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圣者的生命故事

 

明旸法师著

 

第一章 诞生前的概况

第二章 出家

第三章 降魔与成道

第四章 一生教化

第五章 般涅槃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

 

第一篇 佛陀的一生

 

第一章 诞生前的概况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作‘释迦牟尼佛’,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但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呢?

 

释迦汉译为‘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俱足的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说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俱足的智德。佛俱足有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释迦牟尼佛’。

 

可是,释迦牟尼佛智悲二德、福慧庄严的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方,能够因机施教。普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心里十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与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到我这里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陶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向佛顶礼。在礼拜时,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俱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实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名号也叫作‘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他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修行,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佛的双脚;于是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灯佛从他的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上面所讲的两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意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有真心实意、恳切挚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以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以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皆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以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

 

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

 

诞生时的种种瑞相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为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人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岚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十分美丽、鲜艳的无忧大树,右手便攀上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圣母的右胁降生下来。岚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列为古迹加以保护,让此佛教圣地方便群众参观瞻仰。

 

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面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凌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花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二句话的气魄多么伟大!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像细雨一样从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教寺庙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悉达多太子降生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位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的威德如何?’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不必想方设法治理,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不必开口讲话,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必说法教化,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又问,‘佛既是一个这么伟大的圣人,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说:‘却后千年,声教流传中国。’于是周昭王下令刻一块大石碑,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们。

 

阿私陀仙的预言

 

悉达多太子在岚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卫国人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著骏马飞快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又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要成佛。’

 

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有限,无法决定;但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他才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向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来。’

 

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著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王,他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

 

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好了,真是福慧俱足,相好庄严,他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相,一个是佛,一个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却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不愿他出家成佛,于足想尽办法,用世界上最好的色、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太子诞生经过了十天,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大大增长,依因感果,就升到忉利天,也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又叫‘地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升天之后,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修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后来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文武超群

 

悉达多太子八岁时,净饭王聘请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武艺超群。

 

有一天,太子请问老师:‘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的是哪一种?’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

 

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婆,这位老师想教太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两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

 

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叉有一次与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坠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第二章 出家

 

游四门所见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与他结婚,名叫‘耶输陀罗’,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花一样,生自污泥而不染。

 

到了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去游玩,就跟净饭王请求。父王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

 

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著腰,手里拿著一根拐杖,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情,心里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于是不去游玩回宫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的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以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时,突然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跑来跑去,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这位禅师感觉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地问著,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

 

禅师又问,汝做鬼王有多少年?这个鬼王他用吟咏诗歌的方式对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说:‘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是更好修行学道吗?’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虽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至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做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狱或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

 

透过这个鬼王这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归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覆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想到痛苦,十分可怕。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头痛、牙痛等小病也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痛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愿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看到一些人抬著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候,就像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又像那活活的乌龟把壳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合掌恭敬地请问这位沙门:‘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

 

太子听后心想:我也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的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抬头一看,这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悲喜交集,悲的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

 

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都是净居夫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出家的经过

 

耶输陀罗的灾难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当时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

 

净饭王心情沉痛,拉著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向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方,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像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作‘罗侯罗’。

 

罗侯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自己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著罗侯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了罗侯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

 

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一朵红色莲花,托住耶输陀罗和罗侯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性见此现象,叹为稀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的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仙人求见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统治四方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一、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四方天下,也就是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四方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二、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三、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四、象宝。大王坐在白象王上面,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五、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俱足。

 

六、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七、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应,人人愿意。

 

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第一是铁轮王,他能够统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下。

 

净饭王听了仙人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地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如意守护,不让太子离开皇宫。

 

夜半逾城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你的夙愿忘记了吗?’太子说:‘你是谁?’答曰:‘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十分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走出皇宫。’天人说:‘你真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

 

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陡,就由四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著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护持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深山断发

 

太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出家的目的,回想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风世的业障。’然后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散地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作‘发塔’。

 

同时,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人生离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恋,悲哀忧愁。’

 

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详的出家比丘了。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就认为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五载参访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

 

他和众仙人反覆问答了很久,发觉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

 

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兰伽尔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练成功之后,也只能升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

 

就像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和郁头蓝弗仙人一样,他们苦练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行修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到了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著。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很不巧,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中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地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尼连河西岸,优栖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

 

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穿来穿去,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与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提、十方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你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

 

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交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第三章 降魔与成道

 

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练,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为道。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运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污垢,同时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糜粥来滋润身体。

 

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使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修苦行,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降魔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坐。’也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即震、吼、击、动、涌、起。

 

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

 

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离乱迷惑太子,并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

 

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

 

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看刀!’

 

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霎时,魔王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将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向佛哀求忏悔,悯念彼等痴昧无知。

 

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故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他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贝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

 

正像那寒潭止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止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下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的那一年十二月初八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

 

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和知如智,理智不二,证到不生不灭、无挂碍的涅槃境界,叫作‘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但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佛成道时说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意义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著真知妙心,叫作‘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著。这妄想心、执著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对世界上所有众生世界,不知道而且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

 

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著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烦恼三毒心。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苦呢?

 

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烦恼消灭,我们本真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俱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作‘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言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

 

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不同的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作‘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作‘众生’。

 

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求去。我们举‘众生’二字:人人都俱足有真如妙心,我们能够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德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

 

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指这个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

 

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了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那么,观音菩萨手里拿了珠子念什么呢?

 

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的出发点,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

 

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水火风土是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开花结果就是佛得成道果。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它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合在一起,才永远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渡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其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

 

第四章 一生教化

 

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便互相约定,如果佛来大家都一起回避,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

 

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时,这五人不约而同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趺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听佛开导。

 

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法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如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方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

 

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俱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

 

当时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到山中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

 

‘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鹿肉的味道就是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数得,两全其美?’

 

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

 

经过了一段时间,碰巧有一次,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怀有小鹿,这一天正好轮到它去进贡,母鹿心想,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她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

 

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

 

大王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自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番。

 

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渡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 ,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仆,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

 

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忽然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睡著,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

 

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循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俱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

 

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还尘离垢,得到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成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

 

天色已晚,耶舍的父亲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综寻到佛这里来。佛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想不通,会产生痛苦。

 

佛看到耶舍的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答:‘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的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

 

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而他是他们最敬仰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比他们高得多。这五十人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更值得大家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

 

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可以化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

 

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是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度三迦叶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这位大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又是频婆娄罗王的师父,已一百二十岁了。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苦修的地方‘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广阔的恒河水里走过。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地方就看到一个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他们以为佛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

 

老迦叶对佛说:‘年轻比丘,你上得了我的救生船吗?’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现身坐在船上,这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

 

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地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

 

后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佛就特地指著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吗?’老迦叶心存恶意地答应说:‘好,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候,迦叶的许多弟子都万分痛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青龙当点心吃掉。

 

到了夜里,这条毒龙出来了,嗔心大发,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地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却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地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热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著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青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

 

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冲天,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龙烧死吃掉,心里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

 

老迦叶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仍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显示了十七次的神通威力。老迦叶心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

 

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过来,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尽,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至升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

 

大家异口同声:‘我们老早就想跟佛去修行,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优娄频螺等五百人都须发自落,成为比丘的相貌,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到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二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提那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飘来大哥老迦叶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

 

伽耶和那提两兄弟商量了一番,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为师了,我们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便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

 

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

 

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二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也很有教育意义。

 

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又透过他的弟子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婆罗门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个人,以及他的弟子共二百人。也随佛出家。

 

舍利弗本来是印度一位有名外道删阇耶的弟子。舍利弗汉译为‘鹙鹭’,因为鹙鹭鸟的眼睛非常犀利,而舍利弗的母亲眼睛也是如此,人称她‘舍利’,所以和母亲名字联在一起。就叫作‘舍利弗’(‘弗’为梵语‘儿子’的意思。)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八岁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论师。

 

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地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有很多论师文人纷纷跑到台上。舍利弗为了看热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吗?’舍利弗说:‘既然讲台,你就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说:‘小孩子,难道你也会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

 

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子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大论师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膛臂挡车,太不自量力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和舍利弗辩论。过程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舍利弗的名字就这样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也是婆罗门教徒,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马胜比丘,看到他的举止大方庄严,实是一个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大生欢喜恭敬,心里想著: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教导。

 

他问马胜比丘:‘您的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随口说了这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有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比丘所讲的四句偈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一听,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生大恭敬大信仰,决心放弃删阇耶的主张,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其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

 

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说:‘善来比丘。’他们头发胡须都自然脱落,袈裟马上被到身上,当下就变成道貌庄严的比丘。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很有智慧,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孝敬母亲的榜样。他曾到地狱里救度母亲,所以有的佛教寺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厉劫冤亲,超生佛国。

 

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犍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教化的地区

 

主要地区

 

释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大小上下,各个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至涅槃前,在他的一生里,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六个常随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

 

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露池,佛说了十六回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到毗耶离城附近弥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动三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得证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后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经》等,在过摩竭陀国时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

 

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没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南天竺国的海滨有一座楞伽山,释迦牟尼佛曾住在山顶上说《入楞伽经》。‘楞伽’二个字,汉译为‘不可往’,意谓只有证到罗汉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够到那里听佛说法。

 

但我们最关心注意的一个地方,叫‘山际普陀岩’,又叫‘补怛洛迦山’。这座山上长了很多小白花,非常芬芳美丽,在老远的地方也能闻到它奇异的香气。补怛洛迦山,就是我们虔诚向往的观世音菩萨清净庄严的道场,佛就在这里说了《十一面观自在经》。中国名闻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名山道场。佛又接受了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的共同邀请,他们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里为众说法。

 

祇园的故事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胜道场,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只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建成的一个说法的庄严道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印度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须达多’。欢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济许多孤独的苦人,因此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为了儿子的婚姻,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删檀那长者家里去。刚巧删檀那全家老小忙著张灯结彩、摆设香花和备办许多素斋筵席,看来是请了最高的贵宾光临。

 

须达多觉得稀奇,就问:‘长者,你今天这么忙是为什么?是祝寿过生日,还是为儿子举行结婚仪式?’删檀那长者说:‘你说的都不对,我明天要请来一位福慧俱足,万德庄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释迦牟尼佛光临我家,应供说法。’

 

须达多长者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现在善根成熟,一听到万德庄严的佛,激动非凡。须达多又问:‘佛现今住在什么地方?’删檀那说:‘佛现住竹林园,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会来到我家,说法应供。’

 

须达多见佛心切,立即赶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经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进得去,正在犹豫之间,佛运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须达多这位长者身上,他随著这道光明勇往向前,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见有很多人在那里举行见佛仪式,一心顶礼之后,就绕佛三匝,然后长跪合掌。须达多长者照样如法而行,听了佛的说法开示,当下得证须陀果,感到法喜充满,非常兴奋,马上发大菩提心,恳切要求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弘法,普度众生。佛接受了他的请求,满足了他的愿心。

 

须达多长者得到佛的慈悲许诺之后,连夜赶回舍卫国,千方百计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建立一个伟大庄严的清净讲堂。忽然想到舍卫国的只陀太子,他有一个经常游玩的大花园,非常宽蔽,花香鸟语,环境清幽,做说法讲堂十分理想。

 

须达多就去找只陀太子,见面后,须达多开门见山地说,为了要请佛到我国来弘法利生,想买你的花园建造讲堂,请佛说法。

 

只陀太子知道须达多是个大富长者,半开玩笑地说:‘长者,你是我国最富有的人,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如果能够用金砖将我这个花园统统铺满,我就将花园给你!’

 

给孤独长者听到此话,马上赶回家去,把金库打开,一车又一车地将金砖运到花园,并派了许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时只陀太子看了大吃一惊,马上须顶达多说:‘长者,我刚才是对你开玩笑的,不能当真。这个花园是我赏心悦目的地方,我绝对不可能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正色厉声地说:‘太子,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君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我已经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花园当然是属于我的。’

 

太子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说:‘长者,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同请佛说法好吗?’长者说:‘是我用金砖铺地,怎么能与你合作。’太子又说:‘长者金砖铺满之处,是花园的土地。可是园里很多合抱的大树,树根周围是金砖铺不到的地方,那应该属于我的,所以说,长者与我共同请佛说法,岂不是更好吗?’须达多这时只好同意合作,把这个花园叫作‘祇树给孤独园’。

 

上面所讲的是名山圣地、佛国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常来往居住,弘法度生,佛在这些道场讲了不少经。度了不少人。当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城镇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里兰卡,佛也曾到过教化众生。

 

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

 

第五章 般涅槃

 

最后应供和说法

 

过去的大德高僧曾经说:‘机薪既尽,应火潜辉,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用以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事迹,从岚毗尼花园无忧树下降生,到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为止。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

 

佛陀就是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作‘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最后在拘尸那城,双林树下的绳床上,右胁而卧,示现了入大涅槃,圆寂逝世。当时就有许多弟子与护法龙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纯陀’,请佛慈悲,方便开示,同时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诚供养,所以《涅槃经》里面说: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就不受饮食了,现在为诸声闻说法,所以先接受难陀与波罗二个牧女的乳糜供养;现又接受纯陀最后供养。

 

佛一生说法利生,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现在将要涅槃,最后得度的是须跋陀罗比丘。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教徒的头子,因为听了佛说的《涅槃经》,当下智慧现前,烦恼消灭,就得证罗汉果位。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在佛将涅槃时来投佛出家,佛说:‘善来比丘。’即须发自落,架裟著身,成了比丘的庄严相貌。

 

遗嘱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在佛的身边三十几年,对佛感情深厚,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当时有一位阿那律尊者在旁边,他看到阿难哭得十分伤心,关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要如何处理也不去问佛,就马上提醒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的大事怎么办,你赶快去问问佛。’阿难说:‘什么大事呀?我实在想不出,你快告诉我!好去请佛最后开示。’

 

阿那律说:‘有四个问题,你快去问佛。’阿难立即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为师。’

 

‘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的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

 

‘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会自动的离开寺庙走了。’

 

上面所讲的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的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摩耶夫人前来探亲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著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树林下。

 

佛本来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的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献清净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后,才安静地入涅槃。

 

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在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了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一个身游方外、离开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极为孝敬,为佛教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当然在佛涅槃圆寂后,还有很多身后丧礼大事,都是非常隆重庄严、奇特稀有、不可思议的,这里不多谈了。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

 

本觉.始觉.究竟觉

 

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话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

 

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俱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作‘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有一个人喝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己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而衣里的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解说,醉汉方能知道。

 

另外有一个贫穷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孙受苦,就预先把非常贵重的珍宝,埋藏在自己家里,没有告诉他的子孙。这个穷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贵宝藏,为了争取生存,到处问人乞讨,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宅中宝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大道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就像上面所讲那个贫人一样,家中虽埋有宝藏,因其祖先没有预先告诉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汉虽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记得圆瑛老法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空。’也就是说:‘真知妙心,虽是人人俱足,个个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显发,是不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

 

但是,妄想烦恼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彻底破除,也是无法得到消灭。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即第六意识的妄想心没有一定的处所。第二破妄识无体,即第六意识的妄想心没有真实的体性。第三破妄识非心,即第六意识的妄想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为令阿难尊者大开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识妄想心之后,就继续来个十番显见,显出我们众生眼根之中,能见的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就是真如妙心。这就是佛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破妄显真,要达到妄穷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难尊者与在会大众,大家都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是为始觉。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作‘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反照,以智慧断烦恼,得到惑净智图,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

 

自觉.觉他.觉满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就像一面磨过的镜子,众生就像没有磨过的毛坯。众生的毛坯虽然未磨,可是镜中光明俱足,一旦磨了,把粗尘细垢磨得干干净净,那本具光明就显现出来了,就如诸佛已磨成镜,岂不是一样光明?

 

有智慧的人,要透过譬喻,才易得到开悟。记得《楞严经》里面讲了一段故事,在楞严法会里,波斯匿王听到佛说:‘人的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也就是眼根能见色的见性。’大王恭恭敬敬地请佛开示。佛就问他:‘大王,你的身体是和金刚一样坚固常住不灭,还是变坏生灭?’大王说:‘我现在这个肉体,将来是要灭亡的。’佛说:‘大王,你现在身体还存在,还没有灭。为什么就知道今后一定要灭亡呢?’大王说:‘我这个无常变灭之身,现在看起来虽然还没有消灭,可是已观察到我的身体正在念念不停的变,就像火火烧木头,渐渐燃烧成灰一样的消灭殒亡。因此,我推知这个身体今后一定是要消灭的。’佛马上就赞许说:‘大王你讲的对。’

 

佛又问波斯匿王说:‘大王,年纪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了,你现在的容貌,和你在童年时代的容貌是不是一样呢?’大王说:‘完全不一样了,记得我在幼年时候,皮肤十分润滑光泽,到了年长,是血气充满,身体强壮。可是到了现在,真是一天天衰老下去,形貌正在不断地枯悴了,精神昏昧了,头发白了,面孔皱了,我的生命也是不会长久。’

 

佛说:‘大王,你的形貌不会一下子就变了吧?’大王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比十岁的时候老了一些,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比二十岁的时候又老了,可是到了现在,我是六十二岁的老翁,当然比五十岁的时候老多了。我这年龄不但是十年十年的变化,其实是年年变、月月变、日日变。时时刻刻,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在变化不停。因此四大色身,一定是终归变灭。’

 

佛说:‘就在你这个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性,大王,你在什么时候看见那恒河的水?’大王说:‘我在三岁时候,我的母亲带领了我去参拜耆婆天,就是长寿天神。经过恒河时,就看到恒河的水。’佛说:‘汝三岁看恒河水与十三岁时看的恒河水,是一样呀,还是不一样?’大王说:‘那完全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说:‘大王,你不要悲伤,你十岁与六十二岁时,当然是不大相同,发白皱面,身体变坏,可是你三岁见恒河水时,和你六十二岁看到这恒河水,那能见的见性,是一样的还不一样?’大王说:‘完全没有两样。’

 

最后,佛对波斯匿王开导说:‘大王,你的面孔虽然会皱会变,但是你的能见见性永远不会皱,也不会变。那不皱不变的见性,本来是在你的生灭身中。’大王听了佛的慈悲开示,就忽然大彻大悟,直下承当。透过佛与大王的一问一答,充分说明了众生的色身肉体有生有老,而见性是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心实性。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生灭身中,有个不生灭的真性,能够称性修行,一定成佛,这就是自觉的道理。

 

第二,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再来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著,愿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俱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俱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满之人,这就是觉满的道理。

 

法身.报身.化身

 

佛有三身。

 

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话‘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

 

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二种。自住清净法身:是众生本来俱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众生分上,叫作‘佛性’,在无情万物方面,叫作‘法性’。经中有说:‘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离垢妙极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离了五住烦恼,断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得证无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过去有一位香严禅师,听到扑竹声音,忽然大悟,他说:‘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清净身,就是法身佛。

 

第二,报身。报身是‘智慧’积聚,就是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智慧究竟圆满,妄惑彻底断除,叫作‘圆满报身’。‘卢舍那’意译为‘净满’,就是惑净智满的意思。

 

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二种。自受用报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得证菩提觉法乐,与涅槃寂灭乐,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是佛自己受用的报身(真境:指常寂光净土)。他受用报身,就是《华严经》所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可是二乘圣人,是有眼看不见佛的卢舍那身,有耳不能闻佛的圆顿大教。十地菩萨根机大、智慧大,就能够看到报身佛的无量无边相好庄严,这是得后得智。正如赞佛偈说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报身佛的庄严相好,是为了十地菩萨发心大士所得受用,是他所受报身。

 

第三,化身。化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以为身。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能以妙观察智,观机施教,随类现身,普度众生。

 

化身佛有‘示生化身’与‘应生化身’二种。示身化身佛就是应众生之机,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够大权示现。从兜率宫降生人间,到净饭王皇宫为悉达多太子,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离兜率、降皇宫、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转法轮、成佛道。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说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换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与佛有缘众生统统度尽,到了八十岁,就入大涅槃,于无生之中示现受生,于无灭之处而示现灭度。这就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开头说的二句:‘净法界身,本无出殁。大悲愿力,示现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

 

应生化身佛就是随类化身,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所以说,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在一段时间里,能够双垂两种相好庄严:一种是‘劣应身’,一种是‘胜应身’。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寂灭场,示现一千丈高大的卢舍那佛的身,为地上菩萨说圆顿大教的《华严经》,这是现胜应身。另一方面,同时又在鹿野苑现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佛现劣应身。

 

总之,释迦牟尼佛能够分身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普渡众生。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就像洪钟挂在架上,叩之则鸣,月亮悬在天空,能于水现影。古人说得好,‘千江有水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真是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力的境界。这就是化身佛。

 

上面所说佛的本觉、始觉、究竟觉;自觉、觉他、觉满;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种种道理,本来都是相互连系、互为因果的。也就是说:因为有了本觉,才说始觉,然后就有究竟觉。因为有了自觉,才有觉他,最后达到觉满。因为有了法身佛,才有报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这正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由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道理。恰如莲花一样,花开莲现,花落莲成。

 

总的说来,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事迹,不可思议境界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说不能尽。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