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我们将这个文念一念。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看这一段。首先我们要明了在大乘佛法里面,尤其是圆教一乘法,它所讲的就是明心见性。心,今天在此地讲信心,信,就是讲的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真如本性,与诸佛已经证得的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就是讲到相与作用同样的是在眼前,所以古人说:‘此事本来现前。’诸佛证得也就是见道了,体验到了,运用到了,如此而已。如果要有一个证得的心,那就错了,有一个不能证得也错了。所以大师在此地一开头就教给我们,“欲得现前”,“欲”是希望,希望这个境界能够现前,希望这个境界能现前,这个与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佛在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就是这个地方的“莫存顺逆”,心里头不要有这个顺逆的念头,这就是‘应无所住’,顺逆都不住,‘而生其心’就是“得现前”,生心与发心意思不相同。发心呢?是原来没有,叫你发起;生心本来有,本来有能够现前叫生心,生—就是现前的意思,实际上说那有不现前的道理,我们今天六根所起的作用就是现前了。

 

诸位要是读楞严,你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佛讲的十番显见,就六根的根性上举出一个例子,见性,睁著眼睛的时候见性现前,闭著眼睛见性还现前,证明了见性不生不灭,不为外境所转,可惜!凡夫迷惑颠倒,就在现前,他自己不认识,他自己迷失了,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你心里面有一物,有一物。那么在此地讲的就是顺逆,佛祖、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委曲婉转,为我们初发心的人,以种种方便来指示我们,所谓利根的人他就悟入了。什么叫利根?什么叫钝根?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利根的人,简单说就是老实者,佛怎么说他就能怎么做,你譬如佛说:‘应无所住’,他就能‘应无所住’,这就是老实人。钝根的人,他不老实,佛叫你‘应无所住’,他还是要住,教给你莫存顺逆,他还要存顺逆,这有什么办法呢?那么这个老实与不老实在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肯不肯听话,肯不肯接受佛祖的教导,如果肯的话,悟道不难,悟道不难,证道也不难。难在我们不信难生,我们不肯,所以三祖才提出了一个“信心铭”,就是要你信,不信就难,信就不难了。那么底下这两句: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心病”就是无明烦恼,心本来没有病,心是清净的,“违顺”这个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你譬如说,生是无常视为顺,我们一般人说顺生违死,违顺就是两边,见闻觉知也是心病,参禅学道也是心病,诸位听了也许觉得奇怪,你顺著这个法门是心病,你违背这法门还是心病,你不晓得佛所讲的这个意思,违顺什么?著相。著了相,就不能见道,道见都见不到,你还谈什么修证,所以说违背不可存,违背是著了非相,顺呢?是著了有相。总而言之,你是有著相,你是有执著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行事’,无住,不著有相,行事不著空相,两边都不住,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在此地,必须叫心清净至极,违顺两边都离开。

 

佛法,流传到今天,那么从整个历史上来看,可以说衰到了极处,衰极的原因,就是学佛的人都是著相在求,于是乎就像我们一般凡人,只要成了病了,本来这个药是治病的,病好了,病好了就执著药。诸位想想,一个没有病,身体健康的人,天天吃药,那怎么不害病呢?这就是俗话所讲的放不下,纵然把世间法放下,佛法放不下,不晓得佛实在是无法可说。佛说法是因为众生有心病,说这个法是治心病的,那里晓得心病是一层病,再把佛法又执著又加了一层病了,比世间那个医药治病还要严重,世间医药可能有病,吃了药病会好,好,你再吃药,再吃药以后,病好了之后,你病要舍,药不能够舍离,你只加了一层病,于佛法麻烦啊!本来就有一层病了,再执著佛法,又增长了一层病,这个就是佛法传到今天,所以衰极的原因。

 

换句话说,我们不解佛说法真实义的所在,这样误解、曲解了佛法,纵然是十方诸佛再来,也救不了我们,所以我们自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要晓得,得智忘言,那就是决定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心里面都不能有,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说的最直接了当的,无过于金刚经,金刚经文字少,只有五千字,五千字可以说把这一乘修学的要领全部跟我们说出来,所以自从五祖以后,不但禅宗无论那一个宗派祖师,几乎没有不提倡金刚经,道理也就在此地。这个地方倓虚大师注子里面也特别提醒我们,切莫存违顺之心,一有这个心,你的烦恼就不能断,烦恼不断呢?那么烦恼一定会增长。这个注子做得简单,著得很明白,是一个很好的注子。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这个“玄旨”讲的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说的自家常住真心,你自己不晓得,每一天在修定上用功夫,禅家所谓是念静,或者说讲看静,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对这种修学的批评。当年北宗神秀大师他们提倡的就是要坐禅、要看静。六祖大师对他有很严厉的批评。可是诸位要晓得,难道神秀大师教错了吗?你要是神秀大师他们的教学教错了,那是我们自己误会了。教初学的人,就得要用神秀大师的办法,那是第一个阶段,六祖大师所讲的那是第二个阶段,要从第一个阶段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就不能再看净,为什么呢?不能够执著参禅,不能够执著见闻觉知,要把这一关突破,才能够见性,才能够真正认得玄旨,明心见性。在我们念佛人也一样,念佛人如果执著这个病,不能够舍弃,功夫再好只能够到事一心不乱,就像楞严经里面佛所讲的,你要是用识心就是用这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这是分别执著,用这个心来修道,修得最好修得最高只能到声闻缘觉,那算是非常幸运的,没走错路,只能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各位晓得没有见性,能够成就禅定,成就三昧,九次第定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不能见性,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说得很好,内守幽闲,那个内守还是违顺相争,他还是在这个境界里,换句话说,他还是一个心病,必须把内守放弃了,才能够突破证得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大乘的见道位了,假如你不能够舍弃,你还要固守到在那个地方,那真是像古师所说祖师所讲的,你在经历恒沙,恒沙个大劫,那不只三大阿僧祇劫,千万种的修证,依旧是心外求法,没有办法证得,虽然大到只在眼前,你就是无法证得,所以祖师在此地讲“徒劳念静”,但是念静对初学是很重要,那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眼前我们是什么病?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对治是有期限的,佛法常讲克期求证,是有期限的,不能老停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进步,境界要知道天天往上提升,你要往上提升一级,底下的必须要舍弃,你才能够往上升,好比念书一样,你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你一年级的必须舍弃,你才能够升得到二年级,你不能说我又想升二级,一年级又不能离开,那有这个道理?这是没法子,必须要提升,所以说一方面往上提升,一方面舍,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就是舍,也就是放下而已啊!再看底下这一段。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之。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那么这个四句,是说明佛法的大慈。“圆”是圆满,毫无欠缺。“太虚”是讲虚空,拿这个来做比喻,其实我们真心比这个太虚空还来的要圆满,为什么呢?因为太虚空是真心变现之物,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没有法子可以能够想像得到,正是像古德所讲的,唯证才知道,你自己不证到这个境界,怎么说也没有法子体会,唯证方知,为什么?在我们概念当中,就是我们常识里面,这个时间、空间是有距离,譬如说昨天和今天是不能同时,他方世界跟我们现前不能在一起,这是障碍,空间跟时间都属于事相,事事有碍的,殊不知在真如本性里面,就是在真实相里面事事无碍。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此地有十万亿国土,跟我们在不在一起?在一起,这个妙了,过去无量劫以前,未来无量劫以后,跟我们现在在同时,这个不可思议,今天科学家在理论上他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讲的空间,你们现在晓得空间,你们晓得现在空间不只是四度了,而是有无限度,这个理论就与佛法的境界就有点接近了,但是无数度的空间如何证得?这科学家没有办法,这个意思是讲的是时空无量无边的境界,可以在同时一点完全显现。

 

佛法当中常讲讲十法界,一现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影,但是影现同时,比喻没有法子比喻,可是我们今天讲用电影来做比喻,电影银幕里面一次只能现一个画面,那么底片里面有无数的画面,可以一次执行一个,可是毕竟那个影片它是不是同时的,佛法里面讲真性,现象他是同时的,影现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如果要不是同时,我们人看的这个境界,是一种境界,阿罗汉来跟我们同在一起,他看到的这个境界跟我们不一样,菩萨来看又不一样,假如不是同时,为什么每个人看的都不一样,应当是一样,个人所看的不相同,可见得这个空间的确是无限次的。

 

经上有个比喻,说我们人看的这个水,天人看到是琉璃,饿鬼看到是火,同样一个东西,为什么个人看到的不相同?可见得是影现是同时。在我们世间拿什么东西来比喻都不能够比喻得很清楚,佛眼睛里面来看,十法界他统统看到,换一句话说,十法界完全现前,我们讲一现九影,那是对我们凡夫来讲,凡夫这个见量很小,不能圆见,事实上是圆的而不能圆见,我们也可以用仿佛比喻来说,这个见实在说拿今天物理学上来讲是光线的反射,我们能够见到种种的色相,种种的形状,是靠这光线的反射我们能够见到,那么我们这个眼在这个光波里面,他能见到的光波是很有限的,是很有限的,比我们现在能见度的光波,长的光波我们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我们也见不到。你譬如讲X光,就比我们现在能见的光波还要短,像紫外线,红外线都不是我们肉眼都见得到的,我们现在用科学的仪器,帮助我们检查,假如诸位设想一下,我们这个眼球是任何的光波我们都能够见得到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这个样子了,可见得这个境界它真是同时的,是圆满存在的,而是我们这个能见度不一样。

 

你譬如说那个修行的人,他有天眼,像阿罗汉他不仅具有天眼,他还有慧眼,菩萨又有法眼,佛是五眼圆明,比起我们单单只有肉眼,所以看这个世界就是不一样啊!一现九影,那个九何尝影,影是什么?我们眼睛不行啊!有影啊!佛跟我们讲这个能见,能见的量,各种光波,统统都能见,是决定没有障碍的,而且这个见量之大,是尽虚空遍法界,看得就像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不必藉望远镜,也不必藉显微镜。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以耳来说,我们现在的这个耳可听的音波也是很短,就是这个波度,比这个长的波度听不到,比这个短的也听不到,如果说各种音波都能听得到,你现在所听的,这个耳根接触的声尘这个世界也不一样,不相同,我们这个偈的解说只能说到这个地方,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能够真正的领略到一点“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的意思。这是说真心的理体,真心的相貌,真心的作用。

 

体相用在佛经里面讲得最完整的最圆满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就是讲的‘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的面目,说的是自己,不是说的别人。毗卢遮那佛是自己,诸菩萨众也是自己,诸杂神众还是自己,那都是自己真心所现的相,所取的作用,无边的德用,在华严经里面显示出自己本来面目,正因为事实的真相是这样,所以佛跟我们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证得如来果位了,他这个心有没有增加一点点,也不会说他特别光明一点点,没有,纵然堕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说个实在话,也没有染污一丝毫。我们明了这个事实真相,相信他,尔后的修学,像古大德一样,修证即不悟,染污即不得,有没有修证?有修证,有修有证,但是不垢不净,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得到大自在。而在这修证过程当中,法喜充满,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了心病,你没有心病,这是修学正确的方向,因为佛法给我们的是离苦得乐,如果你的修行当中有很苦,苦修啊!苦修是没入门,你才苦修,为什么呢?心病没除,这个修行才有苦,心病除掉了,那个修是乐修啊!修行都那么苦,谁去修?修行里头得大自在,人家才愿意修,苦修是你没得法,是你没入门,入了门不苦,只有乐没有苦,这个跟念书一样。现在念书学生多苦,那是不得法,所以才念得很苦,得法呢?念书是乐事,你看看古人四时读书乐,世间不管什么的乐都没有念书的快乐,那念书是个苦事情,谁念呢?不念了。所以说那都是不得法,没有领略到书中的境界那才苦。

 

佛法亦复如是,佛法叫你开悟,叫你断烦恼,叫你开智慧,你看你乐不乐?你要是念的时候智慧又不开,一天到晚是愈念烦恼愈多,那当然苦。这个就是得法与不得法,得法的人怎么样呢?就底下一句了“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得法的人,取舍的心离开了,这就得法了,不得法的人在里面有取有舍,有取有舍这种就是有得失心,这是心病,所以不如,这个“如”这个字妙极了,佛在法华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师讲十如是,展开来说明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给金刚经上一句话做了详细的注解,金刚经上所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刚才我跟你们诸位说过,“圆同太虚”,圆里头讲过,体相用,从体上讲称为真,体是真的,从相上讲称为如,相如其体,体如其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真体是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相无量无边。

 

古人藉这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这个金比做真体,将器比做相,千千万万的相全都是金,可以,诸位如果你从这个名义上去思维,如果说我不要相了,我不要器,你把这个金拿给我,你们能不能拿出来,你拿这个金条还是有一条的相,你把它捻成一团,它有一团的相,它总有一个相,你说相不要光拿金来,拿不出来,器就是金啊!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真如本性在那里?你就恍然大悟了,一切万相,那一个不是?所以悟了之后,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捻来无有不是,而后你去念禅宗的语录,就有趣味了,你就懂得他在那里说什么了?这就是教给我们在一切法中,要晓得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佛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跟你讲‘如是我闻’,如是这两个字把一切法统统包括了,所有的佛经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如是’而已,你果然在如是那里悟得了,那一切法都不必说了。

 

那么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悟的什么?就是‘如是’,一切众生所迷,迷的是什么?的也是‘如是’,诸佛菩萨所修的,修的是‘如是’;诸佛所,证的证的也是‘如是’,在这一句里面我们也能够体会到祖师给我们指示的纲领,我们要想悟‘如是’,要想修‘如是’,证‘如是’必须要把取舍舍掉,你才能够悟入,有个取舍的心就错了,所以不如了,这个不如就是迷了‘如是’,不但在世间法里面不取不舍,你要是舍了也错,取错了,舍也错了,出世间法里也一样,也不能够有取舍的念头,你的心才真正清净才真正清净,但是在此地诸位必须要明白,叫你离开取舍是讲心,心里面不能有取舍。日常生活事相当中有取舍,为什么在事当中有取舍呢?因为这个世间人并不是个个都是觉悟的人,你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看在那一个层次,为什么呢?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还是有取舍,实报土里面,事相上就没有取舍了,就到事事无碍了,如果我们今天在凡圣同居土事上也没有取舍了,那真是黑白不分,善恶不辨了,天下大乱。

 

世间上只许破坏,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随顺世间的秩序,换句话说,随顺世间人的标准来取舍,世间人认为那些是善,我们取这个为善,那些是恶的我们就取这个是恶,那是什么?随顺世间。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是你自己真有取舍,是随顺世人取舍而取舍,那个取舍即是无取舍,要晓得这个道理,对自己来说没有取舍,对大家来讲有取有舍,而不是自己真正有个取舍。换句话说,世间一切取舍不碍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真正离开了取舍。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对自己来讲的。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这是说“缘”是讲人事与境界,是说于有法,经上说的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叫你不要执著,‘有’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空’是无相,有一等人听说诸法皆是幻化而不真实,他不执著「有’相了,他就执著了‘空’相了,这也是错误,“空忍”这个“忍”在此地当做定讲,把这个心安住在空里面,功夫浅一点无想定,他这个心里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念头,一切都不分别,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念头,心很清净,住在空定里面,这个定要修成了,果报在四禅无想天,诸位晓得无想天是外道,这修成外道,麻烦大了,更高一点就是四空天,就是住在空忍里面,虽然这个心很清净,诸位要晓得不能突破无明。

 

在印度有一些这个宗教,定功确实很深,他们能够修到这个无想定、修到四空定。这四空定所见的境界是什么呢?你看印度外道建立的二十五定,最高的他是到真正最高的境界了,叫明定,明定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什么都没有,好像是这么一个境界。在中国也有此一说,你们看到这个幼学琼林,一开端讲:‘浑沌初开,乾坤始变’,‘浑沌初开’就是印度外道讲的明定,在佛法里面讲的是什么呢?‘无明’啊!他见到了那个无明,他没有办法把那个无明突破,他认为那个境界就是宇宙的根源了,他发现见到宇宙的根源了,实际上大错特错,这是讲住在“空忍”里面,最高只是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不但是有不能执著不能住,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著,空有两边都不可以执著,两边不著,才是佛法里面所谓的中道,所谓的解脱,真正得自在,空有两边都不住。

 

可是这个境界对初学的人来说不能容易达到。初学的人,这个心里总有住,有住是什么呢?就是你心里头有念头,不是想著空就是想著有,你总有念头,你不会到无念,无念是什么呢?有念跟无念都没有,才叫做无念,无有念,还是有一个无念,这个不行啊!你有个无念的话,是此地讲的住在空忍上,所以佛法讲无念,是有念和无念都离开那个才叫无念,千万不要把那个无,当做有无之无,这就糟糕了,那就错会了意思了,有无两边都没有,这叫真无念。你们想想这个很难,为什么?有念就不是无念,无念就不是有念,怎么能够叫有念无念都没有?这麻烦大!觉悟了有念就是无念,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才两边真正都离开,我们现在没办法做到这。有念不是无念,无念不是有念,不知道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不明白这个道理,悟道见道,就是见道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叫入一真法界,这样才是真正两边不住,得到真正的清净、真正的自在。

 

住著两边,体用不圆满,譬如说凡夫住著有念上,与真体不相应,住在相上,你会生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是苦海无边。四空天人、无想天人,以及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住在空上,怎么样呢?有体无用,也是枯寂无聊,不起作用。换一句话说,还是不圆满,唯有佛与大菩萨,空有两边不住,活活泼泼自自在在,他在人间跟我们一样有作用,有作用他又没有,烦恼有作用,是不住空,没有烦恼,不住有,叫自在。诸位从这个地方体会去揣摩,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佛讲的中道解脱的境界。底下这个两句,就把这个境界给我们显示出来了。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是说取舍之情断尽了,一切法里头无有取舍。这个修行的方法在下手,我也跟同修们常常提起,下手之说就是得失的心,凡夫可以说烦恼的根本,就是得失心增长,合乎自己心意的,要想得到,不合乎意思的要想摆脱,那个得到的又怕它失掉,要想尽办法去保持。那里晓得一切法里没有得失,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他还是在迷位,在迷位他还得到一个小自在。

 

你们这个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他相信命运,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得很准确,一点也没有错,他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是我的,我想也想不来,那想不是冤枉吗?不如不想它,是我的丢也丢不掉,到时候自然就来,所以他的心清净,他没有得失心,他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头静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不起,云谷大师佩服得了不起,说他:你的功夫很了不起。结果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还有什么想头的,所以不打妄想了。他不是禅定,他是什么?他是相信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他心清净。

 

所以我叫了凡居士标准的凡夫,他相信这个事实,这是真的,这一点都不错。所以你每天为明天怎么设想,为将来怎么设想,统统叫妄想,为什么呢?明天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不是你想像得到的啊!而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你没有办法改变的,那里样样都凭你自己理想,那有这个道理。如果样样自己都能够策划,能够设想,这个命运的定律就可以推翻了,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没有这个道理。改造命运是可能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

 

你看了凡居士他到云谷大师,云谷大师跟他讲了一套理论、一套方法。他依照那个方法去做,命运改变了,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福也是自己培植的,自己可以去求得。‘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不是骗人的。是有理论依据,有正确的方法,不是安慰、不是欺骗。

 

那么这个地方这个境界是提升得到极高之处了,平等心现前了,我们最低限度来讲呢?是圆教初住的菩萨,到这种境界是一种平怀,就是唯一平等心,起信论里讲的直心,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心现前就入了初住位了,华严经的入了十住菩萨,从这个地方就可以进修了。所以直心是真正的道场,“一种平怀”就是达到了圆初住的地位,净土法门就是理一心不乱的菩萨。

 

“泯然自尽”,“泯”是泯灭,就是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尽”是一切妄念都尽了,得到清净。这段倓虚大师注得比较多,他老人家是用天台家的教义来解释这一段的铭文。我们将它念一念,我们从头把它念一念:

 

‘此指佛法大体,圆满与太虚空相同,无欠无余者,以表无大不充,无微不入,此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各自如如,何尝造作。’信就是信这个,不论是信、是悟、是修、是证都是讲的这桩事情。

 

说‘由其造作取舍,不住本位。’这就是说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所讲这个无明的根源,与这个意思是相同的,经上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是佛知佛见,那是本有的,你在上再建立一个知见,就是取舍,无有取舍的时扣是你自己本明,就是你自己的佛知佛见。才有取舍,才起心动念,就把你的本明失掉了,就是不住本位了。

 

‘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于是有失,而转劝之,切莫逐妄迷真,于有所缘处,再勿再住于空忍,得小为足。’因为小乘人住在这个空忍当中,祖师特别劝我们,不要得了一个小果就以为满足了。

 

‘忍者地位之名,此空忍者非顽虚空,亦非断灭空,乃指析法真空,及体法真空。’这都是小乘人所证的境界,顽虚空是凡夫的见解,断灭空是外道的认识,断灭空就是无想定,无想天与四空天与这相接近,都是错误的,小乘人虽然不错,但是他不圆满,他有欠缺。

 

所以这是‘析空,是二乘人的认识,体法真空,是通教菩萨的认识,妙有真空,乃是登地菩萨的认识,真空妙有者,乃是诸佛的认识。’这个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明了,将佛、菩萨、二乘、外道人天的见解,这个认识也就是见解,用很简单的言语说得清清楚楚。

 

说‘以此多言惟恐以紫乱朱耳,此指勿住空忍者,乃专指声闻缘觉二乘之圣人,得少为足,不再进求究竟佛道者,究竟佛道者何,那是什么呢?乃是一种平怀,即观诸法,唯是一种平等为怀,方是泯然无物,自然净尽矣。’这是平常我们常常勉励同修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平等心,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你有四相在,你有个我,有我就不平等,为什么呢?因为我总要比别人高一等,你不做这个想,它自自然然就有这个妄念,这就是我慢,有我啊!佛讲得很好,唯识里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不是学得来的,是俱生烦恼,从什么地方去见呢?从那个还不懂事的小孩,你看一两岁的小孩,他刚刚会说话他就有嫉妒心、他就有好胜心,谁教他的呢?没有人教他,他为什么会的?因为他有‘我’,我们俗话讲他就有自尊心,他就有好胜心,他就有贡高我慢心,怎么能平等,由此可知,要修平等观,一定要离相。

 

世出世间法都教我们学谦虚,在中国世间法里讲的是礼,你们打开礼记,你看礼记里面讲礼的定义,礼这个字怎么讲,学里面跟我们解释,礼也者,自卑而尊人,什么叫礼?自己卑下,尊重别人这就是礼,这是世间法。佛法里面,你看菩萨里面再学常不轻,这些无非都是破四相,四相要不破,那是修学重大的障碍,也就是障碍我们的平等心,障碍了一种平怀,下手之处破四相,下手之处,实在讲六度里头一个布施、一个忍辱,你才能够破的了四相,布施是先舍,舍身外之物,舍不得!舍了,我自己要用的时候,谁给我?这一种顾虑那一个没有?有这种顾虑你就不能舍了,舍不得。

 

换句话说,你生死也舍不掉,你烦恼也舍不掉。你样样都想留到,你这个四相也就舍不掉。你的一种平怀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呢?什么时候才能现前呢?我跟诸位说,我学佛的确得力于了凡四训,我在民国四十二年刚刚接触佛法,朱镜宙老居士送我这小册子给我,我愈看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章嘉大师教给我放下,我真干了,认真的去布施去舍,他老人家教我学六年,到六年的时候,我把我这些财物舍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几套(二、三套)换洗衣服,一床铺盖,什么都没有了,舍得干干净净,舍尽了之后就有感应了,差不多有些事情自己好像预先就会晓得,有感应,到以后心里面想要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现前。我是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书本,所以我收藏的书很多,书本几乎跟我的生命一样,我那时候统统布施得干干净净,因为我除了书藉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没有出家之前我大概有三万卷书,全都舍尽了,以后我是想念书,想要什么书,那个书就有人送给我,而且都是很好的版本,你看我不是舍得干干净净吗?你看看这些书摆在此地,心里动个念头想要个什么书的时候,它就来了,别人想不到,我都能想到,感应道交,有求必应。

 

换句话说,你要有胆量,相信福报愈舍愈多,你所来的时候愈多,你要是不肯舍,永远就只有这么多,用完了就没有了,你们只晓得那个金钱摆在银行里生利息,靠不住啊!会贬值的,布施掉所得来的利息不会贬值,永远靠得住的,为什么不肯布施?为什么不肯舍呢?你要把了凡四训真正念通了,你才晓得这是真的,不要认为舍掉了就没有了。愈舍愈多,你的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你的健康长寿无是畏布施得来的,你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富贵、智慧、健康、长寿那是果报,你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你现在得的果报是你前世种的因,你这世再不继续种,你这果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样修才得什么样的果报。此地是教我们得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果报,那要得清净心,一种平怀里面,智慧福德,统统俱足,是圆满的不是欠缺的,是圆满的福报。所以诸位不要害怕,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欠缺,这个多自在,这个里面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我们要细细的去想。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