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甲三 依教奉行分

 

嘱累品第十三

 

此经全部三大分,第一教起因缘分──序分,第二圣教正说分──正宗分,已经讲完了,今讲此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分。嘱累者,嘱托以此事而烦累彼的意义,如法华文句云‘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天台维摩经疏十云‘嘱是付嘱为义,累是烦劳荷负之义’。又、以累担付嘱于彼的意义,如净影维摩经疏云‘累是担累,法是宣传者之重担,故名为担累;以此嘱付令人传道,故名嘱累’。此经嘱累的意义,如云“今以此法付嘱汝等!……汝等大众,住大忍力流通此经’。释迦如来将此法──心地观法付嘱于文殊菩萨等,而且再三地叮嘱,此法不仅利益于当时海会大众,还要辗转流通于未来,使未来众生法乐均沾,利益到无穷无尽。

 

乙一 付嘱流通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告文殊师利菩萨等阿僧祇海会大众言:“我于无量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惜身命、头目、手足、血肉、骨髓、妻子、国城、一切珍宝,有来求者悉用布施,修习百千难行苦行,获证大乘心地观门。今以此法付嘱汝等,当知此甚深经,十方三世无上十力之所宣说。如是经宝最极微妙,能为有情一切利乐。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诸佛国土之中,所有无边诸有情类,傍生、饿鬼、地狱众生,由此大乘心地观经殊胜功德威神之力,令离诸苦得受安乐。如是经力福德难思,能令所在国土丰乐,无诸怨敌。譬如有人得如意珠,置于家中,能生一切殊妙乐具;此妙经宝亦复如是,能与国界无尽安乐。亦如三十三天末尼天鼓,能出种种百千音声,令彼天众受诸快乐;此经法鼓亦复如是,能令国界最胜安乐。以是因缘,汝等大众伏大忍力,流通此经”。

 

此经说法,共计有六个法会:第一法会,在灵鹫山放光瑞相,为妙德长者说报四恩的法;到了为智光长者说远来问法以下,是第二法会;观心品是第三法会;发菩提心品是第四法会;成佛品是第五法会;此嘱累品是第六法会。第一、第二法会,为人、天、二乘外内凡说法。现的是千百亿化身佛。第三法会为地前四加行位菩萨说法,所以现胜应身。第四法会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的是他受用身。及至第五法会为究竟菩萨地说法,总显三身而现的亦是他受用身。不过在观心品以后的法会,所现的佛身,是具足福智神通庄严的。因为要此法流通于人间,所以此第六法会仍现千百亿化身──丈六身而说法。这所以有种种现身差别相者。因菩萨智慧程度不同的缘故。虽法会有六,而道场只有一处──灵山;如华严经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的事,是个很好的比例。

 

在此法会群众之中,以文殊菩萨等而为上首,所以佛对他们说:我于无量百千百万大劫之中,把所有的内财、内外财、外财都布施于人,修学种种苦行,才证得大乘的心地观法门。今以此法付嘱汝等,不要看得太容易了,不要如世间物一样底忽略过去,此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当生希有难遭遇想!十力,此处作佛的德号用。菩萨地也可以得十力,但如来乃是无上十力。十力者何?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深浅次第如实遍知,故名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不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八、知天眼无碍智力,谓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文意见大智度论)。此十力,是十种智慧之力,一切法从佛的智慧力而转,所以称佛为法中之王,一切法得其自在无有障碍。众生因无明障蔽,无智慧力生起,所以一味地愚痴颠倒。此法、既是具足无上十力的佛说的,所以是微妙之法──其理微细,其用胜妙。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推之于十方国土,无论何类众生,由此大乘心地观经殊胜功德和威神之力,皆能离苦得乐。此经福德之力不可思议,在某一国家里只要有人去讲说修持,无形之中有这样的功用:国土丰乐,无诸怨敌。今讲此经者,亦是回向中国国家安宁,人民丰乐。此经有如是之功德,所以释迦如来再四的叮嘱,要有坚忍的能力和毅然决然的精神去流通此经。

 

乙二 问答持福

丙一 文殊赞问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希有如来!希有善逝!乃说甚深大乘微妙心地观经,能广利益大乘行者。唯然世尊!实为深妙!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经乃至一四句偈,如是之人得几所福”?

 

从尔时文殊至实为深妙,这是赞佛的;从若有善男子至得几所福,这是问佛的。如来出现人世间,固然是希有,如说法更是希有。此法能利益于顿悟直往的菩萨或渐悟曲往的菩萨,纵然你不是大乘行者,或顿、或渐、或上、或下,也都能得受其利益。能持此经者,受持之义,谓从上师传而领受忆持。过去的印度和现在的西藏,都是如此。而我们中国。只要你认识文字,就可以自由读诵研究修持。甚至一般学时髦的,无聊时也来玩味佛经,偷几个佛经里的术语,应用到别的文字里去,玩弄些野狐禅,这全是一时的好奇心所激动,有信心与否,却是另一个问题。如此轻视佛法,罪过罪过!若要真正修学佛法,必须要礼拜上师请其传授。此上师是从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对之应如佛一样的看待。你要信心具足,把上师所传授的教法受持不失。即使不能把整部的经文受持不失,只要能持七字一句或五字一句的四句颂偈,或者是一行的长行文字,都可以得到无上的福德。我们所闻的法,虽是各自有漏心上所生起的影像,但法是无漏心的佛所说的,故一切教法都以无漏心境为本质。我们若能依此法读诵修持,则能增长善根福德。到底有多少福德?这就是文殊菩萨所请问的焦点。

 

丙二 释尊广明

丁一 喻校持福

 

尔时、薄伽梵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以用供养十方诸佛,为一一佛造立精舍七宝庄严,安置供养佛及菩萨,满恒沙劫;彼诸如来所有无量声闻弟子,亦以供养一切所须如供养佛等无差别。如是诸佛及声闻等般涅槃后,起大宝塔供养舍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暂闻信解此心地经一四句偈,发菩提心,受持、读念、解说、书写乃至极少为一人说,以彼种种供养功德,比此说经所获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况能具足受持、读习、广为人说,所得福利不可限量”。

 

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若有善男信女,把世间种种的宝物,充满如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之多,以供养十方诸佛;不但此也,而且建立广大精舍,安住清净佛菩萨僧、声闻僧;而且还为诸佛、菩萨僧等建立宝塔,供养舍利。这些的功德,若与信解此心地观经一四句偈的人所获的功德比较,十六分之一的功德也没有。只要能发菩提心,去受持、读念、解说、书写,乃至从极小的部分做起,乃至只曾为一个人讲说,就已如此,又何况具足受持等五法行所得的福德呢?此中受持等五法行,是十法行之中的,虽只有五法,但意义可包括十法。‘十法行’者,一、书写,于佛所说的经律论,广为书写流通于世而不使其断绝,如现在刻经印刷一样。二、供养,于佛的经典安置之所在,应如佛的塔庙一样的供养。三、施他,以所闻的教法,广为他人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或解说经典,要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手不释卷。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或上师禀受,持而不失。七、开演,于佛所说的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八、讽诵,于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讽诵宣扬,梵音嘹亮清澈,使人乐闻。九、思维,于如来所说的一切法义,思维筹量,观念了解而不忘失。十、修习,依如来所说的法,精修数习而成佛智(文意出辩中边论)。这十者,一至八是闻所成慧,九、十二种是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丁二 别明女福

 

“若有女人发菩提心,受持、读习、书写、解说此心地经,如是女人为最后身更不复受,不堕恶道八难之处,于现身中感得十种胜利之福:一者、增益寿命,二者、除众病恼,三者、能灭业障,四者、福智倍增,五者、不乏资财,六者、皮肤润泽,七者、为人爱敬,八者、得孝养子,九者、眷属和睦,十者、善心坚牢”。

 

讲到持福,这里特别把女人持经的福提出来讨论。在报身上讲,女身的确比较男身要劣一点。这不是有轻视女子的见解,女子比男子,在修道方面有很多因难之处。佛典里有讲到‘女人非器’的话,即是说女人不是修行佛道的根器。所以要特别激发她们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如能受持此经,不但未来转女成男,现在即能有十种殊胜福德,只要她能够如法去受持就是了。

 

丁三 经同佛塔

 

“文殊师利!在在处处若读、若讽、若解说、若书写,经卷所住之处即是佛塔,一切天人非人等,应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宝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何以故?一切如来修行此经,舍凡夫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贤圣皆从此经得解脱故”。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切时、一切处,倘若是读诵或书写此经所在之处,天人即都来供养,因为此处有经典,即是有佛。

 

丁四 法师如佛

 

“文殊师利!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尊重此法师者,即为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得福德平等无二,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如是名为正行供养。所以者何?是大法师,在无佛时为浊恶世邪见有情,演说甚深心地经王,使离恶见趣菩提道,广宣流布令法久住,如是名为无相好佛,一切人天所应供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合掌恭敬此法师者,我授无上大菩提记,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文殊说:如果于此经能修行‘十法行’的法师──以此法为师,又能去解说此法而为人师,这都是法师──到了佛涅槃后后五百岁,或者到了末法后后五百岁的时候,倘有法师将此众经之王的心地观经,如法行持,此法师即与佛无异。我们要去礼拜供养,如礼拜供养佛的功德无有差别。供养法师,即是供养此法,也即是法供养。以内财、内外财、外财去供养此法──即是正行供养。因为佛不以世间财物供养为喜,如果能如法去修行而以为供养,利益众生,佛心乃生大欢喜。这世间,邪见的众生认为宣扬佛法是宣传迷信的,愚哉众生!可怜哉众生!所以此法师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为五浊恶世众生广为宣说此经,使其离苦得乐,令正法久住,所行甚为不易。虽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与佛一样。因此,凡有人合掌恭敬此法师者,佛皆为之授记。我们不要轻看自己!我们的现前大众,能在这里听闻教法,佛已经替我们授过记了。我们既闻了佛法,从今而后,对于佛法的信心,要一天一天的增长。不然,空挂起佛子的招牌,只有自家欺骗自家;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啊!

 

丁五 发心功德

 

“若人得闻此心地经,为报四恩发菩提心,若自书、若使人书,若读念通利,如是人等所获福德,以佛智力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是人名为诸佛真子。一切诸天、梵王、帝释、四大天王、诃利帝母五百眷属、尔罗跋多大鬼神王、龙神八部、一切听法诸鬼神等,昼夜不离常当拥护,如是佛子增长念慧,与无碍辩,教化众生令种佛因”。

 

得闻此经知报四恩者,往往有之。如在此会期中,曾有张慕超居士,因听讲报恩品之后,即往乡间把母亲接来厦门寓所侍养,以尽人子之孝道,并即皈依三宝。诃利帝母,此云鬼子母。尔罗跋多大鬼神王,是大夜叉神。若能发菩提心修学‘十法行’,所获的功德不可计数,而且一切天神昼夜不离你的身旁,始终拥护于你;你的信、解、念、定、慧五善根力,也就念念增长。

 

丁六 命终利益

 

“文殊师利!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三业不乱,初获十种身业清净。云何为十?一者、身不受苦,二者、目睛不露,三者、手不掉动,四者、足无伸缩,五者、便溺不遗。六者、体不汗流,七者、不外扪摸,八者、手拳舒展,九者、颜容不改,十者、转侧自如。由经力故,有如是相。次获十种语业清净,云何何十?一者、出微妙语,二者、出柔蠕语,三者、出吉祥语,四者、出乐闻语。五者、出随顺语,六者、出利益语,七者、出威德语,八者、不背眷属,九者、人天敬爱,十者、赞佛所说。如是善语,皆由此经。次获十种意业清净,云何为十?一者、不生嗔恚,二者、不怀结恨,三者、不生悭心,四者、不生妒心,五者、不说过恶,六者、不生怨心,七者、无颠倒心,八者、不贪众物,九者、远离七慢,十者、乐欲证得一切佛法圆满三昧”。

 

如果受持读诵此经,到了与世长诀的时候,能得三业不乱的利益。如法华经里所谓千佛授手,或此经十方佛土,都听你随念往生。所谓三业不乱的利益,即是十种身业清净,十种语业清净,十种意业清净。因为临命终时,是此一生末日和后一生获得的关键,能不颠倒错乱,决不致有堕落恶道里去的危险。

 

丁 七结劝持修

 

“文殊师利!如是功德皆由受持、读习通利、解说、书写深妙经典难思议力。此心地经,于无量处。于无量时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具足修习?汝等大会一心奉持,速舍凡夫当成佛道”。

 

修行此‘十法行’,既有如是之功德和利益,所以佛劝我们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去修持,自然有成佛之一日。

 

乙三 会众信奉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无量大菩萨,智光菩萨等新发意菩萨,阿若憍陈如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众,各各一心受持佛语,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至此,此法会每会之中的上首,如文殊、智光诸菩萨们,以佛所说的教法,各各领受之而不忘失,欢喜充满了整个的身心。诸大声闻与天人八部等,大家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讲完了。我们要记著,即是此经最后的一句──“信受奉行”。此经是深黑的人海里燃著闪烁的人海灯,光明朗澈,现出从凡夫地至佛地的光明坦道。我们别要辜负这法灯的美意,我们要接受过来,不但要照明现前人海里的众生走上光明坦道,还要把此经辗转流通于未来。要知道,在这无边际的人海里,有无穷无尽的众生飘浮著,他们在那里望著人海灯光之到临。我们能将此法会的灯光去扩大增盛,这就是佛之所以说法的本愿,也就是我们佛教徒的天职(胜济、灯霞、窥谛、东初、雪生合记)(佛学书局印行)

 

(附注)原题‘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释’,今改题。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