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五地至七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八地至十地纯无相观,所以名多少观行出入。

 

十禅支。

 

有些学人,想明白世间禅,世间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离生喜乐地,具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二禅定生喜乐地,具四支:内净、喜、乐、一心。

 

三禅离喜妙乐地,具五支:舍、念、慧、乐、一心。

 

四禅舍念清净地,具四支:不苦不乐、舍、念、一心。

 

四禅不离十支功德。

 

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一切修行的法门,如念佛观、数息观、不净观、八背舍、九次第定,一一要解其意,方堪教人。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而今一切经律不解,为利养名闻,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因利养而为恶人说戒,即犯此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

 

佛子半月半月布萨说戒,是检核有罪无罪,忏悔后,清净共住。不得为利养,而为未受戒人,说此千佛大戒,亦不得为利养,为外道人说千佛大戒,更不得为利养,为邪见人说千佛大戒。邪见人知见不正,是非颠倒,有谤戒的过患,外道人若知佛戒,可能挑剔佛教过失,未受戒人,先知佛戒,将来受戒时,不生尊重恭敬心,便不得戒。

 

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

 

国王聪明,有大势力,能护三宝,况且佛灭度时,将佛法咐嘱国王长者护持,除国王外,余人不得为说。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恶人不受佛戒,无戒无律,无礼无义,虽身披衣冠,而心与禽兽者几希,既不受佛戒,无戒失人身,生生之处,不见三宝相,不闻三宝名,对三宝毫无感觉,如木石无心。外道心著邪见,邪正不分,不知反邪皈正,如木头无异。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恶人心智盲塞,闻戒不解,反生毁谤,说者有罪。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犯戒后无惭受施,故佛制此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

 

信心出家受比丘戒,更受菩萨戒,持此戒得正果,故名正戒,又持戒能出生死,故名正。

 

故起心毁犯圣戒者。

 

一切大小乘圣果皆从戒而生,故名圣戒,又是圣人所持,故谓圣戒。

 

初以信心出家,受佛正戒,但长远心难行,烦恼来时,信心动摇,遇境逢缘,不能自坚,以致起心毁犯杀盗淫妄四根本大戒者,失去戒体,即非出家人。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

 

檀越即施主,也知佛法尊贵,但自不能出家,唯有减衣缩食,供养出家人,希望出家修行者,早成圣果;然修行人以戒为本,所以檀越供养持戒者,犯戒之人,不得受檀越供养。

 

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

 

国王之水土,惟有道行者可以饮履,无戒德者,不得饮履,佛藏经云:‘佛言:我听持戒比丘而受供养,破戒比丘,我则不听受一饮水。’又俱舍云:‘犯根本戒,于大众食及僧住处,佛不许此啖一段食,践一脚跟之地。’即此义也。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持戒比丘,有天龙八部及诸护戒神,恒常卫护,毁戒之辈,天龙八部及护戒善神离去,五千大鬼就来遮其眼前,遮其光明之路,令行黑暗之中。

 

鬼言大贼。

 

毁戒而受十方檀越供养,是为窃用,故鬼言大贼。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

 

破戒人入房屋舍宅,其脚迹污秽,污秽的脚迹,大鬼不欢喜,故五千大鬼,扫其脚迹。

 

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在佛法中而故毁佛法,所以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有眼,但不愿见破戒之人。犯戒之人,仍受信施,无惭无愧,与畜生无异,不知忏悔改过,则与木头无异。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犯根本正戒是重罪,明知毁戒而受檀越供养,兼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佛以法为师,成佛后尚供养法,何况找们薄地凡夫,故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

 

为佛弟子,常应一心供养、受持供养、读诵供养大乘经律。信力为受,念力为持,对本为读,背本名诵,如是名为供养经典。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乃释迦佛过去的事情,如来因地曾作婆罗门,时世无法,处处寻求,到处询问有佛法否,如是三年,求法之心不退,时人皆号之为‘乐法婆罗门’,天魔知道,特来对他说:‘我有古佛一四句偈,但要条件,汝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以髓为水,即为汝说。’乐法婆罗门欢喜至极,即时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放在天魔前,请求说法,魔王见此,忧愁隐形而去。婆罗门见此即发大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谁来对我说法?’在娑婆世界之东,过三十二亿国土,有国土名净无垢,佛名净明王,即来婆罗门前,放光照他身体,其躯还复如故,复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乐法婆罗门闻经生解,复转教无量众生。

 

中国四大名山,处处见到古人以血写华严经,或写法华经,或写金刚经,用舌血来写,怎样写?先减少食盐,令血液鲜红,早餐后,佛前礼拜,使气血上升,然后跪佛前,以大指食指指尖,紧捏剃刀锋,露出一分,把舌头伸出,但舌有眼睛,见剃刀自然缩回,以上下牙,咬紧舌头,以剃刀在舌尖上剔二三刀,然后放开上下牙,以上下唇紧咬舌头,制止口水流出,每一滴血能写一百字,十滴血可写一千字,但不能每日刺,三日刺一次,就可以血写经。

 

木皮制的纸,谷制的纸,或绢布竹帛,皆悉书持。

 

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

 

以七宝香花,日日供养,杂宝为箱为囊,盛经律卷。

 

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为佛弟子,以法为师,经是佛母,不如法供养经典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故制此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佛子应常生起大悲心,大悲从缘而起,从性而生,佛性常住,大悲常住,缘众生起悲,众生无尽,大悲亦无尽。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菩萨入一切处,见男女老幼,应当劝告:‘汝是众生,有生有苦,应发菩提心,归依三宝,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三皈是体,为佛教徒,作三宝弟子。’

 

‘复从体起用,受佛十戒,身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嗔、不痴,三业清净,生到佛国,见佛闻法。’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若见畜生,全神观注,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觉知自己是畜生,知自己是畜生,就不再做畜生事,所以教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觉恶止恶,觉善修善,觉生度生,觉妄离妄,觉真皈真,从此念念离妄,念念皈真,就是菩提心。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者,随入何处,见何众生,皆以方便教使发菩提心,有菩提心则可自度,畜生自度、饿鬼自度,一切众生自度矣。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自己是菩萨,应教众生修菩萨行,而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说法不如法,说者听者,皆有慢法之罪,故制。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

 

佛子常应起大悲心而教化众生,若入檀越贵人家,大悲说法,教化一切时,不得仓猝而立为说法,恐有人坐己立,或人卧己坐,或人在坐,己在非座等,不如法之事,彼此有慢法之罪,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听者下坐,彼此敬法,然后为说。

 

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

 

法师比丘转法轮时,不得地上站立为四众说法,应依说法仪式,法师升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倾诚敬法,如儿女孝顺父母,如弟子敬顺师教,如婆罗门事火,致敬尽礼。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说法者,乖说法之仪式,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菩萨见善事,法尔随喜,令非法制限,故制此戒。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

 

出家在家,皆以信心信仰三宝,既受菩萨之戒,皆名佛子。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怯戒律。

 

信心受佛戒,信心退失,便不尊重佛戒,乃有国王、太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弟子,自恃身份高贵,权势大力,破灭佛法戒律。

 

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明作国法制限,或地方势力限制,不许信男、信女、居士、居士妇出家行道,此则断僧宝,不听造立佛菩萨形像,即断佛宝,不听造立佛塔经律,即断法宝,如是断绝三宝,令佛教式微。

 

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

 

既已不许新增出家,于旧出家僧人,又别立统属,安其簿籍,记僧名字,令照世应役,与民无异。

 

菩萨比丘,乃修道人,是为僧宝,如来佛法流通于世,众生慧命不致断绝,全赖僧人,宜当尊重,敬以高座,而反令之地立;白衣未受戒人,求解脱道,理应敬事三宝,宜当地立,而反高座,使诸菩萨比丘,如兵奴之事主。

 

为菩萨者,乃福田之身,应受一切人天供养,而反为官家之走使,如此非法而制,非律而限,非初以信心受佛戒者之所为也。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国王百官,始以好心受佛戒者,莫忘初心,莫负灵山咐嘱,莫逞势作破三宝之重罪,若故起心欲作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内众有过,应依内典治间,不应向白衣外人说罪,令被王法治罚,鄙辱清化,乖护法之心,故名破法,故制。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天魔不能破灭佛法,外道亦不能破灭佛法,惟有出家人自己破佛法。

 

出家人受戒可以破戒,例如有碗才有打破碗这回事,没有碗,没得打破。

 

此戒儆醒我们,受戒不可破戒,得法不可破法,自己不可破坏自己。

 

佛子为了生死而出家,为度众生而出家,为求佛道而出家,是名好心出家,但无长远心,出家之后,境迁心变,贪著名闻利养,名利从外来,因此亲近国王百官,在国王百官前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国王说佛戒,说某比丘犯佛戒,某比丘尼犯佛戒,国王不知应以内典,或以出家戒律来治罪,而用国法来治罪。将比丘、比丘尼、及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系缚事者,将出家人逮去坐牢,令佛教的声誉受很大损失,又假如犯了戒,将比丘、比丘尼逮去当兵,当奴隶。大集经云:‘若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如出佛身血。’

 

国家法律治老百姓,出家人是世外人,不可以国法来治,有些小乘国家,很尊重佛教。无论他在家时曾造什么罪,出了家后,国法就不过问,出家人用国法来治,就不尊重佛教,国王不会这样做。皆由比丘对国王说:‘以国法来治破戒的出家人。’自己破坏自己。

 

这条戒是比丘破坏佛法,前一条戒是国王破坏佛法,国王不是出家人,比丘是出家人,自己破坏自己,受了戒又破戒。受了戒才有戒可破,国王没有戒,他无戒可破,自己破自己,名自破,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狮子乃兽中之王,一切禽兽畏惧,乃至死后,海陆空的飞禽走兽,都不敢食其肉,唯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戒,外道无戒,怎可以破佛戒,魔王无戒,怎能破佛戒,外道天魔属邪,佛教是正,邪不胜正,任其有多少外道,都不能破坏佛法。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都不能坏佛法,何况佛灭度后,没有九十六种这么多,天魔著欲,佛教离欲清净,天魔也不能坏佛法,唯有佛弟子,受了戒破佛戒,身处佛教而自破佛法。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已受佛戒者,应护佛戒,护自己的佛戒,又护他人的佛戒,亦护大众的佛戒,护佛戒犹如护一子。续佛慧命,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全仗持戒来继承家业,所以护戒如护一子。

 

又戒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无戒不能见法身,持戒清净见法身,我们护戒,犹如护父母。

 

念戒犹如念一子,所以佛弟子受戒后,切莫毁破。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身,又像千刀万杖,打拍其身,菩萨宁入地狱,经百劫受苦,而不忍闻一恶言,谤破佛戒之声,何况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自己不破佛戒而教人破佛法,毫无一念孝顺三宝之心,知错而不复作,罪即灭,知错而故作,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上来九戒,都很重要,现再略说如下:

 

1、受戒不可拣择,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要自己了解佛戒,方可以教授与人。

 

3、不可对恶人说戒,恶人只会毁谤佛戒,不会受戒。

 

4、自己不可破戒,破了戒便是佛法中贼,不能修行办道,无以教人,现世檀那不供养,死后堕地狱。

 

5、供养法,尊重法。

 

6、以法教化众生。

 

7、如法而说法。

 

8、国王百官莫破坏佛法。

 

9、出家人莫自破佛法,出家人自己不破坏佛法,佛教则兴盛;在家人不破坏三宝,三宝常住世间。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清净,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得人天恭敬,自己亦尊重自己。

 

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过去诸菩萨已诵此戒,身心清净。

 

未来诸菩萨当诵此戒,身心清净。

 

现在诸菩萨今诵此戒,戒体清净。

 

十重戒是戒体,四十八轻护持戒体,戒体是法身慧命,法身肥慧命长,没有戒体,我们慧命就断了,不能自度度他,更不能称为菩萨。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三世诸佛因戒成佛,成了佛还要诵戒,佛不忘恩,报恩故诵戒,释迦佛亦如是,报恩诵戒。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三世佛及释迦佛也诵戒,汝等大众、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半月半月诵戒。比丘、比丘尼,更应诵两种戒,一、菩萨戒,二、具足戒。具足戒是了生死之戒,菩萨戒是成佛之戒。

 

受戒,持戒,诵戒,以此戒自利,以此戒利他,复为人演说,解得分明,复书写流通。

 

戒即佛性,佛性常住世间,戒亦常住,例如杀戒,过去不杀,未来不杀,现在不杀,三世不杀,不杀法常住,戒戒亦然;佛性遍十方,戒法遍十方,佛性是性德,持戒是修德,持修德之戒,显性德之佛性,故名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总。

 

佛性遍三世,戒法亦遍三世,三世所修功德不离持戒,以戒来教化众生,不是众生教化戒,是戒教化众生,戒教化无量众生止恶修善,戒教化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戒教化无量众生成等正觉,称为化化不绝。犹如种田,今年种,明年种,种种不绝;又如割禾,今年割,明年割,割割不绝;以戒教化众生,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受了佛戒,人人清净,得见贤劫千佛,千佛伸手摩顶加庇,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天中,见佛闻法,依法修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座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迦佛成佛后,在此菩提树下,略开七佛法戒,略开者,即十重四十八轻戒,广说则有无量戒。戒以止恶为义,止一恶有一戒,止无量恶有无量戒;戒以修善为义,修一善一戒,修无量善有无量戒;戒以度生为义,度一众生一戒,众生个个不同,度无量众生,故有无量的戒。

 

略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汝等大众,应一心学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与十重戒,是保解脱,保得解脱之果,所谓持戒为因,解脱为果,亦称戒波罗蜜,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持戒可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持戒修行最稳固,持一戒得一解脱,如能具足持戒,则究竟解脱,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提木叉,大众要欢喜奉行,如梵网经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菩萨称大士,又名开士,又名学士,学士者学佛之士也。佛说戒时,有三千学士坐听,佛高座而说戒,三千学士下座而听,如法而说,如法而听,三千学士闻佛自诵所受之戒,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即说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成佛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戒都是无尽,例如尽虚空遍法界不杀生,杀生戒是无尽,修慈悲喜舍,不能离开杀戒,修辩才三昧,也不能离开杀生戒,行菩萨道不能离开,说法不能离开,乃至成佛也不能离开,不杀是无尽戒,十条重戒,戒戒无尽。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一释迦如是说,千个百亿释迦亦然。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一释迦,从首罗天王宫,至人间菩提树下,成正觉已,次第先到普光明殿,说十世界海,第二到忉利天说十住,第三到夜摩天说十行,第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第五到化乐天说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说十地,初禅说十金刚,二禅说十忍,三禅说十愿,四禅说心地法门。由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共有十住处,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读诵解说成佛的法门,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千百亿世界,有千百亿释迦,莲华藏世界,有卢舍那佛,微尘世界,有十方诸佛,不论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所说之法都是相同,一国土如是,处处佛土亦然。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说甚么法门?说一切佛的‘心藏’,心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含藏一切佛法,一即无量,无量归一,一者心也,心含藏一切,故名‘心藏’。

 

‘地藏’,指十地法门,十地菩萨证穷心地,法法周遍法界,含摄一切,故名‘地藏’。

 

‘戒藏’,指十无量戒,具足一切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故名‘戒藏’。

 

‘无量行愿藏’,菩萨从愿起行,行遍法界,以行填愿,愿满虚空,行愿相资,悲智和合,从行愿修成无量功德,故名‘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因’是佛因,‘果’是佛果,佛果固然是佛性,佛因也是佛性,初见佛性,就是佛因,究竟见佛性,名为佛果,见佛性后,从性起修,修万行,称为佛因,万德庄严佛性,名佛果,万德不离佛性,万行也不离佛性,佛性常住,万行万德常住,故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所说的心地法门,皆含藏无量一切法,故名‘藏’,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含一切法;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亦包含一切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包含一切法;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也包含一切法;香积国的香饭,也包含一切法;如是一切佛所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娑婆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闻释迦佛所说,顶戴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广开心地,相相’,即依一心地相,广开无量相。

 

梵网经六十一品,其中有一品,‘佛华光王七行品’详说心地,相相。

 

下文的回向偈颂造得很好,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造:

 

明人忍慧强。

 

明眼的人邪正分明,能抉择迷悟,深明因果,明眼人,忍力慧力皆强,忍则烦恼不起、妄想不来,忍能止一切恶,是故忍力强。慧能说一切法,能度众生,能修一切善,是故慧力强。

 

忍力止恶,这就是律仪戒,慧力修一切善,是摄善法戒,忍慧力强,是饶益有情戒。

 

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善,或应修善而不修,甚或不知道怎样修善,也是没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止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能持如是法。

 

如是法,就是佛戒,佛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一切恶,是忍力;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是慧力;忍与慧和合,能度一切众生,是饶益有情戒。论语说这‘忍’字,说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就是忍,‘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就是慧。

 

所以我们要止一切恶,修忍力(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就是定。再修一切智、道种智,这就是慧力。忍慧即定慧,定慧力强就能持菩萨戒,故云:‘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持菩萨戒,将来一定成佛,但是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未成佛之前,我们持此菩萨戒,定能获得五种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持戒清净,能止一切恶,能修一切善,又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十方佛常护念。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临命终的时候不见地狱,见佛净土,即生佛国,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持戒的人皆生净土,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为伴侣,是谓‘不退菩萨为伴侣’,生生世世做菩萨的朋友,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持戒的人止一切恶,有止恶的功德,修一切善,有修善的功德,度一切众生,有度众生的功德,三种功德犹如大火聚,聚在戒波罗蜜,戒度就是指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圆满,到涅槃的彼岸,故云:‘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持戒清净的人,今世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或于后世,见自性戒,福慧证得圆满,成真正佛子。

 

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有智慧的佛子,能善思量,何时早见自性戒,得证福慧圆满。

 

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本来身体无我、持戒无我、五蕴无我,但凡夫执有我,有我执就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作业,有业则生死不能了。无我则无贪嗔痴,无生死,所以欲想了生死,切莫著我相,不执五蕴为我,便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凡夫著我,不能见自性戒,令福慧圆满。二乘人无我,但还有法执,认为生死是有,要灭生死的寿,认为涅槃是有,住于涅槃的静。一切法未曾空,还有法执在,任汝怎样修行,都不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二乘人也非大乘种子,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菩提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若有人发菩提苗,则其心光遍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止一切妄想,心则清净,从清净心中观佛,佛现前,观净土,净土现前,观天堂,天堂在眼前,这样在净中观察,可以观到诸法的真实相,是止观的法门。

 

诸法真实相。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有真实相,真实相就是众生的佛性,欲想见自己的佛性,要净观察,就可以见到诸法的真实相,甚么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一切法不生,生相不可得——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共生,亦不是无因而生,是故说无生。

 

一切法不灭——即不生也就无法可灭。

 

见到一切法生,未是见真实相,见到一切法灭,也未见真实相。凡夫见一切法生,二乘人见一切法灭,都是未见真实相,一切法灭怎会有众生可度?所以二乘人不度众生;如果一切法灭,怎可以有佛道可成,所以二乘人亦不求佛道。

 

凡夫见诸法的生相,有生,即有灭,烦恼就生起,无明又生起,业障也生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常作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首偈是华严经说,所以唯有诸佛菩萨才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见诸法的真实相。若能‘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亦即见一切法的本相。

 

烦恼是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生死不生不灭,无生死可了,业障不生不灭,了即业障本来空,所以不生不灭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常复不断。

 

一切法无常,切莫认一切法是常的,很多人用功以为法是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完,佛号就空了,不是常的,若果阿弥陀佛是常,就不能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名号亦不常,所以我们可以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也不是常,是故我们可以念清净大海众菩萨。

 

一切有为法不是常,昙花一现,犹如水泡,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应执一切法是常,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佛号是常。

 

参禅提话头是敲门瓦子,也是无常,念佛号与提话头是有为法,修行从有为入无为,有为法不是常的,它不常你怎可以教它常,既然一切法不常,那么是断吗?也不是断,阿弥陀佛不常,不常是断吗?也不断,古人云‘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何曾是断?所以一切法不常亦不断。人与人之间,聚会是不常的,不常就离别了,岂不是一离永离吗?但亦不断,因缘和合又再会,再会就是不断,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断是一,但亦不是,昨天与今天不是一,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那里是一?昨天胃口很好,吃了两碗饭,今天只吃一碗饭,那里是一?但是昨天与今天也不是异,昨天是某甲,今天也是某甲,不是异的。例如念阿弥陀佛,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是一,第二句与第三句也不是一,但是百千万亿句都是阿弥陀佛,就不异,所以一切法不一亦不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不是一,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不是异,不一不异是诸法的实相。

 

不来亦不去。

 

一切法没有来处,有来处才可说来,无来处即是无来;一切法没有去处,不能说去。你看我们的妄想,从那个地方来?它是无来处,也没有去处,妄想不来也不去,当体是空的,悟即无,迷即有,妄想的实相是不来不去。你看我们发梦,梦从那个地方来?梦醒后梦往那个地方去?念阿弥陀佛,声无来处,佛号念毕,声无去处。有来有去是众生境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境界,佛见到诸法的实相,见一切法无来无去——生死无来无去,生死即非生死,烦恼无来无去,烦恼即非烦恼。无来无去,是烦恼的真实相。

 

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亦可以见到如来;见常无常,断无断,这样就见到如来,所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死无来去,若生死实有来去,则无人能断生死;见生死无来去相,生死当下即空,生死无来去相,是生死的实相,生死的实相里无生死。众生无来去相,就是众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是无众生。所以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是众生的实相。若见到诸法的实相,则见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那就是一心。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就是一心,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来有去,就是妄心。所以修行要留意,一心现前,从一心而修万行,万行庄严一心,这是勤庄严。

 

从一心修万行,万行就是一心,无能庄严,无所庄严,无能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方便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菩萨应净观察,见不生不灭,证自己的一心,从一心修万行,那就是菩萨所应作。如何作?第一、生如来家,这是十住的菩萨,第二、行如来事,是十行的菩萨,第三、回自向他,是十回向的菩萨,第四、见心如大地,心造诸如来,是十地的菩萨。住、行、向、地四十位的菩萨,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学是因,无学是果,从学因,得无学的果: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阿罗汉果是无学。‘学’是有为法,有功用道,‘无学’是无为法,无功用道;学是初心,无学是老参,所以说饱参饱学;学而得无学,证无学的果。

 

勿生分别想。

 

不论他是初学,还是究竟无学,不要生分别想,因为有分别想是凡夫,无分别想是圣人,凡夫转为圣人很易,只要不分别就可以,样样有分别就是凡夫,凡夫未曾离开这个分别心,有人我知见,有亲疏分别,若无分别心就是智慧,有分别心就是识,所以应将这分别识变为无分别心——转眼、耳、鼻、舌、身、意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如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凡成圣,所以称为第一道,第一道就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摩诃衍。

 

无分别而布施,布施遍法界,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性,布施便是摩诃衍。摩诃衍又称为大乘,无分别时,法法遍法界,法法尽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坐禅,禅定遍法界,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行忍辱,忍辱遍法界,忍辱就是大乘法,无分别心念佛,念佛也就是大乘法,得念佛三昧。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

 

分别就是戏论,有戏论就有烦恼,无分别则烦恼灭;贪嗔痴是戏论,有分别即有贪嗔痴,无分别则无贪嗔痴,贪嗔痴这戏论就灭了;生死是戏论,有分别即有生死,无分别则生死灭;业障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业障,无戏论,业障就灭了;众生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众生,无戏论则众生灭。所以一切戏论,悉从是处灭,是处指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能够灭一切戏论恶。

 

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萨婆若就是诸佛的智慧,诸佛萨婆若海广大无边,皆由无分别智流出,若能无分别,就可以见到如来的萨婆若海。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

 

大勇猛者,将分别心变为无分别想,怎样变这分别心为无分别?一定要持戒,持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持戒清净,不令有一毫损污,令戒体犹如明珠般的清净,持戒清净就得无分别想,能入诸佛萨婆若海。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过去诸菩萨,已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萨婆若海,未来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无分别心,入如来的萨婆若海,现在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这无分别心,入如来萨婆若海。

 

此是佛行处。

 

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如来的萨婆若海,是诸佛之所行。

 

圣主所称叹。

 

圣主即是诸佛,诸佛称叹菩萨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能入萨婆若海。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已将诸佛所称叹的法,随顺而说,所得无量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菩萨戒说到此处,已经说完,感谢大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慈光加庇、令法会圆满,感谢仁德住持,统理大众,令法会如意,感谢维那师,悦众师师父,出心出力,还有,感谢各位的随喜。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万民安乐,又回向佛教,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普愿在座听众,持戒清净,入萨婆若海,共成佛道,菩萨戒圆满。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