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讲话

 

徐恒志居士著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业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著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宜,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迸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像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的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花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到解黏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隬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忌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像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一○○亿光年。一九七二年发现了距离地球一六○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一六○亿光年将意味著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二○○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二○○○—三三○。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么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老,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著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著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他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著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著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时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绝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终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离因果的网络。但这种情况,实是万中没有一个二个啊!

 

2.中根人惑业较轻,一般说来,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不谋私利,助人为乐,至诚仁厚,表里相应,净化心身,完成人格;并逐步学习四摄六度,实践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础,同时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日积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脱落,一心不乱,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命终便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气氛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如一,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惑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是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像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著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像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中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的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两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得了!’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方法,也有很多开示。如1.随息法,即随著呼吸的长短、不急不缓、自然、安详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随著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心念越来越细,呼吸也若存若亡,佛号仍绵绵不绝,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2.计数法,即当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从一句到十句,或从一至五,从六到十,分二气念;或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三气念,要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连续计数)。做事时,则可恳切直念。这种方法能使妄念无处落脚。此外事务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气束心。发心勇猛的人,可打精进佛七,克期取证。元音老人说得好:‘念佛如能像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著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虽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年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著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出一条出路——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经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像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么二位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么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阿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自心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像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像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像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二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