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十四讲讲记

(第十一讲)

 

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这是讲出世间的修学要领。‘四谛’、‘十二因缘’,这两种都是小乘人修行的方法。

 

甲、四谛

 

‘谛’:就是我们俗话讲真理,谛实之理,它是实实在在的,决不是虚妄的。有四种,说的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是苦、集、灭、道。

 

‘苦’:‘身心酬业,患累逼恼’,这八个字就把六道的众生说得清清楚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酬业。过去造业,现在来酬偿,造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觉悟的人,在一生当中把这个东西摆脱掉,逆来顺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义。如果在一生当中不能把结业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想看,这个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诸位千万不要被世间名利诱惑。如果照世间人看法,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将来这个世界有成往坏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试问那个历史留到什么地方?假的,不是真的。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不要被假的迷惑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搞假的,搞到现在还是目前这个状况,还要不警觉,不得了!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拿五戒十善对照一下,我们能及格吗?如果不及格就到三恶道,得不到人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觉,要办自家的真事,要办自家的大事,什么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实实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机缘,建立道场弘法利生。身心的确是酬业,而我们自己又不会转业,这就苦了。‘患累逼恼’:这是说人生这一生的感受,苦;这是讲‘世间果’,先说果好懂,因为是现前的感受,我们很亲切的能够体会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报从哪儿来的?‘起惑造业,招集来苦’,这里面有三个字:‘惑、业、苦’,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六道轮回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起惑、造业、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再造业、再受苦,永远这么轮回。这是‘世间的因’。

 

佛教导我们要觉悟。‘应知’:世间的苦果应该要知道。‘应断’:招集苦报的业因应该要断掉。能够断,当然就不受这个苦,就超越轮回。苦集这两条是世间因果,这是真谛。

 

下面两条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先说果,果是什么?灭。‘灭’:灭烦恼、灭生死。‘结业已尽’,灭尽了。‘无生死累’:涅槃、寂静、圆寂,都是灭的意思,把惑业苦灭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是‘出世间果’。

 

果报当然有业因,因就是‘道’。道的范围非常广大。‘正助双修,能至涅槃’:涅槃就是前面讲的灭,涅槃是梵语,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如果我们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话来说,‘自净其意’是正修,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助修。这完全是从纲领上来说,在实际修行当中是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最后的结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主修、正修,用这个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成就正等正觉;以无量的法门来作助修,当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到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慧;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得清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慧;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么境界都不动心,增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么晓得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么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炼心,要在人情事故里锻炼,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道场;菩萨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小乘。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我们一般讲观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迷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一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什么?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么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是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三转法轮’:这是佛的教学善巧。‘示、劝、证’,这是‘三转’。‘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听就明了、就觉悟。譬如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报;‘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都从性体上说,‘上’根人一听就明了。‘劝’:中等根性的人,跟他这么说,他虽然听见,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耳边风一样,所以必须要劝他;告诉他:我说的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特别注意。底下加劝勉的话,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里,应知、应断、应证、应修,都是从劝修上说。这是对‘中’等根性人说,意思就很亲切了。‘证’:根性劣一点,‘下’等根性的人,虽然劝我,我行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们都能做到?佛末后现身说法,给我们作见证,作证转。佛以自己为例:此是苦,我‘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经断;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断你也可以断,我能够证得,你也能够证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这么三劝,一而再,再而三,三劝如果都还不动,佛就没法子。如果三劝能够回头,佛菩萨必定来;三劝不能回头,佛菩萨不来,来了也没用处,白跑一趟,白费口舌。我们通常叫做三转四谛法轮。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前面介绍过,此地特别注重十二因缘的修法。十二条是连环的,里面有一个断掉,就统统断掉;所以缘觉所用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十二因缘里面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断,一定要从因缘里面断。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过去、未来的因果我们没法子断,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能断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因果。现在果不能断,现在的因缘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就证辟支佛,就成功了。如果是修学大乘法门,净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断一条,马上就证得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我们能不能在一切法里把爱心断掉?这个爱是贪爱,这一个字就是见思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一个爱字代表这些,把爱断掉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分破无明。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互为因果;无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色是果。到末后,老死是因,无明是果,它又转回来,永远是循环的。按照顺序去‘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如果颠倒过来,称为‘还灭’门。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这里面断一条就全断,三界系缚就得到解脱。‘流转生死门’,相当于四谛的‘苦集二谛’;‘还灭涅槃门’,相当于‘灭道二谛’。

 

丙、三界迷谛

 

这一段是附注。‘三界迷谛’: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谛就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统统都迷了。迷了之后才‘起见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有八十一品。见思烦恼变现出六道生死轮回,因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后就妄动,妄动就是造作,造作就结业,业力变现出六道的果报。‘身心酬业’,这个话说得非常的真实。真正明了了,我们在这一生际遇当中要像大修行人,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无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纵然受苦也甘心乐于接受,不会打妄想去换个境界,想去找一个地方摆脱掉,不做如是想。为什么?摆脱不掉。有这个业,怎么能摆脱掉?譬如欠人家钱,想躲一躲不还债,那不行;现在不还,将来还是要还,没法子!那干脆还清好了,还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愿意受。受里面,改造他的业,断恶修善,在业因上下手,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果报,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断尽证果’:不断尽不能证果,一定要断尽才能证果;八十八使、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断的顺序一定是先断见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小乘就证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得保障,虽然不出三界,在六道轮回里,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两道,不会堕三恶道,而且从此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有许多学佛同修常常来问: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我们现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个等级,我们算一年级行不行?给诸位说,不够资格。见惑八十八使断尽算一年级,标准从这边算起,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当于阿罗汉,因为思惑也断尽。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都说得很详细。

 

‘声闻断事,缘觉断习’:习是习气。习气很难讲,古人常常用酒瓶来作比喻。把酒瓶里的酒倒掉,倒得很干净,里面也洗得很干净、擦得很干净,确实没有酒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就叫习气。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尽,但还有习气在。缘觉的功夫比阿罗汉高,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