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话

 

南亭法师讲述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第十八讲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九讲

第三十讲

 

-供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特约电台广播之用。-

 

第一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可是内容却包含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学佛成佛的第一课。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欢迎各位收听!

 

各位听众!今天开始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只有二千三四百个字。他的内容,是说明十种善法的利益。这十种善法,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为最初步的准则。

 

刘宋的时候,有一位何尚之居士,他曾对宋文帝说:假如有一百家的一个乡村,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的性情,一定非常谆谨;假如再有一百个人修十善,这一百个人,一定也非常和睦。像这样的风气,能扩充到整个的天下,则编户一千,仁人百万。老百姓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了一恶,则省去一刑。一刑息于乡,百刑息于国,则何患不坐致太平呢!宋文帝是个有善根的人,听了这话,非常赞成。他并且说:我刚才看到颜彦之著论,发明佛法,确有至理,很能开奖人意。假如普天下的人,皆受到同样的感化,那末!我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这个故事,足以证明我所说的,十种善法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再进一步说:十善更为我们成佛的基础,假如有人不相信我的话,只要一读华严经的十行,十地等品,就可以知道了。

 

我们生当二十世纪的今日,是生存竞争的时代,不但人与人争,抑且物与物争。可是竞争得愈激烈,反而迫使多数人不能生存,只造成了弱肉强食,集权主义奴役他人的口号。眼前国际的局势,是血淋淋的事实。然而,佛教徒,却不因群众都趋向于竞争的末路,而灰其悲天愍人的初心,假使能化得一个两个,至少也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所以我便讲这部十善业道经。

 

我对于学佛的步骤,也有一个口号,我这口号就是:‘从高处著眼,就低处著手’。 佛陀的地位是:无上正遍知觉。所谓无上,就是修行人最高的顶点,修行至于成佛而后,再没有高于佛的地位了。学佛的人,应以成佛为唯一的目的,这是从高处著眼。因为唯有成佛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可是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长时间的薰修锻炼,自利利他,集功累德,才能获得这最高的荣誉。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时间的长远,废弃这信仰和修学。因为我们如果不信仰,不修学,那就永远沉沦在六道轮回,生死苦海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虽经过恒河沙数的劫数,仍然没有了期。而且辜负了自己本来具有成佛资格的佛性。然而、我们应当怎么样呢?这很容易解答。我们是人,我们应该先发菩提心,而后从人本位做起,这就是从低处著手。假如有人问,我们难到连人都不会做,这不是污辱了我们的人格,也太瞧不起自己吗?对不起,就佛教的立场,严格的说起来,我们的确不会做人。因为十善是做人的标准,违反了十善,就变成十恶,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触著了十恶,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你是要遭遇到堕落的。堕落、就是你如造了十种恶业当中的一种或多种,你就要失去人身,而堕落畜生、地狱、饿鬼的三种恶道。所以佛陀曾说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检讨自己的一生,对于十种善法,做到了几种?如果没有做到,那末!还能算会做人吗?

 

十善业道,确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上面已经说过。下面我就开始讲这经的题目:

 

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是一经的题目。这一个题目共计七个字。第一个佛字是能说的人。十善业道四个字是所说的法。说字是能说所说二者之间的一个介绍词。经之一字是全部文字的一个名称。

 

现在第一先讲一个佛字,‘佛’、就是佛教教主 释迦牟尼佛。他姓释迦,名牟尼,佛是他所证到的果位,如人间最高名位的总统。他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王太子。父王名叫净饭,母后名叫摩耶。十七岁娶妻,妻名耶输陀罗。他因知道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苦恼,人类中因阶级的高低,高级的固然够不上有所谓真正的快乐,而低级的人确实是太苦恼了。他为解除自己和他人的苦恼,在十九岁上,毅然绝然的,抛弃了父母之恩,夫妻之爱,以及将来王位的尊荣,而只身遁入深山。经过五年的访问,六年的静坐,苦心参究,才澈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成佛。成佛而后,周游各国,说法度人,前后达四十九年之久。这部经就是他所说的许多法中的一种。所以 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的人物,不是理想上空空洞洞的一个什么神。

 

第二、讲十善业道。‘十善’:就是十种善的行为。善字的意义很多,这里的解释是:良好的意思。善的行为,就是良好的行为。不损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名誉、的德行,都叫做良好的行为。这些行为归纳起来,共计有十种,而分属于身、口、意、三者。属于身体上的有三种: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属于口头上的有四种:第一、不两舌。第二、不恶口。第三、不妄言。第四、不绮语。属于意识上,也就是心理上的有三种:第一、不贪欲。第二、不嗔恚。第三、不愚痴。这十种善行为,将来会一一详细的讲到。

 

业道的‘业’、就是事业,或职业的业。善恶的行为,做成功以后,就凝积成业。好像草木一样,由于开华而结成了种子。这草木的种子,天然的含有一股生发的能力,他一得到水土、阳光、空气,他就会发芽、长苗、开花、结种子。这种子依然有一股生发的能力,因此就生生不已,以至于无穷。人类的行为,也是这样。都如我们救了一个人的命,那被救的人,他很感激我的救命之恩。他那感激的心理,就是业种,不管距离多少时候,在他未报答我以前,他这感激我的心理,都不会消失。一遇到机会,他就会报答我。我受他的报答,又很感谢他,如此往反来去,就演变成生生世世,不能开的善缘。甚而至于将来因利害关系的冲突,演变成仇恨,也是理想中的事。反过来说:你如果杀死了人一条性命,那被杀者的本身,身体虽然死去,而他那心理上,所受的恐惧、痛苦、而凝积成的仇恨种子,却带到另一环境里去,永远不会消失,后生后世,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他一定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千方百计的去报复你。如果他报复了,那末!过去杀人的人,现在是被杀者,他又怀恨在心,再等待机会报复他。如此冤怨相报,也是没有了期的。过去有个妇人,宠爱姑息他的孩子,那孩子偷了人家东西,他不禁止他,不教训他,反而奖励他有用。这孩子由小偷做成大强盗,后来案发,被判处死刑,临上杀场时候,他才觉悟到,他是被母亲误了他的一生,而怨恨痛骂他的母亲。以因果情理来推测,他这母亲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的仇人,这是一种变相的报复。因果复杂,不可思议,也许连那做母亲的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佛教里有两句格言,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是十善业道,业字的解释。

 

业道的‘道’字又怎样讲呢?道、就是路道。佛学上讲,人们的一生,由于行为上有善有恶,善恶两面,又各有上中下三等的轻重差别。假如一个人,一生行为是善的他寿命终了以后,就乘上中下三品善的业力,而转生到天道、阿修罗道、人里头去;如果他一生行为是恶的,他就乘上中下三品恶业的力量,而转生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里去。这六条道路,就叫做六道。众生所造的业,不出善恶,所走的道路,也不出这六条。

 

这里所说的十善业道,只是就十种善业,所向往的道路上说的。

 

这三再讲‘经’字。我们读的书,都有个名字,如学校里学生读的书,叫做课本。叙述游山玩景的书,叫做游记。记载个人一生行为的书,叫做传。而圣人如孔子说的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叫做经。 释迦牟尼佛,是圣中之圣,他所说的话,译到中国来,仿照中国孔圣人的例子,也叫做经。经、实在就是一根线。譬如一大把珠子,用一根线,就能把他穿起来,不会散失。经里的文字,等于一根线,能把许多道理一连贯的表达出来,所以叫做经。

 

第四、讲佛说的‘说’字。说、就是用语言把他心理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叫做说,记载下来就叫做经。

 

综合起来说:这一本经是: 释迦牟尼佛所说、有关十善业道的道理的一部经。

 

第二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仍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已将十善业道经的题目讲完了,现在再讲翻译这部经的人,因为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在佛灭度以后,经过他的大弟子们的整理,都保存或流传在印度地方。我国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才开始传来,经典也陆续经人翻译,而普遍的传到全国。那末!这部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翻译到中国来的呢?经上说:

 

‘唐、于阗(音田ㄊㄧㄢˊ)国三藏(音葬ㄗㄤˋ)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是国号。于阗、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家的名字。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就和普通人都称先生一样。实叉难陀,就是十善业道经的翻译者。译、将梵文翻译成中国文。

 

中国历史上,在东晋、宋、齐、梁、陈、隋的所谓六朝之后,有个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姓李名渊,他在隋朝封唐公,灭了隋朝,统一中国,立国号就叫做唐。

 

‘于阗国’、据古典所说,当中国汉朝的时候,西域已有此国,可以说是一个古国了。地在葱领之北,唐朝时,藩属于中国。满清时为中国收为属地,名叫和阗州。民国以来,属新疆喀什噶尔道。大概在新疆省的边境,为中印交通的要道。于阗国、固然老早就有大乘,而大乘之来中国,又多由此地。十善业道经的翻译者,实叉难陀法师,正是于阗国的人。

 

‘三藏’者: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之间,所说的佛法,可以分成三藏:第一、经藏、经藏的内容,大部分是阐发宇宙人生之所由来,以及教导弟子们学佛的经过和方法。第二、律藏、律藏等于一个国家的法律,也就是佛弟子在行为上所当禁止的戒条,如不杀生,不偷盗之类。第三、论藏、关于研究讨论,经藏律藏中许多问题的记载,称为论藏。三藏也就是三类,佛教所特别注重的三个条件是:戒、定、慧,都分别包含在这三藏之内。藏者、包容的意思。这三类的典籍之中,含藏(音仓ㄘㄤˊ)了很多的功德,所以称为藏。实叉难陀法师,学通三藏,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因此、三藏法师、也就等于某某学的博士一样。

 

‘沙门’、印度的风气,是凡出家学道的人,通称为沙门。沙门、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息心,息灭恶心而勤修善法的意思。四十二章经上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故曰沙门’。

 

‘实叉难陀’,就是翻译本经的人。他是于阇国的人。他的名字译成国语为学喜。高僧传上说他‘智度恢旷,风格不群。’不但博通三藏,连外道的学说,他都知道。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历史上批评他许多坏处,可是他对于佛教,却很有大功。他对于东晋时,翻译的六十卷华严经,认为不甚完备,听说于阗国有华严经的梵文原本,于是乃差派使臣,到于阗国访求,并聘请实叉难陀担任翻译的能手。因此、实叉难陀法师,携带梵文华严经和使臣,一齐来到中国,那时候,正是则天皇帝证圣元年。武则天就请他在东都大遍空寺翻译。武则天亲自到场拈香,做序文,题写第一品的名字。到证圣二年,翻译成功,共计全经八十卷。他先后翻译的经,总有十九部,本经是其中的一部。

 

‘译’,就是翻梵语而为华文,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以上将翻译法师的名字讲完了,以下就开始讲经。每一部经不管经文的长短,都应该分个段落。讲起来才有个头序。所以我把这部经前后分成四分,再冠以甲、乙、丙、丁,使看的人,容易分清眉目。那四分是:甲一、证信分,甲二、缘起分,甲三、宗要分,甲四、流通分。每分里再各各分章分节,讲到的时候再说。现在先讲

 

甲字下第一段、证信分。

 

经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婆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经文就是甲一、证信分。什么叫做证信呢?证者、证据。信者、信仰。有这一段经文做证据,才能取信于天下后世。好像现在的开会,必须有纪录簿,记载会的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出席人的签到,决议事项的记载,在法律上才能生效。

 

‘如是’的两个字,是指定以下的全部经文。我闻的‘我’,是纪录这部经的纪录人,阿难尊者的自称。‘闻’就是拿耳朵来听。‘一时’、是说经的时间。‘佛’、就是说经主席 释迦牟尼佛。‘娑竭罗龙宫’,是说法的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是在会的听众。

 

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聪明智慧,博学多闻。他出家以后,随 释迦牟尼佛当侍者,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藏,他负有记录的责任。

 

说经的时间,应该有年月的记载,因为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或在天上,或在人间。人间又有各国不同的历法,所以不便记载,只好笼统的说是一时。一时者、听者愿意听,而讲的人也愿意讲的那个时候。佛教的术语,叫做机教相扣。

 

娑竭罗龙宫,是说法的地方,而娑竭罗是龙王的名字。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四生。其形似蛇,本应属畜生道,因他过去的修行,夹杂著有特殊的福业,所以能飞行变化,随意大小,兴云降雨,为祸为福。因此、这一类高级的龙王,其地位常与其他的天众、神众、并列为八部之一。而且龙族众多,又统治了水族,所以也有王。龙王是龙众中最有福德的,所以也有宫殿的居处,金衣玉食的享受。法华经上,有八个龙王,娑竭罗是其中的一个。娑竭罗译成国语是碱海,娑竭罗龙王,居住在这海中,以居处得名,所以叫娑竭罗龙王。法华经上说,他的女儿,年始八岁,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即身而往南方无垢世界,转变男子而成佛道。足见龙族,虽是畜生道摄,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十善业道经,就是 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王宫中为龙众而说的法。

 

八千大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八千和三万二千,这是比丘和菩萨的数目。 释迦牟尼佛,有四众弟子,四众弟子中,进修的方法,又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偏重于自利,大乘多重于利人;比丘是出家众中的小乘,菩萨多属于大乘,而且不限于在家出家。比丘译成国语有三个意思:第一,是乞士。乞、就是乞化。佛制比丘,不许种田、做生意、或做工、做官、只许乞食为生。因为不事生产,才能专心乞求佛法,资养慧命。第二、是破恶。恶、指贪、嗔,痴爱的烦恼,比丘能破除这些烦恼,所以叫破恶。第三、是怖魔。魔、是一种带著邪见而修福的人,他也照样住在天上,可是他专以破坏佛法为能事。比丘、在乞授净戒时,能使魔宫震动,因为邪不胜正,使他恐怖,所以叫怖魔。菩萨、译成国语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指我们这些众生,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而怀有贪、嗔、痴、爱的情计执著。菩萨不惜牺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化导我们,所以叫做觉有情。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当然、他的含义还多,这里姑且从略。

 

末了、让我来拢总重说一遍吧。

 

如是这部十善业道经,是我阿难亲自听来。是某一个时期,教主 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龙王宫中,为龙族的众生而说的。当时在座的比丘有八千人,菩萨有三万二千之多。这是本经的证信分。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第三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上星期一讲完了证信分,今天讲到。

 

甲字下第二段、缘起分。

 

缘是因缘,起是生起,一件事的发生,皆有其各个不同的因缘。而且单因独缘,都不能成办。下面的一段经文,就是本经生起的因缘。或缘起分中我再把他分成十个小段。现在先讲

 

乙字下第一段,总标心为业体。

 

经上说: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经上的‘尔时’,就是证信分中,佛与八千比丘,三万二千菩萨,会聚在龙宫的时候。‘世尊’,就是 释迦牟尼。‘龙王’,指的是龙宫主人,娑竭罗龙王。一切众生的‘一切’,是说众生之多,无法确定他的数目。‘众生’者,许多条件和合而生。心想异故的‘心想’,就是心上的妄想。‘异’者不同,‘故’、是所以然。造业亦异的‘业’,就是善业和恶业。诸趣轮转的‘诸趣’,就是六趣,也就是六条道路。‘轮转’者,如车子上的轮盘,转动不息。

 

释迦牟尼佛,所以又称世尊者,因为每一尊佛,都同样的有十种德号。佛、如来、世尊,都是十个当中的一个。

 

一切众生,在佛学上讲众生的范围,有三界二十五有,或六道,或四生,或十二类生的不同,然以六道来赅括一切众生的地方很多。六道: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中又分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空天。三界合共二十八天。修罗道又有四种,散居在天、人、畜生之中。人、畜生、饿鬼、地狱的四道,依次在欲界之下。六道众生,各各以类相从,其数目之多,虽恒河沙数,都不够计算。众生者,假借地、水、火、风的四大而生成,又须不断的吸取外面地、水、火、风的四大以资补养,所以叫做众生。又可以说,因善恶业的牵引,天上人间,处处受生,名叫众生。

 

心想异故者!一切众生,莫不有心,这一个心,在佛学上讲,有真心,妄心。真心、是如静水一样,澄湛而光明。妄心、如水因风的激荡,而起了波浪,浑浊不堪。拿人类来说吧,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爱的心,这些心,都是虚妄想像,而没有实在个体的。各个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有贪心偏重的。有嗔心偏重的。有贪嗔痴爱,都兼而有之的,所以说心想异故,也就是各各不同。

 

造业亦异者:业、就是行为。人们因为有贪、嗔、痴、爱的虚妄心在作崇,在做主动,所以表现在行为上的多半是杀、盗、淫、妄。但也有一部份人,存有道德的心理,或因宗教的信仰,而表现在行为上的是,救孤恤贫,济人利物。这两种行为,当然是一善一恶。这一善一恶的行为,在既完成之后,便结成将来受苦受乐的正因。所以经上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者,诸趣,就是六道众生,前面已经讲过。由于一切众生,所造的善恶业不同,所以每一个众生,在寿命终了以后,都由各别不同的业力,牵引到他应该受生的一道去受生。如善的行为多,就上升天道,或人道去享乐;恶行为偏重的人,就牵引到畜生、饿鬼、地狱里去受苦。乐的福报受完了,如果不努力增进,就仍然堕落下来;苦果受完了,如果不再造恶,仍然可以上升。因此、众生在这六条道路上,来来去去,生生死死,犹如车子的车盘,转动不息,永远没有了期。所以说故有诸趣轮转。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二段、别示业果正因。

 

经上说: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否(原本作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龙王’、仍是指的娑竭罗龙王。‘此会’、谓当时龙宫中在会的群众。‘大海中形色种类’,是大海中水族的形像,颜色,种类。靡不由心的‘靡’,当没有讲。造善不善的‘造’,就是造作。善、就是好的行为,不善、就是恶的行为。身体上表现出来的为‘身业’。嘴里表现出来的为‘语业’。心理上的念头为‘意业’。身业、语业发生的原动力,就是这个意业。‘所致者’、酝酿成功的意思。

 

大海中为水族所居的地方。大海的广阔,是缈无边际,因之而其中的水族,也无量无数。这无量无数的水族中,大致有鳞、介的两种,也有羽毛的两种,偶尔寄居其间。鳞介中的形像,颜色、又各各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所以佛说,大海中形色种类。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者。如此大海中所有的鳞甲、羽毛各式各样的水族,无一不是由心做主,而表现于身体上的为身业,表现于嘴里的为口业,心之本身的发动力为意业。而身口的行为,又有善与恶的不同。

 

我再综合起来说一遍:尔时 释迦世尊招呼娑竭罗龙王而告诉他说:龙王!这些在会的大众,以及大海中,形像、颜色、种类各各不同的众生,你看到了没有?这许多众生,各各不同的原因,无非是以他们的本心为主体,由于心的力量,再发动身口,而造出了善恶不同的业。由于这不同的业,而构成这许多形像、颜色、种类、各各不同的众生。因此,可以说:在会大众,都是善业的果;水族的众生,就是恶业的果。所以我对这一段经文,定他一个科题,叫示业果正因。因为比丘、菩萨、是善业的果;水族的众生,是恶业的果。而业的原动力,是发自于各个众生的心。因此,学佛的人,也叫做修心,或者叫做修行。修者、是修削,把心上的坏念头修削掉;坏的念头,表现于身体上或语言上,便成为坏行为,所以把坏行为也要修削掉。那末!心便成为纯正的好心,行为上也只有善良的行为。所以儒家也有正心、修身,王阳明也有致良知、良能的说法。

 

我在这里说个故事。这故事是:上海丁福保居士,佛学起信篇上,引述沈茂亭先生的话。沈茂亭先生说:他出生的那地方,有个财主,贪吝不堪。同乡中有农户向他借了十二千钱,没有用几天就连本带利都还了他,但忘记了取回借卷。停了些时,这富人又凭借据,向农人索欸。农人无奈,又连本带息还了他。过了十多年以后,农人家生了一只猪,长得非常的肥胖。长大了以后,农人准备杀了猪,卖肉变钱。这一天夜里,附近的某屠户,梦见富人向他哭诉,说:他过去不应该勒索农人十二千钱,现在阴司里,罚他为猪偿还。明天请你去杀猪,那猪群中毛色有黑有白的就是我,请你不要杀,并且告诉我家里,备价把我赎回去,我谢谢你。第二天早上农人果然请屠户去杀猪。屠户去一看,果然有这样一只猪,他就不肯杀,而告诉他所做的梦。农人一听,大为欢喜,乃牵猪呼富人之名而讥笑他。那只肥猪,低头表示惭愧。农人乃走告富人的儿子,由他备价把猪赎了回去。我们看,这恶行为的报应多么快啊!

 

第四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三段、明妄心体相。

 

在上星期一不是讲到,一切众生,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皆是由心为他的主使吗,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研究这个心的问题。经上说: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这一段经文,我先将每句作一个简单的解释,而后再一句一句的详细讲下去。

 

‘而心无色’的‘色’,是颜色的色,在这里当质碍讲,就是说:主使我们作善作恶的那颗心,是没有颜色和质碍的。

 

‘不可见取’的‘见’,是拿眼睛看;‘取’,是拿手去捉摩执取。

 

‘但是虚妄’的‘但’,表示没有其他的实法,只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诸法集起’的‘诸法’,就是善法和恶法,也可以说是宇宙万有诸法。‘集’者聚集,‘起’者生起。毕竟无主的‘毕竟’,表示是究竟,或澈底的意思。‘无主’者没有实在的个性。‘无我我所’者,无‘我’、是诸法中没有一法具有一成不变的个体。‘我所’就是为我所有。‘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者,各随业的‘各’,指的是各个的众生,‘随业’是随各个众生所造的善恶业。众生各各随其善恶业的不同,因此、也就有贫、富、贵、贱的各别。而实于中无有作者的‘作者’,就是能造作的主体。以下再来逐句重讲。

 

心,这样东西,在佛学上讲起来,有真心和妄心的不同。真心好像是一片大的光明,在时间上是没有他初生的时候,也没有他终了的时候;在空间上是没有他的边际。诸佛的成佛,是觉悟了这个心;众生之所以作众生,就是迷昧了这个心。所以在真心的本体上说,众生与诸佛是极其平等的。只是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迷昧本有的真心,从真起妄,乃以妄心用事。妄心、在一般的学术上说起来,就是思想,这思想当中包含了贪、嗔、痴、爱的坏心;也包含了不贪、不嗔、不痴、不爱的好心。但是这些坏心与好心,都是于环境上表示出妄心的作用。而妄心的本身,既没有责黄赤白的许多颜色,可以拿眼睛看见;也不像木头石头,或金银水火的质碍,让你拿手去捉摸或执取。所以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妄心的本身,虽然没有形色可见可取,但是他的作用可了不得。因为他能为善业、恶业、好人、坏人的主要因素。犹如天空一样:天空里是什么都没有,但他能容受风云雷雨,有时候也会光风霁月。大风、大雷、大雨、当然能造成灾害,使人骇怕;而光风霁月,或晴朗清明,也能使人愉快。真心等于天空,风云雷雨,就等于妄心。当风云雷雨交作的时候,天空晦冥,但一霎时风停雨歇,依旧是晴朗的天空。所以、天空是不变的,而风云雷雨是暂时的。因此、能作善业和恶业之主要因素的那个心,是虚妄的,所以经上说,‘但是虚妄’。

 

诸法集起的‘诸法’,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天地间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即使天空里的风云雷雨,都是物质的一类。这许多物质的事物都是集合地、水、火、风许多条件,而以妄心的精神为其主因而生起的,所以叫‘集起’。一切众生的本身,血肉筋骨,发毛爪齿,也都是物质。眼能见、耳能听、以及知喜怒哀乐的知,这都是属于精神的,也就是妄心。因为事物,和众生的身体,都是由于物质和精神,两相集合的结晶体,所以说‘诸法集起’。

 

诸法中不管是事物,或者是众生的本身,既然都是集合物质,精神的各种条件而生起的,那末!这许多条件当中每一个条件,都是生起事物而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主要与次要的不同,不能说某一个条件是某一事物的主体,所以说‘毕竟无主’。有主就是有我;有能有的我,其余的则为我所有。诸法既然是集合许多条件而有,那末!这诸法的当中,随便那一法,只是许多条件集合的一个幻相,于其中间,不能说是某一条件为我,某一条件是我所有。所以说:‘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生起诸法的条件中,虽然没有‘我’和‘我所’,但某些条件备具了,就会有某一法的生起。虽有某一法的生起,毕竟是条件的集合,于其中间,没有‘能作者’,没有‘所作者’。事物是如此,众生界也是如此。众生,因为各各过去生中,善、恶业因的两样,今生随业所现的贫富贵贱,也各各不同。然而,于此中间,只是因果存续的关系,也没有能‘作’的人,和所‘作’的法。所以经上说:‘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四段、明诸法如幻。

 

经上说: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思’、是运用心理来想像;‘议’、是用言语来讨论。‘自性’、是诸法的自体性,也就是实在的个体。‘幻’者、幻化,如空中的云,偶尔幻成像大山、大树,或像马、像牛,那就叫做‘幻’。

 

因为一切法,既然没有‘我’和‘我所’,也没有‘能作者’,和‘所作者’,只是许多条件的集合,如像太空中的云,忽然而来,忽然而去,忽然而幻出大的山、高的树,或者幻出牛或幻出马的一样,总是一个幻,没有一个能在其间作主宰的主宰。‘自性’、就是自体性,也就是主宰的意思。因此、经上作一个很肯定的结论说:‘故一切法,不可思议,自性如幻’。幻字非常之妙,因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中,某一种事物,他的条件具备时,则某一种事物,自然而然的兴起,任何力量阻止不住;条件不足,或条件分散,也自然而然的会自趋灭亡,也没有什么方法能为他作一个铁一般的保障。所以一切诸法的生灭,只见条件在生,条件在灭,不见有一法的实在生灭,所以说他是不可思议。

 

条件,在佛学上的术语,就是因缘。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我来说个比方,都如木头、砖瓦、钉铁、水泥、人工、集合起来而建筑了一所房屋。房屋虽然建筑起来,愚痴的人,多称赞他的高爽、华丽、结实、是一所好房子。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这只是各式各样材料的堆砌,没有房屋实体的存在,不要等到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才坏,成的时候就是坏的时候。房屋如此,宇宙万有,没有一项不是如此。众生愚迷,不知道如幻不实,妄起争夺,造成人世间许多残忍的惨剧,这是多么愚痴啊!

 

龙树菩萨在中论上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释迦牟尼佛,当初觉悟了这个道理以后,曾作成口号,派遣他的徒弟马胜比丘,出外宣传。马胜比丘的口号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佛、目捷连两位尊者,就是听到这口号而开悟出家的。

 

第五讲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讲的缘起分中第三、第四两个小段,他的大概、是说:众生的虚妄心,是没有形像,既不可拿眼睛看,也不可以手去捉摸,只是对著外境的时候,虚妄显现而已。宇宙万有的生起,都是由于心物的两方,积集起来,也就是因缘和合而有。因此、世界上、一切的事事物物,只见到因缘的聚散,到底没有谁在作主,既没有能作的‘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表面上看来,世界上虽有种种不平的现象,而实在于其当中,没有一个万能的主体,作为一个能作的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能作者在作主体,但是世间上的事事物物,只要因缘和合,就不断的在继续生起,而且永无了期,所以这种虽无而有,虽有而无幻化现象,实在微妙得令人难于思议。今天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五段、示应修善因。

 

经上接著说: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知已’、是已经知道了以上的道理。‘善业’、是合情合理的行为。‘以蕴’、是五蕴,又叫五阴。蕴者、集聚的意思。阴者盖覆,或贼害。蕴有五个: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第一个、色、是颜色的色字,这个色字,包含了青、黄、赤、白的颜色,和长、短、方圆的形色,以及一切有质碍的色,也就是宙宇万有,和我们众生身上的发毛爪齿,骨肉筋血,简单的说来,就是物质。第二个、受、是领纳或感觉。我们因为要生存,不断的要与外界接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涉。因此、在我们本身、就有苦、乐的感觉。因这些感觉,所以对于乐的环境,就想永远持有;于苦的环境,就想很快的脱离。因人与人之间,大家都有这种欢迎与拒绝,其间就生出许多损人利己的行为来了。第三个、想、就是思想。国家民族的组织,社会秩序的形成,一切学说的产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纷扰,都以这个想、为原动力。第四个、行、就是行路的行。我们走路,须要一只脚举起,一只脚放下,不断的举起,不断的放下,才叫做行。不然,就叫做立,或坐。所以行字表示了宇宙人生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灭不已的动态。第五个、识、是知识的识。佛教讲众生的心,有真有妄,这个识是妄心的总名。因为妄心有八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前六识。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里且把他当六个识说话,而以第六意识为其主体。识为思想和感觉的泉源。综合起来说:第一个颜色的色,是代表了物质,在佛学上叫做色或者物。受、想、行、识的四蕴,代表了精神,在佛学上叫做心。一般的说来,世界上的一切,不出精神和物质:在佛学上讲,世界上的一切,不外乎色心二法,或心物二法。

 

第二蕴、处、界的处界,是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处、是六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于十二处中,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这都是色心二法的开合不同,总以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为本。如果详细的讲起来,甚是麻烦,所以仍根据五蕴的一句话讲下去。

 

前面不是讲过吗?五蕴就是色心二法。色、代表了我们身体上的发、毛、爪、齿、骨、肉、筋、血。受、想、行、识,代表了我们的心理。我们整个的身体和动作,不出乎色心二法。我们自从集聚这五蕴色、心二法,组合成众生的一份子而后,真心为他盖覆,为他贼害。真心是清净而光明的,因为五蕴的盖覆、贼害、而形成了染污和黑暗。身体上的眼泪、鼻涕、大小便利,是多么龌龊啊!而且寿命短促,形像难看。

 

经上的‘皆悉端正’,端正就是好看。‘见者’就是看到你的人,‘无厌’就是看不够。我现在再把他连贯起来说一遍:

 

释迦世尊,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众生环境的好丑,身体的强弱,相貌的好看不好看,皆是各各随各人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业因,而感受到不同的果报,就应该修行合情合理的善业。由此善业,所感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组合成功的这身体,才能一一端正无比,使看到你的人,都不讨厌你,而且欢喜看到你,永远都看不够。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六段、以佛身作证。

 

经上说: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佛身’、是佛的身体。‘百千亿’、是数目之多。‘福’、是福报。‘德’、是道德。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妙好,所以说‘诸相庄严’。‘光明’、等于日光月光。显、是显赫。‘曜’、是照曜。蔽诸大众的‘蔽’,是遮蔽的蔽。‘诸大众’、就是在佛座下的四众弟子。‘自在梵王’、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四禅天的大自在天。因为色界天上的天众,身上都是有光明的,举这两天,以代表色界十八天的天众。‘瞻仰’、就是头仰起来看。‘目眩’、就是眼睛发花。

 

人们因为修善而感招到好的相貌,那末!世间上的人,为什么不肯修善呢? 释迦世尊,因而以身作证,乃招呼龙宫的主人龙王说:龙王!你看吗!你看我的身体头面,我不是有三十二相吗?我的眉毛像月初的月亮。我的两耳垂肩。我的牙齿细白齐密。我的双手垂下去过了膝头。我还有八十种随形妙好。我怎能一时说尽呢!我这许多相好,皆是从修福修德而来的庄严。我不但具有诸相庄严,并且身有光明,光明的显赫照曜的程度,大众中如菩萨、阿罗汉、他们的光明,皆为我的光明遮蔽下去。色界天上的天众,虽然各各都有光明,但即使有无量亿数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他们的光明,在我的光明照烛之下,皆显现不出来。如有普通的众生,拿眼睛去看看如来光明的话,他的眼睛岂不是要发花吗?

 

各位听众!这许多话,好像是 释迦世尊自己表示自己的了不起。我们也佩服 释迦世尊是真的了不起。因为他从多生多劫以来,牺牲自己,利益众生。都如他因地中,修布施的时候,曾经舍身救济将要饿死的老虎。割肉代替被捕的小鸽。入海取宝、以救济贫乏。割肉布施将要饿死的产妇。说法化导一切众生。种种功德,数不胜数。而且眼睛的好看,由于目不邪视;手臂的过膝,由于扶持、侍候病人。一切的相好,无不是从修德行仁而来。 释迦世尊,要我们跟他学习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精神,所以以身作则,希望我们见贤思齐,所以招呼龙王,叫他观看佛身。

 

各位听众!你们须要健康而端正的身相吗?如果须要的话,请你们努力学佛!

 

第六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在上星期一讲的是:应修善因,以佛身为证的两段。意思是说:人们如肯各各勤修善因,则未来世得的相貌,一定很好。释尊并且以自己的相好作证,以取信于天下后世的人。现在继续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七段、以菩萨作证。第八段、以天龙八部作证。

 

经上说: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汝又观此’的‘汝’,仍是 释迦世尊招呼娑竭罗龙王。‘诸大菩萨’,就是指当时在会的诸大菩萨,‘妙色严净’,是说诸菩萨的相貌,颜色妙好,庄严而清净。前面曾经讲过,佛的光明,能荫蔽一切。可是诸菩萨的光明,虽然被佛光荫蔽,毕竟不是没有光明。‘诸天’、当然是三界二十八天。‘龙’、以及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楼那、摩候那伽,这在佛经上称为护法八部。‘大威势者’八部中非天即神,都有大威猛的势力,都如移山填海,或使山崩海啸,以手障蔽日月,这些玩意儿,在他们不算稀奇。我再重说一遍: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龙王说:龙王!你再看!我这会场上的诸大菩萨,他们光明虽远不及如来,但他们已经获得色自在,或者心自在,都能成就清净而庄严的妙相。及使是天龙八部,但能参与我这法会的,都有威猛势力,能降服魔怨,拥护佛法。他们都是因修学善业的因,所感生的这善的果。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九段、反显水族粗鄙。

 

经上说: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当然指水族而言。水族里的众生,具有种种不同的种类,他们的形像、颜色、更是各各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总逃不出一个粗鄙。粗者、粗糙。鄙者,鄙陋。不要叙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看吗?那水族里的龟(音规ㄍㄨㄟ)鳖(音憋ㄅㄧㄝ)鼋(音元ㄩㄢˊ)鼍(音驼ㄊㄨㄛˊ),他们的形像,还不够粗鄙吗!水族中最大的,无过于鲸鱼,大的鲸鱼,口能吞没巨舟。而最小的水族,小到非显微镜不能看见。这大小的悬殊,也可谓有天渊之别了。这形像极其粗鄙,而体质又大小不同的水族。据  释迦世尊,告诉我们说:他们也是由于自心上的种种想念,发动于身、口、而造作了许多不善的业因,各各又随著这许多不同的业因,感受著不同的果报。

 

各位听众!他们各随各的业因,感受不同的果报,与佛和我们什么相干?要知道 释迦世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水族为四生之一,也是众生之一。水族里众生,沉沦在水际,寿命长者,有数百千岁的,不见天日,吞啖同类,自我相残。至于鱼虾之类,每天都有亿万数的生命,在充人类的庖厨,而受刀砧烹割的苦恼。我佛大慈,焉有不生怜愍心的呢!可是因果定律,法尔如然,善恶业因,既然已经造成,则业果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任何人都没有这股力量,使这已成的业因,归于消灭。至于业果已经现前,那末!即使是 释迦世尊,站在你面前,也不能相救。比如有些宗教徒说:一信就得救,一经祷告,就什么罪都没有了。这不但不符事实,而且也破坏因果,破坏法律,于社会人心,有很大的恶影响。因为、假如一个人,犯了杀人放火的罪,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假如他的罪恶没有发现,可以幸逃法网,因果律还是要制裁他的。如果一信就得救,一祷告什么罪都可完了,那末!小人还有什么忌惮!因为杀人放火,奸盗邪淫的罪恶,一信仰,一祷告就没有事了,那何不多杀几个人,多放几次火,不过多祷告几次罢了,反正一钱不化,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佛教的教人,侧重在动机之邪正,要正、要从因上做起。所以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梁皇忏上也曾说过,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业果已经成熟而现前,那怕你逃到虚空中,逃到海底,逃入山石的夹缝中去,你都不要妄想,能逃脱了已成熟而现前的恶报。所以 释迦世尊,将他自己和菩萨八部的好果报,水族众生恶劣的果报,一一以现前的事实,指示我们看,使我们知道戒慎恐惧于日用之间最初的一念,这样的教育,才算有利益于世道人心,而辅助政治,法律之所不及。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十段、结示以正见修善培福。

 

经上说: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一段经文里边,所谓‘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什么叫做断常二见呢?这是一个哲学上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断’者断灭;‘常’者恒常。宇宙间森罗万象,尤其是人类的生死。人类数十年的生存,非死不可。死了以后,如油尽灯灭,什么都没有。假如有人对生死问题,是这样的看法,这就叫做断灭见。六朝时候,有一位大人物,名姓叫范缜。这一位的见解,就是断灭见。他说:人身之与灵性,等于刀之与锋芒。比如切菜的刀,有他锐利的锋芒。如果刀的本身,锈了、烂了、锋芒当然跟著也没有了。人身如刀,言语行为,等于锋芒。刀锈了,锋芒没有了。人死了,一切的动作当然跟著停止。这种断灭见,是最危险而遗害于无穷的。因为灵性的存在,固然是事实。但没有形象使我们可以看到,又不肯信仰古圣先贤,唯凭自己的偏见,硬生生的说他没有,假如这是个人的理想,他也并未作奸犯科,这倒不生什么关系;如果是一个学者,把这种断灭见的理论,著成学说,更因为作者的声望而风行海内,那就害人不浅了。共产党的唯物论,就是不承认精神的存在,把人类当为机械,所以才有人海战术的产生。成千成万的同胞,结合成人海,而充当了炮灰,在共产党视之,是无动于衷的,这就是断灭见的流毒。什么叫做常见呢?有一类外道,修学一种禅观,自己认为已经证得涅槃,永远不生不灭。其实他是生了无想天,或者无色界天。无想天的寿命五百大劫,无色界天的寿命,二万至八万大劫。但是、不管你的寿命是若干劫数,劫数尽了,还是堕落下来。 佛陀曾经说过:‘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而佛学上对于这些断见常见,统统名之曰:偏见,再不然就叫他做邪见。还有、我们对一般人说法,往往说性灵常存,但性灵的本身,既不是断,也不是常,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所以 释迦世尊招呼龙王说:龙王!你应当如我以上所说的善因善果去修学。也要叫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你更应当保持正见,不要再起执断、执常的邪见。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福田’者、培福之田。‘田’、具有生长的功用。三宝是众生的福田,供养恭敬于三宝,就是培植福田。培植福田,可能获得更大的福慧,所以供养三宝,并不是一定蚀本的事。因此、 释迦世尊,最后又说:‘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第七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

 

甲字下第三段,宗要分。

 

宗要者,是一部全经的宗旨,也就是本经最紧要的所在。然而本经的宗要是什么呢?这在缘起分中曾一再的说过。都如‘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又说:‘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上面这两段经文,已经将本经的宗要,隐隐约约的指示出来了。你看吗!一切众生,心想异故。这是指出不同的心想,为一切众生造业的动机。由心想的策动,发之于身、口、而造出善恶不同的业。业是因,当然感招到诸趣轮转的果。诸趣、就是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六道中的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在善、恶的两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六道的众生,所受的果报,在苦乐上有天渊之别。再看!缘起分中,佛陀叫我们观看,‘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而生’。这很明白的告诉我们,由不同的心想,造不同的善恶业,受苦乐不同的果报。而菩萨庄严清净的妙色,纯净清洁,皆由修习善业而生。那末!学佛的人,应当知道,造善恶不同的因,受苦乐不同的果。与其受苦,不如受乐。如果不愿意受苦而希望受乐的话,那末!大家就应该如诸大菩萨一样,修习既纯且净的善业,可以获得清净庄严的妙色。妙色也就是身相好看。这两段经文的中心点,就是在善业的两个字,而修习善业、正是本经的宗要。

 

宗要分中,我把他分成二十段;现在且讲:

 

乙字下第一段、示应修善法。

 

经上 释迦牟尼佛,告诉龙王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分毫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初步信仰佛教,有两个必要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就是:善恶因果,六道轮回。造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的善因,就获得投生三善道-天、人、阿修罗的乐果;反之,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恶因,就应该遭遇到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的苦果。信佛的人,没有这一个基本信念,则一切的一切,都无起谈起。

 

善、恶、是决定人们行动是好是坏的一个标准。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二者之间,如水火一样,有著绝对的不同,绝不容许善恶不分。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这是这世界浊恶的原因。然而、在人事上,有时凭各个人手腕、技术、以善为名,而伪装他的恶行为。这一类只顾眼前,不顾身后的冒险家,他决定要受到因果律的裁判的。根据以上的两个原则,而后我们才好讲解这一段经文:

 

经文中的一法,是什么法,而这一法的功用,是其大无比。为的是要使听众注意这一法的伟大,因此、 释迦牟尼佛,运用说话的技巧,先行将他的功用透露出来。所以、经上说:‘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能断一切诸恶道苦,就是这一法的功用。一切恶道,就是三恶道。三恶道,就是畜生、地狱、饿鬼。这三道所以称恶者,因为都是杀、盗、淫、妄的恶因之所感招。恶道中以地狱为最苦,一日一夜,万死万生。饿鬼道,则经年累月,不得一食。饥火中烧,痛苦万状。畜生道,则披毛戴角,负债含冤。或被役使,或充庖厨,刀砧割截,水煮油煎,那许多苦楚,绝不是我这拙口钝舌,能道得出的。

 

然而这一法,究竟是什么法呢?可是、 释迦世尊并没有很痛快的告诉我们是什么法,还只是象征性的表示了是一‘善法’。所以经上说:‘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在这里我要求各位听众注意!我们要注意,‘常念’、‘思惟’、‘观察’的这三句警语。常念、就是要分明记取,不要忘记。思惟、就是思索和惟忖。这就是教我们对这一善法,要时时刻刻的不忘记,而且要思惟如之何而能使这一善法,百分之百的能兑现。所以、再加上一个‘观察’。观、就是观想;是向内的;察、就是察看,是向外的。也就是内心上的起心动念;身、口上所有的言语行动。时时刻刻,注意到他是善、是恶。是恶的,赶快要使他消灭;是善的,赶快要让他实现。恶法、如魑(音雌ㄔ)魅(音昧ㄇㄟˋ)魍(音罔ㄨㄤˇ)魉(音两ㄌㄧㄤˇ)一样,在心光的照察之下,绝对不敢逞现他的鬼怪技俩。

 

‘善法’、固然是初心学佛者的中心工作,但、常念、思惟、观察的工夫,是加一倍的要紧。儒家也有这一类的教训。都如:‘朝于斯,夕于斯,口而诵,心而微’。因为、必得要有这样严密的操守,善法才能渐渐增长;恶法才不致于,乘隙进攻,乘虚而入。必得要这样的步步设防,才能进一步使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而后才有资格够得上,亲近诸佛菩萨,以及其他的圣众。所以、经上说: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分毫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向下去讲到宗要分中

 

乙字下第二段、善为胜因。

 

善、恶如同水火,两两不能相容,这在前面已经说过。而恶法染污,善法清净,染净之间,又有天渊的距离。唯其既善且净,所以才能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因此、 释迦世尊,又以很沉重的语气而告诉我们,如经上说: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善法的本身,究竟是什么? 释尊到此仍然不肯为我们说明。只是从他的作用上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把他烘托出来。因为、人天身,固然以这善法为根本。而声闻圣者,独觉圣者是:小乘佛教的极果;无上菩提是:大乘佛教的极果。大小乘佛教的两重极果,都以此善法而为根本。那末!这一善法的殊胜,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什么是人身、天身?什么是声闻、独觉、以及无上的菩提呢?人、天、是三善道中的两道。修五戒,十善的人,这一期的寿命终了,仍可以这善法的力量,转生人道。人死了而转生人道的公案,在六道轮回录中,以及其他讲果报的书里多得很。以时间关系,我不能引来作证。修十善法而兼修四禅未到定,可以生六欲天。修十善而兼修四种禅定,可以生四禅天。修十善而兼修四空定,可以生四空天。所以人身、天身皆以善法而为根本。

 

声闻、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所以叫声闻。是二乘人当中的一种。声闻乘的修证,有三资粮、四加行、四向、四果。第四果,是断尽三界见思,真穷惑尽,具有三明、六通、十八神变的圣者,离欲真净、大阿罗汉。

 

独觉者、是山林水边,孤身独处,观察自然界的花开花谢,而觉悟身世无常的真理,不一定出生于有佛之世,所以称为独觉。也是小乘或二乘圣者中的一种。

 

‘无上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译成国语为‘无上’,‘三藐’为‘正等’,‘三菩提’为‘正觉’。‘无上菩提’,也就是‘无上正觉’。菩提者,觉道也。声闻、独觉的二乘圣者,对于所谓‘道’或者称为真理,虽只觉悟了一半,但也照样的称为菩提。大乘佛教的修证,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而后位登极果。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妙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的神通道力。这就是所谓三觉圆满的佛。信佛、学佛、以成佛为最高目标,佛果以上,再没有更高的位置,所以称为无上菩提。

 

第八讲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曾经讲到本经上 释迦牟尼佛对娑竭罗龙王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一法是什么法呢? 释迦世尊,自己解释说:就是常常的思惟观察善法,并且要使这善法念念增长,趋向于纯净洁白,不让一丝一毫的恶念参杂在当中。人们如果能充分的做到,不但能亲近诸佛菩萨,并且奠定了人、天、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的基础。然而这一善法,又是什么法而有这样大的效用呢?所以今天讲到宗要分中:

 

乙字下第三段、标列十善。

 

经上说: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断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这是本经的宗要所在。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一句是总标。何等为十,是寄问征起。谓‘能永断杀生’等十句,正是本经所要说的话。前面曾经说过,此法是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的基础。因为修学十善,一方面能消极的不为恶,一方面当然能积极的为善。所以接著十善的后面,讲不杀生而行布施,不偷盗而行布施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菩萨所修行的六度行门。有了十种善法做基础,对于菩萨实践的行为上,应做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乃至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都可以一一的实行起来。所以本经在叙述十善法之后,都一一的把他的利益提出,以鼓励修十善的菩萨,进一步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的兴趣。

 

我现在开始讲这一段经文。经上第一句,‘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什么叫做善呢?心正而行修,叫做善,凡有利于人群的行为,如修桥补路,济孤恤贫,叫做善举。在佛学上凡消极的不为恶,也叫做善,并且这善的范围,还要普及到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业道的业,等于事业的业,一件事业的成功,于社会人群有利益,就是善业;假如于社会人群或人群以外的生物有害,就是恶业。有力量能做出于人群或人群以外的生物,有害的举动,但他能用理智来克服自己,不但不见于行动,而且连一个坏念都没有,这也是善业。不管是善的恶的,或消极的在心理方面不动恶念的业,既经做成功,便转变而为因。因就是种子,有种子必会发生现行。比如一颗稻种子,不管你收藏多少时,一经得到水土的滋润,马上会发芽、抽苗、开花、仍然结成种子,而且愈过愈多。但稻种子是可以烂坏的,善恶业的种子,不管经过多少劫数,是不会烂坏的。所以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有这个经验,二三十年来,轮船火车,不知坐过多少次。在轮船火车上,相遇的乘客,更是无法估计其数目的。在坐位相近的乘客当中,往往有一见如故而客气非常;也有的一经接触,就有不愉快的感觉。这是没有理由可以说明的,惟有认为是,在过去世中,彼此当中,不是有冤,就是有缘。这冤和缘的种子,埋藏在各人的八识田中,今生偶然相遇,不期然而然的发生现行,所以有这不同的现象。然而这还是就轻微的种子来说的。重的善恶业因,会把我们牵引到六道轮回里去,受生受死。什么是六道呢?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为三种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为三种恶道。这里的十善,是人、天等三道的正因,因果相连,所以为三种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为三种恶道。这里的十善,是人、天等三道的正因,因果相连,所以叫十善业道。现在分十段来解释这十种善法。十种善法,已如经上所说,念给各位听过了。现在且先讲:

 

第一、永断杀生。

 

永断杀生,‘永断’的两个字,应该从第二贯穿到第十‘永断邪见’。如将‘永断’的两个字,改为不字,就成为‘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但‘永断’的两个字,比较更肯定。

 

生、是有生命,能活动的动物。牛羊鸡犬,固然是动物,连人类的本身,也只是动物中的一种。不过人类比较有理智,而为万物之灵。杀生、就是用刀枪毒物,或任何一种残忍的手段,致人类及人类以外的生物于死地,均谓之杀生。都如挑拨战争,制造杀具,或发明杀的方法,如屠宰公司之类。这都是杀因、杀缘、杀法、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杀生。假如有人问,生命是人类所最宝贵的东西,人类一切的努力,皆为了求生存,不管什么人,在任何足以丧失生命的环境之下,有一线生机,都不可轻易放过,所以不杀人的戒除,本来在政府方面,早有法律作为保障,何须要佛教制成戒律,而且很慎重的互相授受。至于牛、羊、犬、豕、鸡、鸭、鱼、虾之类,这是天生的给予人类的营养。在基督教圣经上,分明说是上帝专门制造出来,作为人类的食料的。尤其是蚊蝇虫蚁,他们的生命固然微不足道,而且有害于人类,杀之唯恐不尽。佛教对于这些高下等的动物,也列为戒条,禁止杀害,未免迂腐而不近人情,也为人类所极难做到的事,也不过徒托空言罢了。

 

这种说法,似乎言之成理,实在是极大的错误。基督教的说法,固然不值一驳,我也不愿意多找麻烦。我们是中国人,中国自有中国的传统道德。只如儒家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礼记上说:天子无故不杀牛,士大夫无故不杀羊,士庶人无故不杀犬豕。商朝的汤王,网开三面。孔夫子钓而不纲,弋(音意ㄧˋ)不射(音石ㄕˊ)宿。齐宣王不忍看见一条牛,无故而就死地,孟夫子称赞他,如果把这一点仁心推广开来,足以王天下而有余。这都是仰体上天好生之德,因爱人而及于人以外的生物的美德。

 

佛教不杀生的道理,且不止此。对于杀人,政府固然有专条的法律,但法律只能制裁于杀案已成之后。戒律能制裁于杀案未成之前。法律上只能一命抵一命,而不能一命抵多命。一人杀了两条人命以上,或消灭了杀人的证据,法律就无法裁判。佛教辅之以因果报应之说,一人杀了多人,你必得多生去还命债。消灭了证据,可以逃避法律,不可以逃避因果。所以使受戒者,或学佛者,知所戒惧。

 

人类在其生而为人的时候,如果造成了许多恶业,势必堕落三种恶道,畜生为三恶道当中的一种。畜生道中,我们不要以为他是牛是羊,或是蚊虫,苍蝇,他们多有从人道中转生而来的。所以、我与他人,以及各类的畜生,生生世世,六道往返,互为父母子女,互为夫妻、兄弟、姊妹。现在人畜不同,各各多不相识。殊不知我所杀的牛、羊、犬、豕、鸡、鸭、鱼、虾,未尝没有我过去生中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六亲眷属在内。我既不能分别出,谁是亲属,谁非亲属,所以一概不杀,以长养亲亲之义。因为其他的宗教,以及一般的人们,只知到眼前的事,佛教讲性灵常存,因果通于三世,甚至多生多劫以前。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以及普通人的看法,绝对不同的地方。我们放开六道轮回,一性流转的理论不谈,单就目前来说:一般的动物,莫不都有男女的性欲,父母、子女互相爱护的恩情,饮食居处的需要,好生恶死,和繁殖其种类的要求。我们除开他们的形体不和人一样,知识不如人类以外,找不出和人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因此佛教不但爱护人类,同时也爱畜生,所以不应该杀生,要永断杀生。

 

我在这里说两个故事给各位听听:六朝陈宣帝的时候,杨州有一位姓严名泰的人,因有事须去江南,在江边上看到一只鱼船。船里有五十只乌龟,各各皆伸长了颈项,向船外张望,那一种求生的愿望,很显然的看得出来。这位严泰严先生,深受感动,拿了五千钱将他们都买下来,放了生。船夫荡著空船,载了五千钱,想回家去,但一阵暴风,将那船吹翻了,船夫虽没有丧命,但失去了五千钱。当天的午夜,严泰的家里,忽然来了很多乌衣人敲门甚急。门开了乌衣人说:令郎嘱托我们有五千钱送来,请你们收下。严泰的家人,大家都莫明其妙。等到严泰回家,才明白这是乌龟报恩的行为。

 

清朝、纪晓岚作的阅微草堂笔记。那里面也有一个故事。纪先生说:他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到七八个黄衣人跪在他的床前,诉说他们的罪恶。他们说:我们都是府上的佣奴,只因狼狈为奸,干没主人的资财,现在堕落在水族,以偿还前债,明天有人送来府上的活蟹,就是我们。望主人宽恩,赦免我们的微命,免除我们的镬汤之苦。第二天果然有人送来一篮活蟹。纪先生召集家人,告诉他们以所做的梦,叫他们拿到水边去放生。家人听了以后,大家都以为好笑,老头子,编织起故事来吓我们。可是、我们不会那末傻而受他的骗。于是、把酒持螯,大嚼一顿。等到纪先生知道了,已后悔无及。纪先生很叹息的说:定业难转,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各位听众!畜生道中,有我们的六亲在内,那是一点不会错的。

 

第九讲

 

各位听众,今天讲到十善业中的:

 

第二、永断偷盗。

 

盗、是明火执杖,或以刀枪威逼他人,而夺取其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因为用强力劫取人家的财物,所以又叫他们做强盗。这里的盗、包括了偷窃、欺诈、诱骗、贪赃枉法、走漏国税、是凡不正当的收入,拢总皆叫做盗。莲池大师、沙弥十戒要略上说:金银重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都如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皆谓之盗。冒渡者,如乘渡船而不给钱,等于现在不买车票而坐公共汽车,都是窃盗的行为。佛经说:一沙弥盗窃众僧公有的七枚水果。一沙弥盗窃众僧公有的面饼几个。一沙弥盗窃众僧公有的石蜜,而且盗得很少。死后都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恼。照这样讲起来,佛教戒律,比较国家的法律,更加苛细。因为几只水果,几块面饼,一点点石蜜,根本值不了多少,一经盗窃,就要堕落地狱,未免小题大做,罚不称罪吧?各位要知道,不劳而获,仍然是人们的罪恶,盗窃行为,也是人类的耻辱。既然是罪恶与耻辱,又何必分盗窃的事物之多少。况履霜坚冰至,我佛为杜渐防微起见,所以虽一针一草,都禁止盗窃。更何况在道德上讲起来,盗窃得多是损德,盗窃得少,也是丧失人格,怎么能说他是苛细呢。

 

释尊的教训,是最讨厌佛弟子不劳而获的,所以原始佛弟子的生活所需,减少到最底的限度,三衣一钵,如此而已。虽说是靠施主布施为生,那是要你乐意的施与。而且‘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佛弟子的乞化,是专为修道,道若不成,甚至不知道甚么是道,当然也逃不了业果的支配。

 

物各有主,如不以其道而强为占有,法律的裁制,还是人为的力量。因果律的支配,是不可思议的。上海丁福保居士编的六道轮回录上,有一段故事,我讲给各位听。他说:宜州城,东南四十余里,有一家双姓皇甫的人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都能勤俭谋生,仁慈忠孝。惟有行二者名字叫做‘迁’的,交游恶友,不务正业。有一天,他的母亲,从房间里,取出六十文铜钱,准备叫人上街买东西的。取出来以后,权且放在客厅的棹上,自己又到别处有事去了。奇巧、皇甫迁,从外归来,一见到钱,不问所以然,因为机会难得,拿了就跑。举家大小,各有各事,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出入。及至他的母亲发觉到六十文钱已经失去,又不知道不肖子的忽然归来。于是合家大小,皆蒙了不白之冤。没有经过好久,皇甫迁得病死了,托生在自己家内为猪,等到养壮了,卖到邻庄村社家去充秋祭的祀品,得钱六百文,这是农村人家常有的事,不算啥希奇。可是卖猪的这天夜里,皇甫迁的老婆,梦中见到那只猪,以鼻子触他,并对他说:我是你的丈夫,我因盗窃了母亲六十文钱,使全家皆受冤枉。我死了,便投猪胎,来偿债,现在社家欲杀我,你是我女人,何忍不告诉儿女们赎我。那妇人做了这样一个梦,心里很为惊讶,但不信有这样的怪事。于是放下身来,还是睡他的觉,可是又梦到他丈夫化的那只猪,猪且以鼻嘴触他,叫他快醒。妇乃大惊,披衣登堂,准备告诉婆婆。可是婆婆也已披衣起身,同时儿女们,皆有此梦。于是以一万二千文,由他的哥哥,和他的儿子,连夜奔至三十里外的邻庄,与社长商议将猪赎回。社长因中午就须祭祀,坚持不肯。复经他的哥哥,哀恳有面子的绅士,将实情说出,付了二十倍的代价,方才邀得社长的首肯。猪既被赎,哥哥向猪说:你如果是我的弟弟,你应认得路,你向前走吧。猪即摇头摆尾,向前直奔。回家不久,亲友邻居,皆知道这件奇事了。彼此之间,有了嫌怨,皆以猪相骂。因此、儿女们皆感觉到愧耻。于是私下向猪报说:爷爷作了不善,受此猪儿,使儿女们出头不得。爷爷生前与徐贤者交好,现在将爷爷寄养在徐贤者家,儿女自愿送食供养,好不好?猪听了儿女的话,泪珠双流,自己走往徐家。后来又活了三四年,无病而死。因果业报,不论亲疏,而且因缘成熟,如水之就下,不须谁在作其主宰。所以金刚经上说,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假如有人问,每天被杀的猪,何止千万,为什么不一一皆会托梦呢?这问题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假如有人问,每天被杀的猪,何止千万,为什么不一一皆会托梦呢?这问题问得也很有道理。须知人类的聪明,多不能带至后世,而且我们在梦中,往往多忘记了自己,何况隔世。因为一经过胞胎,就神识昏迷,什么都忘记了。这故事里的皇甫迁,因为从人道中,初投猪身,初亦不知道自己的本来,由于杀的恐怖、刺激、触发他过去的往因,才知到托梦求赎,这是千千万万中难得其一的,也是冥冥中若或使之,使世人知所警惕罢了。向下讲到:

 

第三、永断邪行。

 

邪行、是不正当的行为。如果参照其他地方所讲的十善,以及下文‘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中的第四、妻莫能侵’的话看来,应该是不邪淫。合法的配偶,叫做正淫。合法的配偶而外,拈花惹草,或不是时候,不是处所,或有违常道的淫行,总叫做邪淫。

 

佛教的人天乘法,因为男女关系,乃是人类延续的必要行为,故在所不禁。至于邪淫,则伤风败俗,使人类同于禽兽,陷于无耻,在法律亦所不许。儒家以淫为万恶之首,历史上因男女的贪爱,造成的祸乱,甚至国破家亡者,不知几多。文昌帝君阴骘文上说:‘逢佳丽于闺阁,肠回百转;遇娇姿于道左,目注千翻’。 释迦世尊,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音逆ㄋㄧˋ),故曰凡夫’。又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下无能为道者矣’。人类由情欲而生,所以念念不忘情欲。而色为情欲的媒介,因而邪媱的行为,多因贪爱美色而起。我贪汝色,汝爱我心,贪爱纠缠不清,生死永远不了。故出家学佛,必须断尽淫行;在家为道德所系,风化攸关,亦必须戒绝邪淫,既可安定社会,亦不致失去人身。

 

第十讲

 

各位听众!今天讲到十善法中的:

 

第四、永断妄语。

 

语、是语言,也就是各人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文字在内。语言、文字、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换意思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有如罗网,极复杂而不可名状。其间需要语言文字,表达意思,或解决问题的地方太多了。假如心存不善,逃避责任,或作弄他人,或从中渔利。因此、在语言文字上,不见者言见,见者言不见;不闻者言闻,闻者言不闻。总之、所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字,全属虚构,毫无实事可言,是为妄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察其言而观其行’。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当初很相信人家的话,人家说什么,我都信以为真,可是上了不少的当,吃了不少的亏,但也增加了我很多经验。所以我现在对一个人的说话,我要察看他的虚实,随后还要看看他的行为,是否兑现,我再不会轻易的相信人了。孔夫子有了这经验,所以他对他的学生,也有‘言顾行,行顾言’的戒条。言顾行、行顾言、就是说的与做的,事实上要相符合,就是不妄语。

 

第五、永断两舌。

 

舌、就是我们的舌头,说话需要舌头,没有舌头,就辨不出音声的屈曲,而不成为语言。不成为语言,就不能表达意思。

 

两舌、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两个舌头,乃是于一件事,作两个说法;对一个人,有两种的批评。都如当面说这人是对的,背后说这人是不对的。或者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这都是叫两舌。

 

第六、永断恶口。

 

口、也是说话的工具。恶口、就是从嘴里发出粗言恶语,骂詈或毁谤他人,使对方的人、丧失颜面,或损失名誉。这都是由于他人的行动,不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发动嗔怒。须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许许多多的恶事,都从一念嗔心中引生出来,不但有违学佛者慈悲之心,亦伤失学佛者的人格。

 

第七、永断绮语。

 

绮语者,绵绣绫罗、叫做绮。也就是有文采的装饰,使不好看的东西,增加美观使人生爱。绮语、就是运用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好听,所谓甜言蜜语,使人爱听。都如妆饰浮言靡语,以及艳曲情调,力能增长听者的爱欲,引生听者的悲感,因而心荡神驰,失却自主的能力,走入歧途。孔夫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圣人所见,没有不同,足见绮语的为患之大。

 

这四种口过当中,尤以大妄语,是学佛者所更当谨慎的。什么叫做大妄语呢?学佛的人,有了一知半解,从古人的言句中得了一两句机锋,为贪图名闻利养,自己以为已经明心见性,甚至自以为证得什么果位,页高我慢,妄自尊大,炫耀于人,是为大妄语。犯了大妄语,是破根本大戒,应当堕无间地狱。其余、如果为了救济他人的急难,或交际场中,避免他人的花费,方便权巧,所谓便宜行事,那是不犯什么过失的。

 

关于不妄语的部份,我来说一只故事:过去、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在化饭的时候,遇到一家贩卖珠宝的人家。珠宝店里老板(音板ㄅㄢˇ),这时候手上正拿著一颗珍珠,见到老比丘登门化饭,随时将珍珠放在台子上,走到厨房间去拿饭菜来,准备供养老比丘。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屋里有一只鹅,鹅伸长了头颈,把珠子误作食物吞下去了。老板拿饭出来,一眼看到台子上的珍珠不见了,心中不免一惊!便问老比丘说:师傅!台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没有?老比丘说:我没有拿。老板说:那末!我的珠子什么地方去了呢?老比丘不答。老板再三盘问,老比丘只是不答。老板光起火来了,拿起木棒来,把老比丘打得头破血流,老比丘还是不响。老比丘的血流到地上,鹅儿不知趣,把血当水,低著头舐老比丘的血。老板更生气,一棒把鹅儿打死了。老比丘这才开口说:施主!你别生气,你的珠子被鹅儿吞下去了。老板不信任他的话,赶忙用刀剖开鹅儿的肚皮,果然珠子在鹅儿肚皮内。老板一见,惶恐万分,伏地请罪,求师傅的忏悔。老比丘一笑,恕你的罪罢!老板问,师傅!你先前为什么不说呢?老比丘说:我承认是我拿的,我不但犯盗戒,而且犯妄语戒。我如果说实话,那末!不啻我杀了鹅儿,又犯杀戒,你教我如何说法,所以我宁可被你打死,我也没法说明,日后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现在鹅儿已死,我不妨说明。但因我的化饭,使你生气,使鹅儿丧命,我心里仍是非常惭愧。老板对老比丘五体投地,很恭敬的说:佛陀的伟大!佛陀的伟大!向下讲到:

 

第八、永断贪欲。

 

贪、是贪求。欲、是五欲。五欲为财、色、名、食、睡,这五件事为每一个人之所贪求的。

 

财、为财产。色、为男色与女色。名、为名誉。食、为饮食。睡、为睡眠。这五件事,实在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也是人类繁殖的必要条件。但是必须有限度,也就是适可而止。多了就是祸害,贪求更是罪恶。拿财产的财来说罢: 释迦世尊在日,尝与阿难同行。道路中有人遗弃了一大堆金银,阿难指著金银问佛世尊说:这是什么?佛说:毒蛇、赶快让开。阿难与佛世尊急步向前,不敢再看他一眼。佛世尊的后面,却跟著一位贫民,他看到地上的金银,又听到佛世尊与阿难尊者的问答,他心里在发笑,这两个沙门,真是傻瓜,分明是金银,他们偏说是毒蛇,我偏不怕这毒蛇。于是脱下衣衫,将金银包扎而去。一个贫人,顿然发了横财,这还得了。于是轰传乡里,更传达到国王。国王将这位暴发户传到朝庭,叫他把全部金银,捐充军饷。暴发户拿出一半,国王不承认,暴发户又献上一半,于是依旧是个穷错大。但国王仍不满意,认为他藏匿的金银还很多,勒令他全部献出。穷人实在穷,真的没有了,可是无法填满国王的欲壑(音或ㄏㄨㄛˋ),于是将穷人拘禁起来了,并且说:如果不全盘交出你的金银,非严办你抗命的罪刑不可。穷人一文没用著,反而失去了自由,在监狱里左思右想,才体悟到佛世尊的金石之言,金银岂止是毒蛇,他的祸害尤甚于毒蛇。于是合掌至心念,南无佛陀!南无佛陀!事情传到国王耳朵里,把他提出来一讯问,国王也深深的体会到佛陀的话不错。因而带领穷人,一同去参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五欲的祸害,两个人同时都得了道果。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第十一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的十善,今天讲到:

 

第九、永断嗔恚。

 

‘嗔恚’,就是发怒,一般的说来,就是发脾气,动肝火。大概肝火旺的人,容易生气,所以有这个说法。

 

在唯识宗讲起来,贪、嗔、痴为根本烦恼,嗔、当然是其中的一个。恚与怒,只是嗔的一部分。所以这里只就嗔的本身来讲。

 

嗔的定义,在成唯识论上说:于有、有具,增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这两句话,是说明嗔的体用。因为性、就是体性;业、就是业用。于有、有具,增恚为性者?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是我们舍身受生的处所。缩小范围来说,就是宇宙之间,或者是天地之间。有具、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环境。增恚为性者?人们对于环境的不满,或者人事上违逆了自己的个性,换句最平常的话来说罢,都如夫妻间的争吵;或者儿女的不听话,都可以使人耳红面赤,拍案大骂。大的叫做嗔,小一点的叫做怒,或者叫做恚。原来没有,因环境的刺激而有嗔,因嗔而生恚,所以叫做增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者?有嗔与无嗔是敌体相反的,所以有嗔障碍了无嗔。安隐者,心平气和,周身舒适,一经有了嗔恚,则身手颤抖,四体不安,所以叫不安隐性。而且人们一有了嗔怒,那就是忿呀、恨呀、恼呀、这一类的恶心,都一连贯的相继而起。由于忿、恨的生起,则杀人、放火、斗欧、相骂、这些恶行为、也就跟著做出来了。有恶因必遭恶果,这是因果的必然律,一经遭遇到堕落,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就够可怜了。所以前面曾经说过:‘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曾说过:‘我不见一菩萨,于余菩萨起嗔心者’。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对其他的菩萨,遇到任何不遂心的事,都不会动嗔恨心的。我们曾经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古文观止上,苏东坡做的‘留侯论’。留侯、是张良的封号。张良在少年时候,曾经遇到一个一面不识的老人,故意把鞋子掉了,叫张良为他捡起来,捡起来了,还要替他穿上。张良面不改色,很恭敬的跪在地下为他把鞋子穿好。老人称叹他说:孺子可教!于是送了他一本书。后来张良,相汉高祖定天下,功在当时,名留后世。所以苏东坡在那篇文章里称叹他说:‘勃然遇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弗怒’。一般的说来,这就是涵养,或者是修养的功夫好。在佛学上说:就是不嗔恚。向下讲到十善中的:

 

第十、永断邪见。

 

见、就是知见,或者是见解,包括了观念、主义、理论。邪者、不真切,不正确。是凡不真,不正的见解,观念、主义、理论,在佛学上统统谓之邪见。

 

见解的邪正,很难得到标准。如哲学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至今并没有得到最正确解决。宗教家对于所崇拜的对象,也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在佛教的教理上对邪见,还包括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连邪见的本身,计有五种,又名叫不正见、或恶见。佛教的教理,是 释迦牟尼佛,澈底觉悟到的,比较一般宗教家、学者、用意识心、揣摩、拟议、所得到的结论,我们以佛教徒的立场来说,自然认为是准确的。

 

就以唯心和唯物来说罢:心为精神,物为物质。精神具有活动的潜在力。但是、如果不凭借物质,他的活动力,则无法表现。物质如木头、石头、不凭借精神,只是些死东西,而分毫没有用处。必得要心物的两者,互相利用,所谓心物交融,才得到相得益彰的妙处。起信论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华严学里叫做事依理成,理因事显。庄子引公孙龙子,一句很滑稽的话说:‘鸡三足。’就是说:鸡鸭的鸡,有三只脚。鸡、只有两只脚,那里会有三只脚呢?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妖怪!他的答案是:‘必有运行之者。’不错,鸡是两只脚,这是天下公认的事实,但已死的鸡和已死的人一样,两只脚仍然存在,为什么不会走路呢?所以活鸡的两只脚,必定有个精神的脚,在做运转的工夫,他才会行动。这等于车子的车轮一样。车子虽有两个以上的车轮,缺少了一个也不能走动。但车身、车轮、尽可能完整,没有人推动,没有人驾驶,是没有用的。车身、车轮、等于物质,推动和驾驶的人,等于精神,这是心物交融,最好的明证。佛教虽讲心物交融,但不同于二元论的哲学。至于只讲唯心,或只讲唯物,不独于理论上有偏枯之弊,形成到事实上去,亦将为害无穷。因为只讲唯心,专尚空谈,结果一事无成,坐以待毙;如果只讲唯物,那就没有鬼神的存在,不需要宗教信仰,更不谈因果与道德。将人类当机器,波谲(音决ㄐㄩㄝˊ)云诡(音鬼ㄍㄨㄟˇ),奸诈百出,只求成功,不择手段。这就是今日流毒世界,共产主义者的圣经。是凡自由世界的人类,都为他感到不安,都曾尝过他的苦水。关入铁幕里的人民,更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远别想超升。这就是思想学说偏枯的祸害。在佛教说他们是边见,边见者,就是偏执自己的成见,没有商量的余地。共产党不容许有第二思想,异教徒不容许有第二信仰,都是偏见的典型。然而边见的内容,就止于此吗?不然、偏执唯心,偏执唯物,只是偏见的一部份,其余如执常执断,执空执有,两两而不相容者皆谓之偏见。如某种宗教之上帝,能创造一切,而上帝之本身,则天然如此,这就是属于执常的偏见。

 

其次如人与畜生,在佛教以善恶因果为原动力,以致有六道轮回的变化。而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氏,作进化论,谓世界生物,纵然有千差万别,而追其原始,其种源只是一个。由这原始简单之生物,进化而为植物动物。都如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假如有人问,猿猴怎样进化而为人类,今日之猿猴尚多,为什么不一一进化而为人类,则至今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又有所谓天演论者,以为万物的进化,皆出于竞争,竞争而胜利的,谓之优;竞争而失败的谓之劣。所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实为天演的公例,也就是天然的法则。这些理论,对于近代的世界大战,杀人如麻,皆有直接的影响。在佛教皆叫他是邪见。

 

其他身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以限于时间,不能再讲下去了。经常讲十善,贪嗔以下是痴,痴者愚痴。愚痴不一定是笨拙。偏见、邪见,足以造成人间祸乱的思想学说,自以为聪明的,这才是真正的愚痴,所以本经上以邪见代替愚痴。今日讲到这里为止。

 

第十二讲

 

各位听众!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原有的传统道德、可以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个字来包括一切。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什么呢?尧、舜、是夏、商、周三代以前的两个好皇帝。尧做皇帝的时候,他住的宫室,是茅、茨土阶,自奉极其俭约。可是他对于百姓呢?有一个百姓挨饿,就好像是他的罪恶;有一个百姓挨冷,他也承认是他没有照顾得周到。他一天到晚,战战竞竞,为著百姓在焦虑操劳,所以孔夫子称他是个仁君。而舜呢!他也是一个仁君,更是一个大孝子。他母亲去世得很早,父亲娶了后妻,也是他的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叫做象,也就是他的弟弟。不用说,父亲怕后妻,而后母大半是溺爱自己生的儿子,而虐待前妻之子的。父亲因为要讨好后妻,往往做了后妻虐待前妻之子的帮凶。舜帝、遇著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看、他的日常生活,够多么苦恼。但舜帝对于父母,对于弟弟,仍然亲爱异常。好几次,老夫妇要想把他弄死,幸而都被他逃了。然而他还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虽然做了大官,他回到家里,还是照旧操劳,因此尧帝反而把皇帝的位置都传给他了。这就是中国旧道德的来源。

 

儒家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且置,什么叫做至善呢?善、是人人能做到的,一谈到至善,可就难了。都如、有些宗教的教义说:爱父母过于爱主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做我的门徒。换句话说:就是信我的教、要爱主,不要爱你的父母;信我的教,要爱主,不要爱你的儿女。因为信仰了宗教,抛弃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在信教的专一与诚笃上说,可算是了不起,然而、我们能称赞他是至善吗?

 

孔夫子、对于尧舜的崇拜,无以复加。但我们现在尊孔祭孔,提倡旧道德,重整旧文化。旧有的道德文化是个什么?尧帝的仁让,舜帝的大孝,是不是旧道德,旧文化的一角。然而、尽有人、在尊孔、祭孔的今天,很起劲的、在提倡、爱父母过于爱主的不配信教;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信教的异教。所以最近多次传闻,山地愚民,为著某种教徒五百元以上的台币,劈毁自己的祖宗牌,这是抛弃在世父母,不向父母行礼,犹嫌不足,再来清算三代祖宗的表示。拿钱毁祖宗牌的愚民,不足责,利用臭钱、叫愚民劈毁祖宗牌的教徒,也不足责,奇怪的是因有钱可拿,不惜劈毁祖宗牌位的事实,发现于尊孔祭孔,重整旧道德,恢复旧文化的今日,不能不算是,眼前的一大怪现象,更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与矛盾。

 

复次、人不应该杀人,杀人应该要受裁判而抵命的。但人以外的牛、羊、猪、马、鸡、鸭之类的生物,异教徒说是‘主’制造了给他的神子神孙吃的,不妨大杀而特杀。不错、制止杀人是善,人以外的什么都杀,能算是至善吗?凭你用尽方法,总不能使天下人不杀,这原是事实;但我们也可以说,凭你国法多严,总不能使人不杀人。我们因为不能禁天下人不杀生是事实,但何必笔之于书,认为是应该被杀的,这能算是至善的宗教吗?等于法律不能禁止人不杀人,索性将法律取消,这理由还说得过去吗?

 

释迦世尊说:人皆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基于这个原理,所以佛教教人,不但不能杀人,并且不杀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才是至善。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家家的弥陀佛,就是各个人家自己的祖宗;处处的观世音,就是各人堂上的生身父母。佛教教人,你能敬祖宗,孝父母,就是等于敬佛菩萨;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你天天敬佛拜菩萨,分毫没有用,纳民于正轨,辅政治法律之所不及,唯有佛教可以够得上称为至善。

 

孔子之徒,徒然的传其教,而没有能宏其道,如天子无故不杀牛,士大夫无故不杀羊,纵然有至善的大宗旨,也等于虚设,所以今日的孔教,犹衰于佛教。佛教徒虽生在, 释迦世尊灭度近三千年的今日,而遏制情欲,戒除杀生,不争名利的人,还是不乏其人。然而这又是什么缘因呢?因为至善的大前提,固然还别有所指,即此十善中的不杀生,你能遵守著不犯,保管你得到许多好处。孔夫子虽有‘修其天爵,而人爵在其中矣’的教条;但究不及 释迦世尊,说法的善巧,所以在教徒的崇拜上,就显到优劣的不同。所以今天讲到宗要分中。

 

乙字下第四段、别明十善利益中,丙字下第一段、明不杀生的利益。

 

经上说: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这十种离恼法当中:第一、二、三、同是一个不杀生,而有因果的关系在内。经上的次第虽然如此,讲的时候要将他颠倒过来。因为、嗔恚是杀生的导火线,由于第三永断嗔恚习气,才有第二,于诸众生起大慈心。由于既无嗔恚,又有大慈心,所以视一切众生,皆如自己的亲属,甚至视一切众生的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所以永断杀害一切众生的残忍。由于不杀害一切众生,所以才能有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无畏者,无所畏惧,一般的说来,就是不骇怕。普施者,普遍施与。由于不杀害一切众生,所以一切众生,见到这位不杀者,皆踊跃欢喜,毫无畏惧。过去有赵州从谂禅师,陪同一个贵客游山,有一只野兔子从赵州禅师前,很快的奔去。客人问禅师说:兔子为什么怕禅师呢?赵州禅师说:老僧杀心未断。这话、我们尽管把他当真话看,而不是禅师的机锋。因为已断杀心的人,野兽见到他,是不会骇怕,也不会反过来伤害于人的。再说:过去有一位华林禅师,搭一茅蓬,僻处在深山里。地方官,仰慕他的修行,因而披荆斩棘的到深山去拜访。见面之后,地方官问:禅师!怎么连侍者都没有一个?华林禅师答覆他说:有一两个。地方官说:何不请出来见见呢?华林禅师用手拍拍禅床,喊道!大空!小空!有两只猛虎自茅蓬的后面,哮吼而来。地方官骇怕得面无人色。禅师挥挥手说:去!去!这里有客,不要唬坏了客人!各位,断了嗔恚心的人,不但能施与众生的无畏,自己也不怕而且能降服,残忍成性的猛虎,更能使他训伏如人一样,可以呼之使来,挥之使去。

 

十种离恼法中的第四,一直到第十,都是不杀生所得的好报。由于不损恼众生,所以得到第四的身体康健,不时常闹病。由于不杀害众生,所以得到第五的寿命长远,并且还连带的获得,父母妻室儿女,比较长时间的团聚,不致中途离散。因为杀害众生,是叫众生身体受苦,寿命夭折而眷属离散的。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是凡身体多病,或寿命短促,或眷属离散的许多苦恼,是从那儿来的。第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者。非人、就是神,所以受持五戒的人,戒经上说:有二十五个善神,恒常保护你,使你一切平安。第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者,由于大慈不杀的缘故,心理上自然坦坦白白,毫无挂碍。所以获得不做恶梦,寝时与睡醒以后,都很快乐。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怨者仇怨,结者纠缠不清。人人爱护自己的生命,谁杀害了谁,这股怨毒之气,永远纠缠不清。不杀生的人,因为不杀生的缘故,所以获得灭除怨结,而且过去已有的怨结,也将因你的不杀生,皆能永消瓦解而化为乌有。堕落恶道,由于不善,不善无过于杀生,所以不杀生的人,没有堕落恶道的恐怖,而得到第九,无恶道怖。既不堕落恶道,而且可以获得生天,天上的天福,当然是快乐无比。然而惟有不杀生的人,才能获得这果报。所以不杀生的人,可以如第十所说,命终生天。不施无畏,不起慈心,是使他人受苦恼。不断嗔恚习气,是使自己与他人,均感受苦恼,身常有病,寿命短促,没有戒神为你护持。你又常做恶梦,四周都是冤家,常常恐怕堕落恶道,不得生天,一个人如果有这许多遭遇,你看!够多么苦恼。然而、这都是杀生者自己杀业的招感。假如守持,不杀生,就远离自他、这许多苦恼了。所以佛说、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第十三讲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讲的是‘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也就是获得十种没有烦恼的□报。这十种□报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我们为什么杀生?大概不出以下的三点:一、为的是报仇雪恨,或路见不平,拔刀而起。或者、大庭广众之间,受了对方的侮辱。或者、为了名利或情爱的争夺,不惜杀人,以快慰自己的私心。二、为了满足口腹的食欲,于是猪羊、鸡鸭、鱼虾之属,每天皆在遭受到集体的屠杀。三、有一类的生物威胁人群的生命,或扰乱人类的安宁,人类为了自卫,以及保护自己的安宁,不得不予以集体的消灭。这三种皆是人类杀生的起因,有没有理由,姑且不去分辩。假如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心理,忍耐下去而停止不杀,就能得到如上的十种好处。我们以三种杀生的起因,和十种离恼法,对照起来比较一下子,就知道孰轻孰重,何去何从了。以下讲到回向无漏。经上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什么叫做回向?什么叫做无漏?这两个问题,是应该先行弄明白的。在这两个问题当中,先来谈谈无漏。漏者、泄漏,比方一只茶杯上有了裂痕,很显然的是、这一只茶杯已经坏了,是不堪再用的东西。一只铅桶,日久生锈,在某一部份,已经有了几个小洞,这铅桶也已成了废物了,因为这都是有漏的事物。在佛法上说:人、具有了贪、嗔、痴、爱的烦恼,这就是有漏。有漏就是残缺而不完整。残缺的用物,不过把他送上垃圾堆,就算完事;残缺的人,可要遭遇到三恶道的堕落,堕落到三恶道里去,那就苦了。所以有贪、嗔、痴、爱、烦恼的存在,就是有漏;反过来说:没有贪、嗔、痴、爱的存在,就叫做无漏。

 

其次、再讲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这是佛学上的一个特别名词。意思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为自己所有,而回转过来,趋向于另一个方向。明白一点说:等于做母亲的千针万线,缝好了一件衣服,但不是自己穿的,而是为的他的儿女。回向的定意,在佛学上包含了有三点:一、回事向理。事是事相,但不是自己穿的,而是为的他的儿女。回向的定意,在佛学上包含了有三点:一、回事向理。事是事相,也就是人类行为的外表;理是理性,也就是人类的性灵。外表的事相,是有限制的,内心的性灵,却是廓大而无边的。学佛者应当将有限制的事相,随心理的范围,将他放大到无边无涯。比方说吧,一国的行政首长,他的举心动念,皆要以国家的前途,民众的生命为前提,决不能以一人一家的私情为施政的因素。

 

二、回自向他。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这仍然如前面所说,母亲为儿女缝衣一样的理由。

 

三、回因向果。因、就是所有的修行;果、就是所证果位。学佛者所修的一切法门,如布施、持戒之类,绝不是为了今生或来世的福报,而是为了圆成佛果。所以因位中所有的修行,一一皆是为了佛果上的庄严。如维摩经上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菩萨就是发大心的学佛者,菩萨修行的法门,不出六度。菩萨修行六度的时候,一一皆为了佛果上的庄严,不是求人天的福报,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就有这许多修同等法门的众生,来辅助他,为他国土上的庄严。俗语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声应气投,物以类聚,是颠朴不破的原理。

 

我绕了这一个大圈子,现在才讲到经文,因为经上说的,‘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国语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学佛者所要求证得的果位。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三种回向中的回因向果。如果不知道三种回向的意义,怎么能懂得这经文呢?所以必须绕这个大圈子。

 

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表示佛果上的觉悟,是登峰造极,再没有超过他以上的。正等的‘正’,是不偏于一边,‘等’是平等,也有普□的意思。正觉的‘正’,是不偏邪而有异于外道。‘觉’就是觉悟,梵文为菩提,或者是佛陀。总谓佛陀为超越于菩萨、二乘、外道的一个无上正知,□知的觉者,为菩萨修因所祈求的果位。

 

佛陀说完了不杀生可得十种利益以后,更补充的说:修行不杀生的人,如果不贪图世间上的五欲快乐,而将所修不杀生的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的话,也就是回因向果。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你将来成佛而后,可以获得要长即长,要短即短的寿命。随心自在,就是不受业果的支配,而能随心所欲。

 

杀生为短命的正因,因中能修不杀生,所以果上的寿命,能随心自在。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第十四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别明十善利益中:

 

丙字下第二段、不偷盗的利益。

 

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前面讲的十善业道,其中的第二,是永断偷盗。什么是偷盗,为什么要永断偷盗,都已经很详细的讲过。刚才读的经文,是 释迦世尊、告诉我们,永断偷盗,所获得的利益。所以说:‘复次龙王’!复次者,复再次于不杀生,可得十种利益的经文以后,再来叙述不偷盗而获得的利益。

 

释迦世尊!招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如果人们,能永断偷盗,决定可以获得十种可保信法。保者、保障。信者、用不失时。也就是所获得的十种利益,是有保障的,可以说一得永得,不像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如昙花一现。而且任何人具有不偷盗的因,马上都可以获得这十种利益,任凭受用,所以叫可保信法。以下让我把十种利益,一一讲下去。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资财就是动产不动产,因为财产能资养我们的生命,所以叫资财。盈者盈满,积者堆积,皆所以表示财产之多。而且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以及不足喜爱的败家子,都不能把这因不偷盗而获得的许多财产,使他消耗、散灭。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不义之财,决不能永久享受。社会上有句最流行的话,‘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又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刻薄、不仁、并不是偷盗,尚且对于他所有的财产,不能常久享受,何况乎由偷盗而来的呢!这里所说的偷盗,当然包括了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瞒心昧己,所得来的不义之财。不义之财,依因果定律,是决无久享的道理。因此 释迦世尊,曾经告诉当时的弟子们说:人们的财产,天然的要分成五分:一、国王一分,因为、国王可以假借问题,勒逼你捐献。甚至加你一个帽子,把你的财产,全部充公。而且佛在世时,那些国家的法律,是凡没有儿子的人,他死后的财产,也是无条件的充公。二、盗贼一分,财产丰裕,常有被恶人强盗或窃取的危险。三、水、占去一分。都如霪(音银ㄧㄣˊ)雨成灾,或山洪暴发,江河的缺口、泛涨、都能将你的禾苗淹没,房屋冲毁。我国的黄河,就常常闹缺口,将附近数十里的人家,冲洗干净,酿成惨绝人寰的灾害。四、火、也占去一分。小的火灾,假如不幸而碰著一次,房屋衣物,可以烧得精光。大的火灾,如天久不雨,早魃(音跋ㄅㄚˊ)为灾,赤地千里,使禾苗尽行枯死。五、非爱子占去一分。不是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非爱子。可爱的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志趣,发扬光大父亲的事业,假如做儿子的,不能这样的光前裕后,反而不务正业,吃喝顽笑,把父亲积蓄的财产,消耗干(音干ㄍㄢ)净,这就是不可爱的儿子。

 

假如一个人,不管是过去,或是现生,用不正当的手腕,发来的横财,你的财产,在这五分当中,总有一分两分的势力,来为你散灭干净。像这些例子太多了。都如我的故乡,有一位姓吴的,贩酒为生,姘上了外埠酒行里的一个寡妇老板娘,诱骗了老板娘,不少的银钱,因此不几年,成了我们那地方的富翁。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为他们娶媳妇,各各分与很多的田地。可是大儿子是个白痴,二儿子是个浪子,不久两个儿子的财产,都卖尽当光。二儿子无以为生,就来找老头儿和老娘,接济的次数太多了,老头儿气极,和他来个经济绝交。二儿子为急于获得父母的遗产,在五更头里,老夫妇清睡未醒的时候,将门外堆积上柴草,浇上火油,放起火来准备把他们烧死。幸亏老夫妇警觉得快,打开门来,从火里逃出。但老妇人是小脚,跑得慢,被火烧伤,不久就因伤致死。其结果是儿子坐牢,父亲把财产捐充慈善。这是很快的报应。反过来说:一个人的财产,是拿血汗换来的,或从布施所得的果报。那末!他的财产自然获得因果律的保障,不会遇到王难、盗贼、水、火、不肖子的侵损散灭。隋唐之间,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和尚,曾经将鞋子晒在人所照顾不到的地方。有人跟他说:鞋子晒在那个地方、不稳当、当心点!杜顺和尚说:我从无量劫来,没有偷过人家一文钱,我不怕有人偷我的鞋子。所以人们要保全自己的财产,最好是一方面行布施,一方面不取不义之财,那是千稳万当的保险。

 

十种可保信法中的第‘二、多人爱念’。第‘三、人不欺负’。第‘四、十方赞美’。第‘五、不忧损害’。第‘六、善名流布’。第‘七、处众无畏’。这都是从不偷盗中得来,一连贯的好处。一个不事偷盗而诚实无欺的人,自然获得许多人爱念你。你不欺负人,人自然也不会欺负你。诚实无欺的善名、流布于外,十方的人都同声赞美你是一个善人。你得到许多人的同情,你的财产、生命、名誉、自然不怕恶布于外,十方的人都同声赞美你是一个善人。你得到许多人的同情,你的财产、生命、名誉、自然不怕恶人来损害于你。你处在社会的群众中,也就光明磊(音累ㄌㄟˇ)落、坦白、大方,于任何人都无所畏惧。第‘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者。财是财产,命是生命,色力是身体健康。因为偷盗的行为,是损害人家的财产,威胁人家的生命。因财产遭受到损害,生命受到威胁,当然精神上感到痛苦而有损身体的健康。若不犯偷盗,就可以能获得财命、色力、的安乐。并且还能获得辩才无缺。辩才者、就是会说话,都如名人讲演,对于一事一理,展转反覆,有滔滔若江河之东泻(音谢ㄒㄧㄝˋ),而不可遏止的气魄。这是心地光明,不事偷盗,所获的特别副作用。第‘九、常怀施意’。施、是布施。一个不存心偷盗的人,果报上获得如许的好处,当然常常怀著布施他人的心想。因为偷盗由悭贪而来,不悭贪、就不偷盗,不悭贪的人,有了财物,就肯布施,这是必然的道理。第‘十、命终生天’。天、有三界二十八天,是六道众生中的一种。福报最大,寿命很长。但二十八天中,又各各不同,不是其他宗教拢而统之所说的一个天堂。二十八重天中最低的一天,叫四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三百六十五昼夜为一年,他们的寿命有五百年。五百年该人间多少年,用算学可以算出来的。民国七年,常熟有位曾孟朴先生,他有一位最小的女儿,在八月十二日生天。在他临死的前十天,把父母亲属,都请到病榻之前,以很愉快的神情,对大家说:‘我病了很久,你们都以为我很苦,其实我很快乐。我快乐的什么呢?我乐的是马上会离开这卑鄙龌龊的人世,而回到我清净的住所。我乐的是:摆脱了这生命短促的躯壳,而得到永生。你们不要以为我在说呓语,我这时是真的明白透了!你们还隔了一层薄膜,是不会明白的。以我过去的宿因,应该生三十三天,但不幸堕落人间二十年,心地茫昧,忘记了自己的来处,不信佛教,食啖腥膻,犯杀戒。因此、退失三十三天而生四王天。四王在诸天的当中,与人世间最接近,他们的君臣、男女、嗜欲、与人世间都是一样。所不同的,就是人间世多烦恼,四王天唯有快乐;人间世多愚痴,四王天没有不聪明的’。曾女士说完这些话,十天以后才离开人世。死时、异香满室,体温终日未散,隔两日大殓,举身犹柔软如绵,的确是生天的象征。这是曾孟朴先生为他的爱女,作的传记上说的。 释迦世尊说:人们如果不事偷盗,不但生前获得许多好处,死后还可以生天,所以我随笔引曾小姐生天的故事来作一个证据。我国的旧传说:聪明正直者可以为神,佛学上则以为不杀不盗的人,性灵圣洁,可以生天,这是相通的道理。经上又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和第一不杀生,因果的文一样讲。就是、如果修学不偷盗的人,不贪人间的富贵,和天上的福乐,将这所修的功德,回向佛果。那末!你将来成佛时,决定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第十五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过去于十种善业的利益中,已经讲过了不杀生,不偷盗的两种利益。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三段、不邪行的利益。

 

行、是人们的行为。邪者、不正。不正当的行为叫做邪行。不邪行者,就是不做不正当的行为。

 

按照十种善业的常规:第三应该是不邪淫。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叫做淫。淫、为繁殖人类必须的行为,但高下等的动物,和人类有同样的需要。人类的智能高于动物,假如没有一个限制,则与禽兽的行为,有什么两样。古时候的孟夫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人类的社会里,关于男女的配合问题,在旧时代有礼教的约束,如同姓的男女,不可以结婚,同一血统的男女,更不可以结婚。在女的方面,义不再嫁第二个丈夫;男的则正妻而外,可以有妾,但也得名正言顺。新时代的现在,则文明国家,皆有婚姻法,男女之间,各各不得重婚,可算是很接近佛法。大智慧的佛陀,洞烛到众生的生死根源,由于男女之间的淫欲。而佛教最高的目标,是超脱生死。所以制定戒律:出家的沙弥、比丘、全断淫欲;在家信佛的男女,先断邪淫。依据文明国家的法律, 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配合上社会道德,那就是除一夫一妻,合法的配偶而外,再与第三者有性行为,都叫做邪淫。我国旧社会上有两句格言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圆觉经上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由于淫欲为一切众生,生生不已的源流,所以凡有血肉之身的众生,没有一个能离开淫欲的,一般的说来,就是生理上的关系。因为生理的关系,假如没有礼教来防范,听其自然发展,势必至人欲横流,人类的无耻,尤甚于禽兽。因此、过去所说的忠孝节义的‘节’,就是指女人的贞操而言。如果一个女人,不怕威胁,不受利诱,无论如何,不事二夫,这就是‘节’的一种。在专制政府的时候,遇到这一类的女人,应该传圣旨,竖牌坊、以为奖劝。但这都偏于女人的一边,而且即使女人,不守这个‘节’,也只是背后受到人的指责,名誉破产而已。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制定了这个戒,是男女两方都要遵守的。假如违犯了这个规定,生前则把你踢出佛教的大门以外,死后还要堕落地狱里去受苦。地狱里的罪受完了,投到畜生道里,也只能做班鸠之类的淫鸟。转生到人间来,还是下贱的男女,不受人们重视的苦人。可是、任凭 佛陀这样苦口婆心,和先贤‘淫人妻女,妻女淫人’,严重的警告,但是犯邪淫的,仍然是大有人在。因为这条戒,难持而容易犯,如果有人,有勇敢,有毅力,能够坚定信心,守持清净,那是具有很大的功德的,所以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音调ㄉ一ㄠˋ)。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音钦ㄑ一ㄣ)是为四。’

 

佛陀的意思是说:人们中如果有能不邪行的人,就能获‘得四种智所赞法’。‘邪行’就是邪淫,前面已经说过。智所赞法的智,是智慧的智;赞法的赞,是称赞的赞。这四种法,唯独不邪淫的人具有,邪淫的人,绝对不会有。而且这四种法,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而加以赞叹。反过来说:愚痴的人,粗心浮气,成见太深,习气太重,他是看不出的。那末!那四种法呢?让我一一的解释在下面:

 

‘一、诸根调顺’。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调、是调和,或者协调。顺、就是随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尤其是六根中的眼耳两根,他有闻声见色的作用,耳根听到爱听的声音,眼根见到美丽的男女色相,于中生起耳识眼识来。由于耳识眼识,于声色再生起爱染贪著,于是乎欲火内烧,淫态外现。如果不能满足其欲望的话,那末!饮食吃到嘴里没有味,躺到床铺上也睡不著,神魂颠倒,举体不安,这就是诸根不能调顺的表现。文昌帝君阴骘(音至音ㄓˋ)文上说:‘逢佳丽于闺阁,肠回百转;遇娇姿于道左,目注千翻’。佳丽、娇姿、是指好看的女人。一个欢喜邪行的男人,假如在路上或人家家里,碰到好看的女人,他那心眼儿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肠回、目注、那都是诸根不调顺的表示。四十二章经上 佛陀也曾说过:‘情爱于色,岂惮(音但ㄉㄢˋ)驱(音区ㄑㄩ)驰(音池ㄔˊ),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音逆ㄋㄧˋ),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这里的色,是指的女色,一个男人对于女色,有了染著,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前面虽有吃人的老虎挡路,他也满不在乎。为什么呢?因为心上有了染著的人,他周身不安,周身不安,就是诸根不调顺。反过来说:一个以礼法自持的人,或者知道色相本空,身体不净的修行人,他对于声色,如镜现像,无动于衷。那末!他就身安,心安了。这就是诸根调顺。

 

‘二、永离諠掉’。人声嘈杂,说话的人多,叫做諠。意识里,胡思乱想叫做掉。諠、是外面的不静;掉、是内心的不安。一个不邪行的人,心理上永远光明磊(音垒ㄌㄟˇ)落,到什么地方,他都是身心寂静,动止安详。

 

‘三、世所称叹’。世、就是世间。称叹、就是称扬赞美。以现在的话来说:世间就是舆论,舆论上对某一个人都一致赞美,叫做世所称叹。古时候,对一个守节的女人,在形式上用竖牌坊,立祠堂来表扬他的贞烈;在文字上用‘冰清玉洁,彤(音同ㄊㄨㄥˊ)管留芬’的字眼儿来赞美,让他的美德,流到四方,传到后世。这都是叫世所称叹。这种因贞节而受到舆论赞美的光荣,唯有不邪行的人,可以享受。

 

‘四、妻莫能侵’。莫能、就是不能,也就是不会。侵、就是侵害。换句话说:就是妻子对丈夫的侮辱,或者不礼貌的讥(音基ㄐㄧ)讽调诮(音峭ㄑㄧㄠˋ)。

 

世界上的各国,大都以男人为社会的重心;而贞操的责任,又多责备女人,好像女人生来就负有守贞的义务,所以谈到好色,多半侧重在男人身上。然而、在爱情专一上,男女双方,有互相约定的权利。所以一个已经结了婚的男人,在以男人为社会重心,家庭生活所系(音系ㄒㄧˋ)的地位上,即使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时代,丈夫还是受到妻子尊敬的。可是一个做丈夫的,富有好色的僻(音譬ㄆㄧˋ)性,结婚已后,还是在外面,偷偷摸摸的拈花惹草,破坏了爱情专一,白头偕老的双方协定。那末!他的妻子,就不再对他尊敬,而要河东狮吼,对他辱骂,或加以管束了。一个不邪行的人,循规蹈(音道ㄉㄠˋ)距,守身如玉,他的妻子对他,绝对不会有不礼貌的举动,这叫做妻莫能侵。如果根据中国人,淫人妻女,妻女淫人的因果定律来说:那末!‘妻莫能侵’者,就是不邪行者的妻室,绝不会受到他人侵犯。

 

这四种受用,隐伏在不邪行者的身心上,家庭里,很不容易为他人看出。唯有目光锐利的智慧者,才能体察得出,所以叫智所赞法。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的德号,前面已经讲过。‘丈夫’,是男人的代名词。‘隐密藏相’,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如马的生殖器官一样,隐伏而不外露。隐、密、藏、都是不露的意思。

 

释迦佛陀,有三十二相,任何一个人,修行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马阴藏相’,和‘眉如秋月’,‘眉间白毫’,‘两耳垂肩’,‘垂手过膝’等,同为三十二相之一。

 

上面的四种智所赞法,是有漏众生分上,因不邪行而获得的荣誉。如果这一位不邪行的人,将这不邪行的功德,回转过来,以为无漏位上,佛果的庄严。那末!他以后成佛的时候,决定获得如现在 佛陀一样的‘马阴藏相’。

 

过去 佛陀在世时,安陀国有一沙弥,奉师傅的命,去施主家取饭。施主家只一少女在家,少女见到沙弥年青俊秀,一见钟情。把沙弥请到屋子里,向沙弥表示他的爱慕!沙弥知道环境危险,一失足成千古恨,乘少女出房,就寻觅了一把剃刀,自刎(音吻ㄨㄣˇ)而死。这件事传播出去了,不但受到 佛陀的赞美,而且得到国王的尊敬。国王发动全城的人,来为他国葬,并且造塔供养。他自己圣洁的性灵,固然是高升果位,那是不用说的。我们应该知道,不邪行的美德,有这样的尊重。

 

第十六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四段、不妄语的利益。

 

语、是言语,妄者、虚妄不实。不妄语,就是不说虚妄不实在的话。当然、这里还包括了,向壁虚造的文字在内。

 

言为心声,心理上有所愿求、主张、彼此间的情感、思想、皆可以用言语来表达。人之于我,可以由语言而知道我心理上的动态。我之于人,同样的如人之于我。

 

都如法院的审判犯人,必须详细侦查。犯罪的轻重虚实,都根据犯人的供词,以为罪刑判决的明证。言语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有一类的奸猾之徒,狡诈成性,他知道语言文字的重要,所以就利用语言文字,作为他奸诈、诱骗、恐吓、或欺世盗名,虚伪宣传的工具。

 

孔夫子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天真的圣人,根本就不知道世间上有心口不一样的人,所以人家说什么,他都信以为真;等到受骗以后,才知道上当,而自己警告自己,对于人家说的话,要留心观察他的行为,是不是言行相符。所以后来有‘言顾行,行顾言’的训示。

 

然而,妄语在社会上,已成了普遍的现象,纸里包火,包得好,也作兴到底没有事,戮穿了,至多信用扫地,人格破产而已。可是在佛教的因果律上讲起来,因妄语而侵损了他人的生命财产,生前受不受法律的制裁,是另一问题。既死之后,必定要遭遇到三恶道的堕落。即使转生到人间来,一定要遭到口臭的病,凭你说什么话,都得不到人家的信仰与支持。假如能受持十善中的不妄语,那末!相反的,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所以经上说:

 

‘复次 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

 

佛陀复再次于上文,告诉娑竭罗龙王说:龙王!人们如果远离妄语,可以获得八种天所赞法。天、在佛学上是六道众生之一,居人世间之上,计有三界二十八重(音虫ㄔㄨㄥˊ)天。与人世间最接近的,为四王天,忉(音刀ㄉㄠ)利天。忉利、译成国语为三十三,这一天居在须弥山之顶。四方各有八天,忉利天主,就是帝释天王,居中统治,合起来说、有三十三天,等于是横切面的数法,二十八天、为竖的数法。三十三天,为二十八天之一,天主‘帝释’,译成国语为‘能’,我国故有的说法,即是玉皇大帝。专制时代的君主,呼为天子,天父就是玉皇大帝。皇帝祀天大典的天,孔夫子获罪于天的天,天生蒸(音征ㄓㄥ)民的天,无形中皆是玉皇大帝的别号。四天王查察人间的善恶,上奏玉皇而加以惩奖。所以过去称风灾、水灾,皆叫做天灾,做皇帝也认为是受命于天。人们如果能守持不妄语的戒条,可以有八种的收获,这八种的收获,为上天之所称赞的,所以叫天所赞法。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优钵、译成国语为青莲,那末!优钵华,就是青莲花。清净就是没有坏味。

 

不打妄语的人,嘴巴里是永远清净,并且还常常有青莲花的香味,从口里出来。这是第一种,天所赞法。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诸世间?佛经上有三种世间:一、智正觉世间。二、情世间。三、器世间。第一、是指佛陀。第二、是指一切众生。第三、是指山河大地。这里的一切世间,当然只局限于第一、第二的两种。

 

不打妄语的人,社会上各界各阶层的人,甚至十方诸佛圣人,以及他道的众生,都信仰你而崇拜你。你说出话来,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是第二种,天所赞法。

 

‘三、发言诚证,人天敬爱’。发言就是说话。诚是诚实。证是证明或证验。

 

不打妄语的人,说出话来,是诚实而可靠,有时在眼前虽看不出他的价值,千年万载以后,都会证验出来。因此、他一言即出,马上会获得人间的人,天上的天,大家的恭敬与爱护。

 

都如我们的孔圣人,他说:‘孝弟(音悌ㄊㄧˋ)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中国几千年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共产党犯上作乱,父母子女,都挑拨他们清算斗争。外道教里说:爱父母过于爱主的、不配做我的门徒,同共产党一样的荒唐。又如、孟夫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府,到了上下朦(音蒙ㄇㄥˊ)蔽(音瞥ㄅㄧˋ),贪污无能的时候,未有不亡国的。这都是古人说话的证验,到今天还是得到们的信仰。这是第三种,天所赞法。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爱语、是众生爱听的言语。众生是泛指六道众生,我们是人,且就人说。

 

妄语里、本来包括了恶口的成分在内,恶口就是粗言恶语。不打妄语的人,不但言无虚妄,更无粗恶的言语,并且对苦恼众生,发出慈悲柔和的软语,来安慰众生,使有苦恼的众生,获得清凉,感到自在。这是第四种,天所赞法。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乐是快乐。意乐、是心理上的快乐。胜意乐,是心理上特殊的快乐。三业者,身、口、意三种,各各皆有其作用,作用就是业。

 

商人以获利为乐。做官以高升为乐。乃至小孩子以有得吃,有得玩为乐。骚(音缫ㄙㄠ)人墨客,以饮酒赋诗为乐。高人雅士、以游山玩水为乐。这些乐,虽有清浊的不同,但都是寄寓在环境和物质上,说不上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乐,是内心上的愉快,为他人所意想不到,这才真是快乐。不打妄语而说诚实语的人,心地上平平安安,无怖畏,无挂(音挂ㄍㄨㄚˋ)碍(音爱ㄞˋ),这才是殊胜的意乐。因此、连带到,身、口、意、三者,皆清净无染。这是第五种,天所赞法。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误是错误,失是过失。因说话说错了,甚至丧失人家的生命财产,叫做误失。

 

不打妄语的人,言不妄发,就不会有错误。没有错误,也就没有过失,所以心安理得而常感到欢喜。这是第六种,天所赞法。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尊重就是审慎。奉行就是接受。

 

不打妄语的人,自然会审慎自己的语言,如政府的命令一样,赏罚分明,言出法随。那末!他说出来的话,不但人间的人能奉行,就是天上的天众,也欢喜接受。然而这除 佛陀而外,还有谁呢?这是第七,天所赞法。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智慧、于事于理,决择分明。殊胜者、特别超胜。制是制止,伏是降伏。

 

不打妄语的人,具有超人的智慧,世间人的聪明,是无法比拟的。这不可比拟的智慧,他能认清宇宙万有的真理,世间上的一事一物,没有不知其底源的。所以人间天上的聪明,既不能制止,也不能降伏。然而这除 佛陀而外,也再没有其他的人了。

 

圆觉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下一滴子雨,都能知其头数’。这是澈悟而后, 佛陀的现量境界。这是第八种,天所赞法。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真实语’,就是不妄语。学佛的人,由于多生多劫,修不妄语的工夫。将这不妄语的功德,不为现前的名闻利养,而将他留作佛果上庄严。那末!这个修不妄语的人,将来成佛的时候,决定能获得真实语的福报,如同十方佛如来一样的。

 

金刚经上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未成佛以前的不妄语,是要留心,是要注意;成佛以后,不要留心,不要注意,自然而然的发言真实,言不妄发。

 

第十七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十善利益中:

 

丙字下第五段、不两舌的利益。

 

两舌、并不是两个舌头。舌为发言的工具,在名言上表示与妄言之言,绮语之语,避免重复。而且、假如叫两言两语,似乎都不成话说,所以叫两舌。

 

两舌者、比如一个人,于其他两个人,有所期图,于是向甲说:乙、于你有谋害的意向;再对乙说:甲、于你有恶意的毁谤。使甲乙两方,感情破裂,然后再进一步加以挑唆,使他们发生争斗,而后从中渔利,所谓鹬(音月ㄩˋ)蚌(音棒ㄅㄤˋ)相争,渔翁得利。或者对于某一个人,当其于我有利的时候,我就竭力的誉扬而拉拢他;时过境迁,当初于我有利,现在反而于我有害,那末!我就散布他的谣言,把他一脚踢开。至于无罪而证入人罪,无短而宣扬人短,这都是两舌。轮转五道经上说:为人欢喜宣扬人的罪恶,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更拔出他的舌头,以牛犁耕之。转到畜生道里去,则生为恶鸟,叫出声音来,使人听了都生恐怖。这是两舌的报果。 佛陀深深了解到因果的必然,在在劝人不要两舌而说和合的言语,所以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两舌、含有破坏他人的恶毒作用。不两舌,就能获得不可破坏的果,因因果果,不会有丝毫差别的。

 

这五种法中,由个人的身体,一直说到善知识。因为先有个人,而后才有眷属。有信仰而后才有修行。信仰修行,都由于善知识的启示。

 

五种法中,每法两句,都是第一句为所得果,第二句出其因由。

 

一、身体康健谓之‘不坏身’。‘无能害故’者,因为这人过去没有破坏过他人,所以生生世世,也没有人来破坏他。所说的坏,就是用刀用枪或其他的方法致人于死,叫做坏。

 

二、家庭间一团和气,没有争吵的怪象,叫做‘不坏眷属’。现在社会上的离婚,或者脱离父母子女的关系,那就叫做坏眷属。‘无能破故’者?因为过去没有用两舌挑拨人家的是非,使别人的家庭不和,所以这人生生世世不会招致到有破坏他眷属不和的恶果。

 

三、信仰三宝,坚定不退,为‘不坏信’。‘顺本业故’者?本业、就是本来所修行的事业。这一位不两舌的人,本来深信三宝,坚定不移。所以生生世世,对于三宝不会退堕,因为顺乎他本来所修的事业。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由于不以两舌破坏他人的修行,所以生生世世,获得合法的修行。这不坏法行的获得,由于自己的道心坚固,于所修才能持久不坏。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善知识者,善于知因识果,或德高望重,为众人之所知识。佛教里、尊称各宗的长老,或说法的法师、为善知识。信仰佛教,欲得认识佛理,则必须亲近善知识。‘不坏善知识’,善知识、难道还有可坏、不可坏的吗?这很难说。大概善知识的资历,也许有浅有深,资历浅的善知识,他的道行,遇到不可抗拒的魔境,或者就会转变,转变就是破坏。因此、不可破坏的善知识,是很难得到的。这一位不两舌的人,由于不以两舌,诳惑他人,所以生生世世,获得德高望重,资历老练而不可破坏的善知识,做他的导师。是为五种不可破坏法。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音居ㄐㄩˇ)坏’。

 

‘正眷属’者、正当的眷属。‘魔’、是魔罗,译成国语为能夺命,是专门破坏佛教的一种魔鬼。‘外道’、是心游道外的修行人,自己走错了路,还喜欢要人家跟他跑。沮坏者,阻碍破坏。

 

佛陀说:人能远离两舌,现世能获得如许功德,如果将这功德回转而为佛果上的庄严,那末!将来成佛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具有正信佛道的眷属。魔王是破坏人信念的魔鬼,外道是引人向邪途的愚痴人,但对这位不两舌者成佛而后的眷属,既不能阻碍其前进,也不能破坏其信心。向下讲到:

 

丙字下第六段、不恶口的利益。

 

恶口的口,也是发言的工具。恶谓粗恶,从嘴巴里发出来的粗言恶语,以发泄自己胸中的愤闷,或者不甚文雅的猥(音委ㄨㄟˇ)亵(音屑ㄒㄧㄝˋ)谑(音虐ㄋㄩㄝˋ)言,都叫做恶口。涵养是人们的美德,古人说:‘勃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弗怒。’这就是涵养的表示。没有涵养的人,如果遇到悖逆的境界,则嗔火一起,冲口烧心,骂詈毁辱,无所不至。都如‘你是畜生,你是贱人,’做对方听了,如刀割肤,如箭穿心。依佛教的因果律说:犯恶口的人,死了必定要堕落三途,备受众苦。如佛经上说:恶口众生,死堕地狱,地狱里的狱卒,割罪人的舌头,叫众人自己啖食。地狱罪毕,转生饿鬼,常有蛆虫,或脓血,从他口中流出。如果转生畜生,而为禽兽的话,唯有食啖粪秽,居处肮脏,叫出来的声音,粗恶不堪,畜生罪毕,生而为人,则面貌丑陋,牙唇(音纯ㄔㄨㄣˊ)□疏(音书ㄕㄨˋ)缺,口有臭味,为每一个人之所讨厌。恶口有如此的罪过。不恶口,当然就有很多的功德了。所以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音要一ㄠˋ)。是为八。’

 

佛陀再次于不两舌之后,又告诉娑竭罗龙王说:人们如果离开恶口,就可以成就八种清净的事业。成就者、可能办到的意思。那末!是那八种呢?

 

‘一、言不乖度’。度者分寸,乖者违背。

 

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谈,要认清双方的关系,都如父、母、子、女之间,夫、妻、兄、弟、姊、妹之间,关系既然不同,身份亦复两样,双方的说话,皆有各各的分寸。不乖度,就是不违背自己应有的尺度。

 

‘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契者契合。理者真理。

 

儒家说:一世利人以言。又说:夫(音肤ㄈㄨ)人不言,言必有中(音仲ㄓㄨㄥˋ)。一个人言不妄发,说出来,就要有利益于人。有利益于人的言语,必定是合乎真理的。

 

‘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一般的说话叫做言,说话有了章段,声韵叫做词。都如办外交的人,善于说话,也叫做词令巧妙。承领者,接受的意思。信用的两个字,大家知道的。也就是说话可信仰,起作用。

 

不恶口的人,发出来的言词,非常美妙,美妙也就是使人听得悦耳、欢喜。因为有能使人悦耳,欢喜的力量,所以也能使人易于接受。因为有人接受,因而就能发生很大的效力,拿一般的社会活动来说:就是号召力。

 

‘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讥者讥诮;爱乐(音要ㄧㄠˋ)者敬爱好乐。

 

不恶口的人,由于说话很有分寸,词令又很美妙,所以他说出来的话,没有一句,会引起他人的讥诮的。同时还能使听者发生敬爱与好乐(音要)。经上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如来的音声,清净无染,所以叫梵音,就是清净的意思。

 

一个不恶口的人,不但在有漏的因位中,能获得八种净业。假如将这功德回向而为佛果上的庄严,那末!这一位不恶口的人,将来成佛时,也和诸佛如来一样,获得三十二相中的梵音声相。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第十八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十善的利益中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七段、不绮语的利益。

 

绮语的绮,指绫罗锦绣一类好看的,以丝、绒、毛、为原料的织品。语,当然是人的说话。丝、绒、毛、的织品,本来只要经纬的两种线,但是、织成功的织品,一定会平淡无奇。因此,富有技巧的人,会编造出很多的花样和颜色,炫(音玄ㄒㄩㄢˋ)耀顾客的心目,而增加他们的销路。人们的说话,本来应该有什么说什么,心口相应。但心存机诈的奸猾(音滑ㄏㄨㄚˊ)小人,大都富有说话的技巧。他要于某一件事欺骗你,他会编造出一批花言巧语,引诱你上他的圈套。再如、不讲德行的文人,作出些情词艳(音燕ㄧㄢˋ)曲,描写男女间的情爱,绘影绘声,使人看了、听了、心荡神驰,挑动欲念。或者关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能曲尽其态的形于纸墨,使人看了,顿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增加人世间的是非口舌。如织锦绮,所以都叫做绮语。宋朝有一位黄山谷先生,擅长(音常ㄔㄤˊ)文学。同时有一位禅师,法号叫法云的,曾经对黄山谷先生说:你喜欢作艳歌情曲,荡人淫心,使青年男女,干犯礼禁,其罪岂止堕落三途、受苦无穷呢!黄山谷听了这话,甚为惶恐。马上一改已往的作风,专门写作赞叹三宝,和放生念佛的诗偈(音竭ㄐㄧㄝ)。都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体性,只是别形躯。苦恼由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老判,自揣(音嘬ㄔㄨㄞˇ)看何如?’这首放生诗,就是黄山谷做的。绮语有惑乱人心,妨害风化的罪恶,在所必禁。不作绮语,当然有他的功德。因此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佛陀在讲过了不恶口的功德以后,再呼娑竭罗龙王而告诉他说:龙王!人们如果能离开绮语,马上可以获得‘三种决定。’决定者,保证的意思,保证不作绮语的人,有此收获,一点不会含糊,那末!那三种呢?

 

一、‘决定为智人所爱’。智人、是有智慧的人。够得上称有智慧,唯有 佛陀和诸大菩萨了。爱、不是情爱,而是尊重的意思。

 

法华经上有所谓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无师智、自然智,这许多智慧,唯有 佛陀独有。文殊菩萨称大智,观世音菩萨,亦称悲智双运。其他除开小乘中的舍利弗,称大智而外,很少有人以智慧著称。有智慧的人、眼界最高,不容易看得起一个人。唯有不绮语的人,为有智慧的大士所尊重。孔夫子门下,有一位贤者,叫颜回的,他不但不绮语,他简直不什么说话。孔夫子曾经说过:我和颜回曾经成天的谈话,他没有反问过一句,好像是呆子一样。孔夫子又曾赞叹颜回说:‘贤者回也。’这是不绮语而为智者所爱的证据。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实者、实事真理。答问、就是答复人家的问题。

 

不绮语的人,诚诚实实,假如有人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来,他都能如其事,如其理的答覆你。也就是问题的本身是怎样,他答复你就是怎样。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人、是人间,天、是天上。威者、威猛、或威势。德者、德行。胜者、殊胜,也就是特殊的意思。

 

什么叫做威猛呢?在人的方面说:譬如一个高级的将官,他统领了千百万的雄兵,拥有很多的武器,他能攻城,能略地,能摧毁一切。这位将官的部下,对他固然是一呼百诺(音糯ㄋㄨㄜˋ),其他的人对于他,也因怀著几分恐怖,感到自己微弱而渺小,而对他非常的恭敬,这就是威猛起的作用。在物质方面说:台风、倾盆大雨、霹雳、大炮、以及偶尔从天空里飞过的喷气机,都能予我们以威胁,都可以称威猛。但都不够称威德。由于德行卓著,受到任何人的尊敬,重(音仲ㄓㄨㄥˋ)视,那才叫做威德呢!

 

然而、什么是德行呢?德者得也,换句话说,接济他人的亏乏,使人获得真实的受用,这才是道德的行为。我们打开眼睛来看吧,人们缺少的是些什么?如果说:缺少高官,缺少钱财,缺少穿的,吃的,或者儿女。可是给予他的高官,他不能做一辈子。赠送他、堆集如山的珍宝,他不能永远用之不尽。接济贫苦人的衣食,你能接济多少人,而且你不能养活他一生。何况孔夫子曾经说过,‘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求到了儿女,未必定能孝顺。这都是不彻底的慈善,而不是真实的德行。那末!什么才是真实的德行呢?这如金刚经上说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我皆使他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永离世间一切苦恼。虽然做到了这样的成绩,而且不自居功。这正合老子哲学上的一句话:‘上德不德。’这才是真正的德行呢?具有这样的德行,除非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具有这样的德行,自然而然的有股庄严肃穆的气概,在人间则群生仰戴;在天上则众圣云奔,所以叫‘决定于人天中,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者!出其所以。菩萨所以有如此威德者,那就是由于他没有虚妄绮语。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授记者、诸佛授与菩萨、声闻成佛的记别。唐捐者、徒劳无用。

 

上面的三种决定,由于多生多劫不绮语而获得的酬报。假如将这功德,回向而为佛果上庄严的话,那末!将来成佛的时候,可能获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如来、是诸佛十种德号之一,都如我们称 教主为释迦牟佛,也可称之为释迦如来。学佛、本来为的是成佛,佛弟子们,或经过小乘而转入大乘,或直接进入大乘,能够达到不退转的阶段,诸佛如来,就为他授成佛之记。就是说:你像这样的向前努力,当中还要做若干工作,到某一个时候,在某一个国土,你就成佛。名字叫啥,寿命多大,弟子多少,度人若干。这是对学佛弟子的一种奖励。这叫做授记。‘诸所授记’者,诸佛如来,为诱引众生向前迈进,有时对一个弟子,在前后不同的场合,多次授与成佛之记,这是一种方便。皆不唐捐者,多生多劫的行菩萨道,修不绮语的行门,就能获得如来授与成佛之记,那末!所有的辛苦,也不算白吃,不是一种劳而无功的工作。

 

第十九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十善的利益中讲到:

 

丙字下第八段、不贪欲的利益。

 

什么叫做不贪呢?要知道不贪,应该先了解贪。贪、是贪、嗔、痴、三毒之一,贪求的意思。一切众生,都有贪求。我们是人,应当就人来说贪。人类的最初,由于父母的精血,也就是精虫和卵子,结合而成。在母胎中吸取母亲的血液,渐渐长成以至于出胎。出胎后仍然须要母亲的奶水喂养,从此一直到老死的期间,没有一分一秒钟的时间,能离开千百万种的生存条件。在佛学上把这许多条件,归纳起来而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原素。人类的血肉之身为内四大,日常所吸取的营养,和遮羞取暖的衣服,食息其间的房舍,山河大地的环境,都属于外四大。内四大,分别揽取了外面的四大,短短数十年的生命,得以生存。人类的子子孙孙,也因他而得以延续。为生命的生存,人类的延续,以我的能力,取我的所需,本来是极合理的事。

 

但人类的欲望,好像是天生的,永远不能满足。都如做官,纵然高升到极品,如果不尝到元首的滋味,终究不能称心。所以孔夫子所修订的一部春秋上,很明白的记载著,二百四十二年当中,以臣下而杀死其君主的,有三十六次,以儿子而杀死其生父的,又不知道有几次。君臣、父子之分,在伦常道德上,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为什么为臣子的要丧心病狂杀死其君父呢?为的是君位的荣耀,为的是大权在握,为的是满足其声色犬马的享受。君位的荣耀,大权的在握,声色的享受,综合起来,总是一个贪,或者加上一个欲字叫做贪欲。又如眼前的台子上,既有巧克力糖,又有美国的花旗橘子,红绿相间(音谏)的苹果,假如让小孩子看到,你拿一块巧克力糖,塞到他嘴里,他绝对不感到满足,两只手上还要各各捏上几块,然而还不见得称心。必得要在他衣服上袋子里,装上一两个苹果和橘子,这才庶几乎称心满意。嘴里手里都有了糖,如果不给他的苹果和橘子,他必得要哭、要闹、然而这是什么道理?这也是一个贪欲。所以古人说:一金在野,百人争之;一兔在野,百人逐之。这是贪欲的表现。争城以战,杀人盈(音营ㄧㄥˊ)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这是贪欲的结果。

 

贪欲的祸害,绝不是我这拙口钝舌,所能宣讲得出。 佛陀鉴于贪欲的祸害,因而将弟子们的生活程度,降低到极度。 佛陀在遗教经上曾经说过:‘汝等比丘,当自摩头,以舍饰(音识ㄕˋ)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著不好看的衣服,乞化度日,这是不是最低的生活呢! 佛陀又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也就是渐离贪欲。然而少欲能生什么功德呢?十善业道经上 佛陀又召呼娑竭罗龙王说: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成就、就是成办。自在者、随心所欲。五种自在,就是有五件事,随心所欲。 佛陀的意思是说:人类如果能够离开贪欲,就可以成办五件随心所欲的事。何等为五呢?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三业:就是身、口、意。身是身体,口能言语,意能出主张。诸根是眼耳等六根,具足、是不缺少。

 

贪欲生于意识,发之于语言,或见于身体的行动。这行动就是杀、盗、淫、妄。人造了杀、盗、淫、妄的行为,则身心不安,三业不能自在,在果报上会受到六根不具,五官不正的惩罚。如果离开贪欲,那就三业自在,诸根具足了。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财、是金银珠宝。物、是值钱的事物。自在者,随意享用。一切怨贼的怨,是与我有怨□的人。怨贼的贼,是盗贼。夺、是抢夺。

 

在佛教因果律上说:人们如果不贪欲的话,其后生可以获得金银珍珠,一切宝物的随意享用。而且你所持有的金银宝物,任凭怎样多,不会遇到怨家的破坏,盗贼的偷窃,也就是不会因财宝的丰盈,而招惹到任何的烦恼。

 

人们中,生来不曾受过生活压迫的人,自然是有的,但贫苦的人,生活的窘(音炯ㄐㄩㄥˇ)迫,绝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一般的传说:周文王的参谋长,名叫姜太公的,在贫苦的时候,摆小摊子卖粉面,忽然一阵大风,将粉面吹得干干净净。又凑上一点资本,改卖瓦器,忽然一匹无缰(音江ㄐㄧㄤ)的野马,疾驰而来,将瓦器踏得粉碎。因此、穷途落魄,黄面老婆跟他闹离婚。唐朝的杜顺大师,曾经将‘鞋’子晒在门外的太阳光下,有人警告他,鞋子晒在那个地方,会被人偷了去的。杜顺大师说:我已无量世,没有盗窃人家的东西,我的鞋子绝不会遇到偷窃的。这两个故事,足以为财物不能自在,以及一切怨贼不夺故的证明。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富贵寿考谓之福,乐善好施叫做德。福德俱备,受用自如,就是自在。至于欲、是欲望的欲。物、是财物。由于过去的不贪欲,而感到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者;随你的心意,要什么有什么。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王位、是国王的地位。国泰民安,垂拱而治,叫做自在。希有的物事,如钻石之类的东西,是珍奇妙物。

 

皆奉献故者,由于国家的太平,民丰物阜,国家的声威,远播内外,边远的臣属,一个个皆采摘珍奇宝物,奉上国王,所以叫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获者得也,过者超过,本所求,是本来所希求的数量。百倍、显其数量之多;殊胜、言其质量之好。过去世,谓之昔时,悭(音铅ㄑㄧㄢ)、是贪欲。嫉、是忌妒。

 

上面说的那享受太平丰乐的国王,人家奉献他的珍奇妙物,皆超过他本来所希望的数量和质量。等于说:他希望人家送他一千,人家却送他一万或十万。这是什么因由呢?‘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这一类的意外收入,都是他过去生生世世,肯得布施,或者看到人家丰乐有余,而不生忌妒,甚至为人欢喜。这里的不贪嫉,就是 佛陀告诉龙王的若离贪欲。

 

各位听众!财、富、名、位,在一般人的心想中,总以为用强暴、用诡计、用欺诈、只要到手,便是我的福报。佛教以因果为宗,使用强暴、诡计、欺诈、及使满足了你的贪欲,也只是一时的热闹,叫做钟馗嫁妹鬼排场。将来你必受到因果律的惩(音成ㄔㄥˊ)罚,牛马、猪羊、贫穷困苦,都是你未来的遭遇。

 

时间不问古今,地域不分南北,那个时候,那个地方,都有享用不尽的人,也有衣食不周的人。这两种不同的人,也许是同一环境,同一身份,或同一职业。然而为什么有贫富的不同呢?这在佛教因果律上说:就是布施与悭贪,嫉妒与随喜,各各造的不同的因。因此、在果报上就有贫、富、贵、贱的两样。关心时代的人,设法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职业,都可以维持其生存,不致于贪赃枉法,盗窃奸诈,这是一个根本办法。守持佛戒,不造苦因,更是根本的根本办法。至于共产党,以劳工专政为号召,以清算斗争,为齐一贫富的方法,那是不齐其本而齐其末,手段是毒辣的,残暴的,统究不为全世界所能容忍的。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前面是有漏,这是无漏。意思是:若将离贪欲的功德,回向佛果。那末!将来成佛时,在三界中特别尊贵,因为三界中有缘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恭敬佛的。

 

第二十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中,关于十善的利益,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九段、不嗔(音琛ㄔㄣ)恚(音惠ㄏㄨㄟˋ)的利益。

 

什么叫做嗔恚呢?嗔、是贪、嗔、痴三毒之第二。嗔者、暴怒。一般的说来,就是发脾气,耳红面赤,大声吼叫,这都是嗔的表情。恚、是恚恨。好像是遇到了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能,或者是不敢表现在面孔上,只好怀恨在心,待机报复,叫做恚。嗔、恨、恼、害,这一类的恶心,在唯识学上都有严格的分别,这里为求大家容易懂得,所以避免不讲。

 

人们为了不顺耳的逆言,或者不如意的逆境,容易引发嗔恚。嗔恚心发起来,往往失去了理智,而杀人放火的大恶,都可以干得出。所以佛经上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严重警告。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曾说过:‘我不见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的发心是广大的,慈悲的。菩萨视一切众生如自己,一切众生中,已发心者固然是现在的菩萨;未发心者也是未来的菩萨。所以菩萨的心眼儿里,没有一个,不是菩萨。因此、菩萨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他于任何人不会动嗔恨心的。菩萨的修养,菩萨的伟大,我们在这两句话上可以完全看得出。嗔心的生起,既有杀人放火的后患,所以学佛的人,应当远离嗔恚。因此、十善业道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佛陀次于若离贪欲之后,告诉娑竭罗龙王说:龙王!修学佛法的人,如果能够远离嗔、恚,就可以获得八种喜悦心法。喜、悦、是心理上的愉快;嗔、恚,是心理上的病态。喜、悦、和嗔、恚,是敌体相反的。既已远离了嗔、恚,当然应该获得八种喜、悦。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这才是天演的公例。现在让我将八种喜悦法,一一的解释在下面:

 

‘一、无损恼心’。损、就是破坏。恼、就是使人心理上苦闷、难受。

 

人与人之间,都如甲方对乙方有了仇恨,心理上动了嗔恚,因此、就处心积虑,设法来破坏乙方,使乙方遭遇到财产或生命的损失,让乙方寝食不安。发菩提心的菩萨,视他人和自己一样,可谓远离嗔恨而冤亲平等,所以于任何人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嗔、恚的解释,已在前面讲过。

 

若离嗔、恚的嗔,恚,可算是潜(音钱ㄑㄧㄢˊ)在的本体;这里的嗔、恚,应该指为发现于身口的行为,也就是嗔、恚的能,在佛法叫做用。摄用归体,则潜藏于内心;依体起用,则表现于动作,嗔、恚的体,既已远离,当然不会有嗔、恚的暴恶行为。

 

‘三、无诤讼心’。对于事实,或理论的辩论,叫做诤;在事实上如产权之类的争执,惟凭辩论不得解决,不得不求直于官厅-如现在的法院,叫做讼。

 

嗔、恚心大的人,欢喜打官司,这是必然的事。可是劳民丧财,费时失业,打官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夫子曾经说过:‘听讼!吾人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夫子以为评判曲直,他与别人并没什么两样,他的长处在消灭民间诤讼的起因。可是消弭(音米ㄇㄧˇ)民间诤讼的起因,不仅是饥有食,寒有衣,抑制强梁,扶持弱小而已。因为劣根性的众生,好争是他们的天性,他能无风三尺浪的妄生是非。所以佛法求得根本的解决,必得要远离嗔、恚,才能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柔者温柔。和者和平。质者质朴。直者正直。

 

温柔敦厚,质朴而不虚伪,正直而不邪曲,这是人类中最善良的人,也是人类中最真实的人。要侦察人类中的君子与小人,可以拿真实和虚伪来做标准。生性质朴,说话做事,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分毫不加文饰,更不会渲染,虽说是,质胜文,近于野,然而人类的本性,却还存在著一分。现在社会上,玩弄手段,以曲成他的虚伪,以达到他名利的目的,犹强调自以为是的人,也不知道几多,说起来真够痛心的。温柔敦厚,的确是人类的美德。但也有人说:这是无用的别名。目前的世界,惟有刚硬,才得生存。你存著一分忍让,你的敌人,正好前进一分。你的敌人,绝不会因你的忍让而也对你忍让,你尽量的忍让,那就不啻(音悌ㄊㄧˋ)在协助你敌人的成功。都如、民主世界,对铁幕国家的忍让,是最好的比例。然而在 佛言佛,我以为学佛的人,还是应当忍让的。法华经上八岁龙女的信条,就是慈悲仁让,志意和雅。如其不然,那、 佛陀在过去世中,割肉喂鹰,舍身喂虎,都是多余的。因为学佛的人,应该远离嗔、恚,远离了嗔、恚,忍让是自然的现象。向下讲第五:

 

‘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第五中的圣者,可以指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能与一切众生之乐叫做慈。第七中,身体上的相好,端庄而严丽,叫做身相端严。第八中的和忍,是慈和忍辱。梵者清净,梵世、除大梵天外,清净的世界,都可以称梵世。

 

五、六、七、八的四种中,有三重(音虫ㄔㄨㄥˊ)因果,是那三种呢?五中得圣者慈心为因,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为果。五、六为因,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为果。第八、和忍为因,速生梵世为果。因为慈字的定义,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既得了圣人的慈心,当然以利益众生,安乐众生为前提。既然得到圣者慈心,而利安众生,则身体上的相好端严,也是当然的酬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多福,这是必然的因果。所以第八中以和忍故,得生梵世。和忍是因,得生梵世是果。这是说:远离了嗔恚,可以获得的八种好处。经上又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上文说的是远离嗔、恚,在有漏世间获得的好处。假如将远离嗔、恚,引生的功德,都回向于无漏,而为佛果上的庄严时,则这一位远离嗔、恚的菩萨,将来成佛以后,更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无障碍者,佛心犹如虚空,无所不容,所谓心包太虚,是周沙界。佛心既无所不包,则人我一体,或者人我两忘,也是不期然而然的事。不要说是佛心吧!一个大善知识的心,有时对于小人,也不免生气,但过去了就算了。小人怀恨于他人,则非报复而后,不得甘心。所以怀有嗔、恚心的小人,走到那里都使人骇怕。佛已断尽嗔、恚,所以观看佛的相好,只感到百看不厌,不会有满足之想的,这叫观者无厌。某大寺里,弥勒菩萨前面,有一付对联,我写出来,作本文的结束。那对联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音羌ㄑㄧㄤ)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第二十一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的十善利益,过去已经讲完了九善了,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十段、不邪见的利益。

 

愚者愚昧,痴者痴迷。愚痴的两个字,一般的说来,似乎是不聪明就叫做愚痴。但 佛陀所说的愚痴,不是这样肤浅。 佛陀所说的愚痴是:昧于实事实理,叫做愚;贪恋执著于六尘,造作诸恶,枉受生死叫做痴。

 

宇宙万有的形成,自有其一定的道理,这一定的道理,在 佛陀彻底觉悟的结论,是缘生而无性;无性而缘生,了悟而亲证到这缘生,就可即生而证入无生,千万年黑漆桶,一旦打破,生死不能为碍,一切皆成假名。可是自有史以来,人类对于这宇宙万有,缘生无性的真理,都如宗教家、哲学家、以至一般的学者,都各有各的一套,而且各各皆言之成理。但至多只能猜测摸拟,无论如何,得不到庐山真正的面目。并且还有一种学说,都如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谬说,唯物论演变成功的共产思想,使人类自相残杀,流毒无穷。然而,他们都各各自以为是,反而斥责佛教为迷信,这都是叫做愚。人类禀受了这四大假合的血肉身,执以为我;复执妻室儿女,家宅田园,以为我所,由于执我,执我所为实有,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因而造作恶因,甘受六道轮回的大苦,这叫做痴。学佛者的唯一目的,在要求出离生死的大苦,而获得涅槃彼岸的解脱。所以佛陀在在处处,都是以智慧化愚痴,如本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音允ㄩㄣˇ)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佛陀次于若离嗔、恚之后,复告娑竭罗龙王说:学佛的人,如果能够远离邪见,就可以成办十种功德。

 

什么叫邪见呢?邪者不正;见者见解。这里的见解,包括了一切的思想、学说。但邪见这名词,在别个地方叫愚痴,而邪见又为五种恶见当中的一种,别指心游道外的许多迷信者而说的。处处经上,皆以贪、嗔、痴为三毒,因此、接著在永离贪欲,嗔恚之后的邪见,我敢断定他是愚痴的代名。

 

愚痴之所以为愚痴,前面已经说过。若离愚痴,即能获得十种功德。十种功德中的

 

一、‘得真善意乐’。意字,在这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心。善是妙好,乐是快乐。善意乐者,就是内心上的一种安隐和愉快。因为远离愚痴的人,他的行为是合理的,合理的行为做完了之后,身安心安,这一种的安隐快乐,绝非酒色争逐,酣(音憨ㄏㄢ)歌妙舞的快乐可比。孔门弟子的颜回,‘一箪(音单ㄉㄧㄢ)食,一瓢(音嫖ㄆㄧㄠˊ)饮,处陋巷,人不堪其忧,而颜子不改其乐。’原始的佛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食睡而外,经行坐禅,这都是善意乐的表现。‘真善等侣’者,侣者伴侣。地位相等,知识相等的伴侣,是为等侣。等侣而称真善者,彼此之间,皆以道义为依归,以生死相勖勉,患难疾病互相扶持,这才够得上称为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因如植物的华,果如植物的实。殒者牺牲。

 

都如稻苗开稻花,结稻子;豆苗开豆华,结豆子。如是因结如是果,因果不会错乱的。饭菜是因,吃饱饭菜,肚子不饿就是果。世间上没有一事一物能离开因果关系。佛教以因果为宗,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儒家也说‘作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儒佛一部份相通的地方,也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相吻合,最显著的地方。因此远离愚痴的人,深深的信仰因果,‘宁’可牺牲‘身命’‘终’究‘不’造‘作恶’业。

 

‘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惟、是专一,皈投依靠于佛陀。余天者,佛陀以外的天,神、鬼魅(音媚ㄇㄟˋ)等等。

 

这就谈到信仰的问题了。过去的人类,知识未开,鉴于自然界的风云雷雨,日月水火,山川土地,都具有生成万物,和损毁万物的能力,因此疑惑这些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在为其背景。所以认为山有山神,土有土地,一一皆对以顶礼膜拜,求其保育五谷,风雨适时。聪明的人,就利用人们这一弱点,创造一神教,以统一信仰,集中意志力量,可以作宗教、政治、文化的侵略,而巩(音拱ㄍㄨㄥˇ)固自己的国族。在佛教说:多神是迷信,一也是迷信。人、必须信仰自己,自己彻底觉悟便是佛。佛陀是我们的先觉,佛陀是超越世界人类,是非纷扰之外的,所以我们有自尊心的人,应当皈依佛陀。佛陀以外的天,或是神,都是未能超越生死的凡夫,不够为我们的皈依者。所以说:惟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直正的两个字,可以互相作注解,如直者正直。直如笔杆,有直的笔杆,才写得出端正的字来。吉是吉祥,凶是凶恶或危险。

 

心为主体,见为作用,有直的体,方有正的用。古人说,形端则影直。维摩经上,‘直心是道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直心正见为出发点,见于行动上的行为,自然都是合理的。至于前途的吉凶祸福,人们是无法预先知道的。愚痴的人,对于自己的前途,是吉是凶,无法知道,常常盘旋在心里,好像渔网,层层节节,无法解开。远离愚痴的人,以直心行正见,事事不违背良心,前途的吉凶祸福,置之度外,心理上光明磊落,坦然而平安。因此、永离吉凶的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人道、天道、是为善道,地狱、恶鬼、畜生,是为三恶道。更者经过。

 

由于第四,以直心行正见,见于行为上的都是善的,所以常常生于人道、天道中,不会再堕落到三恶道里去的。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转转者、每次转生的意思。增者增加,胜者优胜。

 

天上的众生,福德智慧,是胜于人世间的。天有二十八重,一天胜过一天。远离愚痴的人,既常常生于天道之中,他的福德智慧,每一次转生,皆能增高天位,所以叫展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道、譬如道路。邪道、是偏邪小道。圣者正也,正道、譬如平坦的大道。

 

求真理,必须有正当的方法。等于走路,必须由平坦的大道,方能易于达到目的地。曲径小道,既迫窄,又危险,行曲径小道,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地,且有牺牲生命的可能。都如道家的烧丹炼药,自古及今,从没有见过不死的仙家。因此、永离愚痴的人,必能永离邪道而修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执著这我们眼前所有的血肉之身为实有,叫做身见。无碍见者,碍、是障碍。不堕诸难的难,是三灾八难。

 

远离邪见的人,深深的体验到,现前这血肉的身体,如幻如化,因此、绝对不为著这幻躯去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障碍,多由身见而起,既然没有身见,就能安住无碍之见,无碍之见,则物我一体,何怨何亲。同时、既然不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则身心清净,离诸过恶,当然不会遭遇到三灾八难的烦恼祸害。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佛陀的意思是说:永离愚痴,所生的诸种功德,如果拿来回向作佛果上的庄严,那末!将来成了佛的话,就可以获得诸佛所同证的一切佛法,以及诸佛所同有的自在神通。

 

第四别明十善利益的一大科,至此已经讲完,下星期一再会。

 

第二十二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的十善,以及修学十善的利益,过去已经讲过。今天讲到:

 

乙字下第五段,以十善融六度。

 

在这里面,又将他分为两段:初以十善融布施度。次以十善融余五度。现在且讲:

 

丙字下第一段,以十善融布施度。

 

分为十段:

 

佛教的内容,有所谓大乘和小乘的不同。一般的说来,都以为修学小乘佛教的人,大都是侧重在自利,也就是急于自己了脱生死的苦恼,超越三界,常住于纯精神的领域,佛学的术语,叫做涅槃。大乘是以发菩提心为基础。菩提心的原则,是以超越生死,得成佛道为目的,而以修学六度,度脱众生为条件。也就是要在人世间,磨炼自己的身心,遇到声色货利的环境,不生贪著:遇到悖逆的环境,不生嗔恚。贫穷困苦,不生怨嫌;富贵多财而能施舍。将自己的性灵,磨琢得晶莹澄洁。在世间而不染著世间;离世间而不弃舍众生。普贤行愿品上说得好:‘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即不离,这正是为学习大乘佛教者的写照,而下面的六度也正是菩萨的修行。

 

六度是什么呢?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度、是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成佛的彼岸。这六种法门,都是度到彼岸的工具,所以名为六度。又名六波罗密,波罗密,译成国语,就是度到彼岸的意思。

 

上面所讲的十善,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可以不失人身,也可以为生天的条件。再以十善为基础,进一步修学六度,现在就是菩萨,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这一段的经文是以十善融六度。融者、融会,也就是将十善与六度,浑合起来而为菩萨修行的方法。现在先讲十善中的:

 

丁一、离杀害而行施。

 

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要了解这一段经文,有几点必须先弄明白:都如我们的建筑房屋,首先须要打好基础,基础如果不稳固,凭你什么坚固的建筑物,都经不起台风地震摧毁。佛法的修学,上面所讲的十种善业,就是最好的基础。这是第一点。

 

我们做人,只是谨慎小心,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贪、嗔、痴的十善。这只能算是消极的不为恶,充类至尽,不过是独善其身的自了汉,与他人没有多大的利益。如果再进一步积极的为善,才够得上称为自利利人,修学佛法的菩萨。这是第二点。

 

财产丰富,寿命长久,又有很好的如意眷属;相貌长得好看,得到多数人的尊敬与服从,这许多幸福,都是人类所欢迎的。然而这都是基于佛教的因果定律 释迦牟尼佛,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不说色即是空,而以人类日夕所祈求而不可得的物质享受来对我们说,这正是奖励我们努力为善的作用。这是第三点。

 

刚才读的一段经文,那里面依此善业的善业,正是以十善为基础的指示。能离杀害而行施故,离杀害,就是消极的不为恶;行施、就是积极的为善。常富财宝等等,就是建立因果,奖励人们向远处,大处迈进。

 

讲完了这几点,然后再来消释经文。经文的解释是:当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十种善法以后,又复告诉娑竭罗龙王说:如果有行菩萨道的菩萨,依据以上的十种善业,在正修菩萨道时,能够远离杀害生灵的残忍,而进一步的修行布施的话。这位菩萨,他在将来,必定能获得甚多的财宝。他虽拥有甚多的财宝,但绝对不会有盗贼来侵夺的。而且他的寿命是长久的,绝不会中途夭折而死于短命的。他的生命、财产、名誉、眷属,也不会为怨家,残贼之所损害。

 

这里面的布施有三种:一财、二法、三无畏。就是以自己的财产,修学佛法所得的知识,无条件的施舍他人转教他人。既不杀害众生,更以方便救护众生,使众生于我不生畏惧,这就是三种布施。布施财产是因,常富财宝是果。不杀害而又能救护众生是因,长寿、不短命死亡是果。以布施而获得甚多的财产与长寿,这正是因果的关系。以如是因,当得如是果,自然不会遭遇到盗贼的侵夺。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人们的财产,天然的应该分为五分:一分是国家的。一分是盗贼的。一分是水的。一分是火的。一分是不肖的子孙的。也就是政府要征收你的捐税。盗贼可以抢夺。水可以淹了。火可以烧掉。遇到败家的子弟,马上替你卖尽用光。然则我们自己的财产,我能分派到几分呢?所以拥有财产的人,不趁自身的存在而修行布施,那真是愚痴啊!以下讲到:

 

丁二、离不与取而行施。

 

经上说: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不与而取,虽是一草一木之微,是盗窃的行为。诸佛法藏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为三世;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是为十方。时间上的三世;空间上的十方,随时随处,都有佛宝出世。集合十方三世的许多佛宝,是为诸佛。诸佛所共同觉悟的真理,以及指示佛弟子修行的方法都是法。法的里面包容了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为法藏。

 

经上的意思是:修学佛法的菩萨,如果能够远离不与而取的盗窃行为,更能实行三种布施的话。那末!他便能获得甚多的财宝,而且不会遭遇到他人的侵夺。更进一步,对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藏,他都能通达。他所有的一切,于同等地位的人们当中,是最殊胜的,是无可与比的。以下讲到:

 

丁三、离非梵行而行施。

 

经上说: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梵行、清净的行为是为梵行;非梵行,就是秽恶的行为。贞、是女人们的贞操。顺、是指妻子能服从丈夫。欲心,是淫欲的念头。世间上不清净的行为,无过于男女淫欲,然而为了后代的延续,对于正式结婚的夫妻,佛教是许可的。至于在夫妻的限制而外,不论男女,如果有淫乱的行为,不但是佛教认为是邪行,是非梵行,就是国家的法律,社会上普通的道德,也是不容许的。所以男女两方均应该有守贞的义务。过去专制时代,重男轻女,守贞的义务,专门责备女人,所以如果有任何一个女子,因抗拒强暴,守贞而死,国家下命令,为他竖贞烈的牌坊,并且将他的事迹,写进历史,这都足以表示贞节的可贵。所以经上的意思是:

 

修学佛法的人,如果没有淫乱的非梵行,而且更进一步的能修行布施,他不但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的妻子也能保守贞节,服从随顺,享受著夫倡妇随的天伦之乐。并且不相干的外人,没有一个人,胆敢以淫欲心,拿眼睛偷看他的母亲和妻子的。古人说:淫人妻女,妻女淫人,这种因果报应的道理,是与佛教不谋而合的。

 

各位听众!社会上关于情杀的命案,或有伤风化恶行为的案件,报纸上差不多是天天有的。国家的法律,社会道德,皆不足以制裁。世风日下,道德沦亡,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我们信仰佛教,和修学佛法的人。都有宣传佛法,改变恶风气的责任,望大家共同努力。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第二十三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丁四、离虚诳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虚者、不实在。诳者、欺骗。以虚妄不实在的话,欺骗他人,希望获得不合法的利益,是为虚诳语。毁谤者,以无根之语,毁坏他人的名誉。摄持者,摄受执持。佛所说的话,皆能使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是为正法。愿是愿求,有所求而期在必得,名为誓愿。欲有所求,必有所兴作,有所作而保证能够成功,是为所求必果。

 

佛说: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远离虚诳不实而欺骗他人的言语,又能力行三种布施。这一位菩萨,必定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也没有任何人毁坏他的名誉。他能摄持守护佛的正法。他有所愿求,有所兴作,必能获得很圆满的结果。因为虚诳不实在的欺骗、毁谤,无非是谋夺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事业的成功。这一类的人,当然离开正法甚远。佛学佛法的菩萨,能远离这许多过失,自然能获得如许的功德。以下讲到:

 

丁五、离离间(音艰ㄐㄧㄢˋ)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音怪ㄍㄨㄞ)诤。’

 

离间者、分离间隔,比如说无中生有,故意造谣,挑拨人家父子、夫妻、兄弟间的感情,使他们的感情破裂。虽然是骨肉至亲,一家相处,因为听信了人家的谣言,两人之间,顿然增加了一层障碍,是为离间语。志乐(音曜ㄧㄠˋ)是志趣与好乐。乖者、两方的志趣不同。诤者、因志趣的不同,遇事就得诤辩,因而发生感情上的破裂。

 

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不作挑拨离间的坏话,而能修行布施。那末!这一位菩萨,生生世世,都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父母、夫妻、兄弟之间,都能同一志趣,同一好乐,而相处得很和睦。因为志趣和好乐相同的关系,一家人永久的和乐(音洛ㄌㄜˋ)相处,永远没有乖违和诤辩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引一两件事实来作为证明。第一、某一位居士,夫妻两口,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某居士的差事,还算不错,照理一家四口,应该活得很好。可是因为先生信佛,而太太却信天主,夫妻间往往因谈到宗教问题,就发生诤辩,闹得彼此不欢喜。太太往往又把孩子带到天主堂做礼拜,或者参加什么会。太太的去天主堂,是不管家内有任何的事,他要去就去。因此、某居士早已感到头痛。近年来太太患了严重的肺病,主的灵并没有降到他身上而使他不药而愈。因为预防传染,夫妻间既不同住,也不同在一块儿吃饭,一日三餐,反而要先生下班回来烧。太太因为不烧饭,索性连孩子也不管,天天去跑天主堂。先生烧饭不算,还要把孩子带到办公厅去照顾,先生累得消瘦了许多,而无法可想。一个家庭到如此地步,这是多么令人难受。还有一位居士,过去是当高级军官的,现在一家都信了佛,连七八岁的男女孩子,都跟著父母吃素。假如有什么讲经法会,一家安步以当车的一同前去。融融洽洽,和谐欢乐。这两个不同的家庭,精神上的苦闷与欢乐,完全建筑在信仰志乐同与不同的上面。所以、同一志乐,也是我们生活上必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以下讲到:

 

丁六、离粗恶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粗恶语、在十不善业中谓之恶口。粗暴、或者秽亵(音屑ㄒㄧㄝˋ)而不堪入耳的话,是为粗恶语。两人相骂,我们叫他为恶声相向,这都是下流社会人的口吻。众会、是大众集会的场所。归依者、归投依靠。信受者、信仰接受。违拒者,违背抗拒。

 

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假如能远离粗恶的言语,在温文的态度,柔和的语调中而进行布施,这一类善因种下去,这一位菩萨,他将会获得很好的报果。他这报果中,第一、就是获得他人无法侵夺的财宝。第二、他走到任何一个大众集会的场所,都可能受到在会大众的欢迎,而且大家都乐意归投依靠到他的怀抱,求他的庛护与指教。这一位菩萨接受了他们的皈依,而对他们有所指教的话,这些会众们,对菩萨所指示的言语,没有一个人不表示信仰、接受、决不会有所违背与抗拒的。

 

我们如果要想成办一件事,首先必须得到人和,因为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佛教的布教者,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将佛教的法水,洒入群众的心田。使他们菩种子,因法水的滋润,而获得抽芽发苗的机会。然而、这就是所谓法的布施。一个行法布施的人,假如出言吐语,不要说是粗暴俗恶,马上会遭遇到听众的吐弃。即使言不干典,离开了佛学而太普通了,太平淡了,也不会收到群众的欢迎。至于粗恶的言语、佛在四十二章经上早已说过了。佛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况且处处经上,对于言词美妙,音声和雅,都极端的赞美,足见远离粗恶的言语,学佛的弟子们,是有必要的了。以下讲到:

 

丁七、离无义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无义语,十不善业中名为绮语。无义语者,没有义味的说话。没有义味的话,不如不说。一般人谓之闲谈,佛教则谓之舂壳子。闲谈、舂壳子,白费大好的时间,去谈人家的是非常短,终究得不著结果,何苦来呢!花言巧语,无聊文人的香艳小说,皆叫做绮语。比较起来,无义语的范围宽,绮语的范围狭而有罪过。孔夫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就是绮语,善于说话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方便者方法便宜,于事理认识不清而无果决力,叫做疑惑。

 

言言朝宗,语语见谛,也就是学佛的人,所有的说话,必得要句句脚踏实地。假如以这样的态度而兼行布施的话,那末!这位修学佛法的菩萨,他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他因为所有的言说,不虚妄、不假设、因此听他说话的人,没有不敬重他而接受他的指教的。这一位菩萨,他有甚多的方法,使对于事理不清楚的人得到确切的认识,而断除了一向以来盘结在心胸中的疑惑。

 

因为有了方法,很容易的对于所作的事,获得成功。对于不清楚的理论得到了解答,似乎是讨了便宜,所以连合起来叫做方便。都如讨厌这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不愿意长久的住下去了,但是没有方法能够脱离。然而净土宗有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方法。假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话,就可以在命终的时候,蒙阿弥陀佛的接引,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称念佛法门,为特殊的方便。又如 释迦牟尼佛,教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教冶银器的人,修数(音暑ㄕㄨˇ)息观、这都是叫做方便。

 

我引用了这两点,我们就应该知道本经上所说能善方便的方便,是什么意思了。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讲。

 

第二十四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丁八、离贪求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贪的定义,是欢喜金银财宝,严密储藏而不肯用出是为贪。但凡贪求利益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叫做贪。惠舍者,舍就是施舍,以自己所有的财物,布施他人,受布施的人,必定感恩戴德,这是以物质的财物,转变而为心理上的情感,永远受用不尽叫做惠。威力者,威德与道力。

 

我人为了生活的安定,起种种的营谋。既安定了,又希望有高贵的享受,进而又想储存。为了自己的现在,又为了自己下半世的未来,又为身后的儿孙,对于财物的贪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修学佛法的人,应当一反已往的贪求,而将自有的财物。惠施众生。所以经上说:离贪求心行施。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既不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虽然获得财宝,而能惠施众生。因此、他更获得对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了解,而且最极坚固而不可动摇。由于信仰的真切,了解力的彻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威德与道力,这是学佛者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是不容易以言语文字来形容。都如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任何人对他都存著几分畏惧心,这就是权力。学佛的人却无此大权,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呢?这就是凭他素来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加上威仪齐整,动止安详。使人一见著之后,不期然而然的发生一种畏惧之心。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道力,而不是权力。以下讲到:

 

丁九、离忿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这里的忿怒,代表了前面若离嗔、恚的嗔、恚。嗔、在法相宗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忿、为十个小随烦恼之一。怒、和恚的两种,为百法所没有收。嗔、恚与忿怒,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差不多,所以在法性宗的经典上,有时候会随便用的。嗔、恚在前面已经讲过。忿怒者、听到不入耳的话,看到不顺眼的事,或者有人无故骂我、辱我、谤我、皆足以使我顿然生起一种不可遏止的报复心,顷刻间面红耳赤,甚而至于拔刀而起,那就是忿怒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嗔恚。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严好、就是庄严妙好。

 

行菩萨道的菩萨,倘能远离忿怒心而修行布施的话,他将来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并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心智。至于所得到的五蕴报质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体的长短、肥瘦、都很调匀,佛学上的习惯用语,就叫做庄严妙好。因为外表的庄严妙好,所以人家见了他,都非常地爱他而且敬他。

 

这一段经文中的无碍心智,应该提出来讲一讲。智与慧的两个名词,在佛经上是常常看到的。先以智的一部份来说:小乘教的修断中有所谓八忍八智的智。大乘中有真智、俗智、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如理智、如量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无障碍法界智。在慧的一部份,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慧学中又有所谓闻慧、思慧、修慧。又有所谓定慧双修、福慧二严的慧。止观法门中的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等,都是慧的别名。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中的般若,则包含著智与慧的两种,所以有时呼他为般若智,或般若慧。总之、关于智慧同义而异名的名称,多至不可胜举,以上的只是我所能记得的罢了。大概的说起来,在修学的过程上,多半侧重在慧,因为慧有观察、拣择、抉择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判别的能力。至于修学成功,从内心的本体上发出来鉴机说法的力量叫做智。所以华严文上说:‘究竟圆成萨婆若。’萨婆若,就是国语的一切智,智、同时也有觉的意思。小乘声闻人固然是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而辟支佛的国语,也是缘觉或独觉。究竟而圆满的佛陀,国语也是觉者。因此佛教,不论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是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他的基础,都是建筑在慧与智上。所以在因位上要定慧均等,或福慧双修;果位上则为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华严圆宗之中,则称为无障碍法界智。而其示生人间,游方摄化,则称为悲智双运的悲智。这是佛教与只重信仰,只凭感情,甚至含有侵略性而运用武力以争取地盘的宗教,的确是有天壤的不同。这是佛教的特色,是学佛者不可不知道的。

 

这里的无碍心智,深刻一点说,就是无障碍法界智。因为嗔恨与忿怒,都是迷失事理真相的障碍,也是学佛者甚大的障,所以能远离忿怒而行布施,将来必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智,而使心体得到自由、解脱、而无所拘束。以下讲到:

 

丁十、离邪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贪、嗔、痴,名为三毒,这里的邪倒心,就是贪、嗔、痴三毒中的痴心。愚痴的人,必多邪倒,邪者不正;倒者颠倒。正见、正是对邪倒而说的。有正见的人,必定恭敬信仰三宝。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

 

修学佛法的菩萨,因为能远离邪倒的痴心而又能兼行布施的缘故,他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生生世世,托生在具有正信的人家。能恭敬三宝,信仰三宝,就是正见的表示。因有信敬三宝的正因,所以常能见到现住世间的佛宝,亲自听到佛的金口说法,更能经常供养大众僧宝,培植福田。因为常得亲近三宝,对于往昔所发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毁佛谤法,拨无因果,或者为生天享乐而修行固然是邪见;在大乘佛教里,认为发小乘人的自了心,都是邪见。法华经上曾有‘入邪见稠林’的说法,因为世间上邪见的种类太多了。尤其对宗教发生兴趣的人,对于宗教必须经过一番选择,如果不加审慎而加入了那外道邪见的宗教里去,那就会为魔所摄持,永没有出头之日了。

 

以上十段,包含了世间、出世间的两条路径,由浅入深,无形中也有一个系统与步骤。每一段里面,皆有‘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者,乃因为修行布施的缘故,布施中不是有财布施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正是修行布施所获得的果报。俗语说得好,一钱不落虚空地,明中舍财暗中来,这话虽然有点近于粗俗,实在是经验之谈,也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到这经文以后,就知道将钱舍与别人用,决不是白送的。以下讲到:

 

丁十一、结示利益。

 

经上说: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大士、高士、开士、皆是国语对大菩萨的一种尊称,等于官场中称大人的意思,也就是大心之士。菩萨、也称为大道心众生。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修菩萨道的人,都可以称菩萨。十善、前面已一一讲过两遍了。施庄严者,就是以布施为因,用以庄严佛果。

 

这是十段经文的结束。意思是上面所讲的十段,皆是以十善为基础而修行布施的。菩萨应修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但这里所说的,是说明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以十善为基础,而专修布施度,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第二十五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以十善融六度下的:

 

丙字下第二段,以十善融余五度。

 

分为五段:

 

五度:就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的讲法,还是先讲经中的名相,然后销释经文。融字、是兼修的意思。我将他分成五段来讲:现在先讲:

 

丁字下第一段,兼修持戒。

 

经上说: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戒庄严的戒,是六度中之第二。佛教中于学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各各皆有其应守的戒条。如在家修行的居士们,有五戒、有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修行的二众,有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与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许多戒中,以戒除淫、杀、盗、妄为基础,在原则上与十善是相通的。十善中且多了戒贪、戒嗔、戒痴的三条。所以一般的说来,十善为修学人天乘的条件,实际上十善是大小乘最根本的修行基础。这里的戒,当然是指菩萨应守的菩萨大戒。庄严者,庄饰严好。比如人家一间客厅内陈设了有古玩、有名花、有名贵的用物;或者一个人的身上,衣称体而华丽,这都是庄严。持戒清净,可能获得身体上的相好,如 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就是以戒庄严。义利的义,是指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最高真理,经常都称为第一义谛,证得这第一义谛,自利的程度,就很够了。以后依体起用,能运用智慧辩才,现无尽的身相,来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叫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以下销释经文。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以十善融布施度以后,又召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我不必太详细的和你说了,我举其大要来告诉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萨,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净,以为自己的庄严,他将会获得一切佛法的义利,并且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二段,兼修忍辱。

 

经上说: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忍辱者、辱是侮辱,能忍受他人对我之侮辱,是为忍辱。人们的一生,所遭遇到而不容易忍受的事,多著呢!只是侮辱为我们最难忍受的罢了。都如饥寒、劳苦、色欲、荣华富贵、都会因不能忍受而闹出乱子来。你看吧!忍受不了饥寒的人,就会做强盗,做小偷。忍受不了劳苦的人,就会懒惰。忍受不了当前的美色与情欲,就会做出非礼与越分的举动来,报纸上的情杀,毁容的案子,都从这儿来的。不能忍受荣华富贵,就会奢侈,浪费,或者以势凌人,欺压良善,种种丧失良心的事,都会搬演出来。修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些顺境或者逆境,都要能忍。甚至最高的真理,诸法无自性,诸法也无我,无我无自性理论,能承受,能实证,叫做无生法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说:‘三贤十圣忍中行’。也就是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刹那的时间,能够离开忍的。圆音、音是指语言音声,没有一种言音不具足,是为圆音。维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就是圆音。众相好,就是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还是就化身佛说的。至于报身佛,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法的菩萨,能以六度中的忍辱行而为庄严,他可得到佛所有的圆音,具足佛所具足的相好。

 

但是兼修忍辱,为什么能获得佛的圆音与相好,而不生其他的功德呢?这其中有没有因果的关系呢?当然是有的。就以能忍他人的侮辱来说吧!侮辱来的时候,假如不能忍的话,势必至耳红面赤,恶声叫骂。人的脸色,再没有动怒的时候难看;人的音声,再也没有叫骂的时候难听。善于忍辱的人,遇到侮辱来的时候,决不一动声色,而以和悦的笑脸,轻轻的音声,解除对方的暴怒。所以、因中有此妙行,果上就得到特殊的音声与相好。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三段,兼修精进。

 

经上说: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精者、纯一不杂;进者、勇往直前,拣择定了可走的方向而往前迈进,是为精进。魔、印度话叫魔罗,国语、能夺命。怨、是□怨。魔和怨家对头,都是能阻碍我们前进的。佛法藏,佛所说的法,内容丰富,读诵受持,能生无量功德,所以名法藏。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以精进力,能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冲破一切难关和阻力,因此、能击破了魔王与怨家的扰害,而深入诸佛的法藏。

 

六欲天的第六天是魔罗天,魔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孙、魔眷属。他们都是挟著邪见而修行布施,所以获得魔天的福乐。但大都是偏执邪见,专一破坏修学佛法将要成功的人,而收以为他的魔子、魔孙、魔眷属。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骇怕君子增多,深恐魔党遭遇到摧毁,所以不惜多方以吸引小人而破坏君子。幸而达到了目的,他们也会津津自喜,以为自己是君子,视君子为小人,颠倒错乱,无所不用其极。目前佛教界的佛魔颠倒,未尝不与魔王口吻相同,可惜他们神通不及魔王罢了。当初 释迦牟尼佛将要成佛的时候,魔王幻化狮子、虎狼,刀、枪、剑、戟来以相威吓。 释迦牟尼佛入慈心三昧,刀、枪、剑、戟,都化而为莲花;狮子、虎狼,亦失去了威猛而无法施其残暴。因此、不久就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亲证诸佛所同证的道理,人间天上,统统尊他为导师,为慈父,这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精进修持,才获得这样的后果,决不是偶然的事啊!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四段,兼修禅定。

 

经上说: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六度中的第五度叫禅定,这里简称为定。禅的印度语应当为禅那,译成国语是静虑,或者又译为思惟修。虑、就是我们心上的妄想,静者澄清,又可以说是止息,妄想纷扰,用一种功夫将他澄清或止息下去。思惟修者,妄想澄清,易于流入昏沉,也须要一种功夫,这种功夫在禅宗叫看话头,在般若宗叫观照。其实、澄清下来就是止;不让他昏沉叫做观。定庄严的定,就是‘摄心不动’,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观。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慧、由于静定而后,对于事理发生的一种抉择力。惭、是自惭。愧、是愧他。轻安,是由静定功夫得力而后,身心上所得到一种自在。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而能兼用禅定功夫的菩萨,因禅定而能发生念、慧、惭、愧、轻安的效能。

 

于所有的学习,能明记不忘是为念。他人所不能解决的事理,菩萨能予以合理的抉择。过去不正当的行为,因静定的功夫,有了反省的时间,知道那是错误叫做惭;同时考虑到过去的先贤先圣,都是行为清白,经过了百折千磨,才争取到自由解脱的境界。我不也是人吗,我为什么不能,这就是愧。由于念慧的力量,善行自然日日加增;由于惭愧的力量,恶行也渐减少。由于善的增长,恶的消灭,则身心上的愉快、恬静、舒适、也就是轻安、这是必然的现象。然而这还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禅定而获得的轻安,是不可以以言语来形容,在未能获得定境以前,讨论轻安,那是等于隔靴搔痒的。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五段,兼修智慧。

 

经上说: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慧者、拣择、或抉择的意思。谁是谁非,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何去何从,我们应有合理的去取,就是慧的拣择或抉择。见、是属于眼根,分别属于眼识。眼根、眼识、虽然能见,能分别宇宙间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见。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而能兼修智慧的话,他以智慧的力量,能获得诸法的真实相,断除了一切分别的虚妄见解。这里的见应该指为意识上对事理的一种主观,由于分别而起,故称妄见。

 

慧的名称很多,除前面已经说过的,还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学者,就苦、集、灭、道四谛,或十二因缘所起的观慧,范围比较狭。而其结果,又以摆脱无常、苦、空、而证入寂灭性的涅槃为归宿,所以不为大乘学者所尊重。大乘学者,对于小乘教的观法,虽然是必经之路,如维摩经方便品,也以教人观身如幻等为入手。而大乘学者,能扩而充之,发展到事事物物的普遍观察。其所得的结果,当然是诸法皆从缘所生,毕竟空无自性。证得这诸法毕竟空性,谓之证得无生忍,或无生法忍。更起方便慧,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小乘的慧,叫做三乘共慧;大乘的慧,叫做大乘不共慧。这里的慧自然是指的大乘不共慧了。

 

至于分别妄见,由于眼根、眼识,只能见到诸法的外表,各各随自己的主观、好恶(音务ㄨˋ),来确定诸法的价值。妄生取舍,作善作恶,以致受苦无穷。毕竟空性,是诸法的共通性,那不是眼识、意识所能想像,而是要以无分别慧,才能相应的。所以眼识、意识的见,以及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因此、在教理上,有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的界说。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第二十六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

 

乙字下第六段,以十善融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心行。无量者?菩萨修学此四种心,不受时间的限制,应当尽未来际的做去;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应当尽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做去;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别他是天、是人、是饿鬼、是畜生,人道中更不分贫、富、贵、贱,都必须以平等的观念,去行此四心。所以称他为无量。经上说: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慈悲两个字的解释,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恼、是恼怒,害、是杀害或损害。厌者厌弃。舍者远离。喜是欢喜。嫌是嫌怨。嫉是妒忌。喜舍的舍,是不留恋,不执著。我所爱好而能如愿的获得,是为顺境;我所讨厌的但无法使之离开,是为违境。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应兼修四无量心。菩萨如果以慈无量心为自己的庄严,对于一切众生,就不会生起恼怒,更不忍使众生的生命、财产、名誉、遭遇到杀害或损失。众生没有生命的危险,财产、名誉的损失,自然欢喜快乐,这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菩萨如果能以悲无量心,施与众生而为庄严。那末!他对于众生,常怀著同情的怜愍心,不管众生能不能接受教化,他都不讨厌,不远离众生。众生纵然冥顽不灵,终因常得接近菩萨,久受薰陶,自然修学佛法而得脱苦,这就是拔一切众生之苦。像佛弟子们,买鱼鸟放生,这虽是小小的善行,却含有拔苦与乐的两种作用。喜庄严的喜,不是自己有任何意外的收获,而生欢喜。乃是对于其他人的善言善行,不生嫌怨和妒忌,有儒家君子成人之美的雅量。舍庄严的舍,不是施舍,也不是牺牲什么的舍。是对于五欲、六尘,称心满意的环境,不留恋、不贪著;于我不利的恶环境,不怨天,不尤人,消归自己的业障。所以说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有人说:佛教的慈悲,相似于耶稣教的博爱,其实并不尽然。佛教的慈悲,遍及于异类的禽兽,所以出家的佛教徒,必须戒绝肉食。如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食肉者丧失慈心)。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释迦牟尼佛,诫饬佛弟子,不当食肉的理由多得很,当然不能都写出来。 释迦牟尼佛,不但禁止佛弟子食众生肉,他并且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曾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他并不计较虎是残暴的恶兽,鸽子的生命渺小。他只是眼见到虎和鸽子当时的痛苦,由于慈悲心的驱使,不得不以生命来救济。以佛教的慈悲之教,比较耶稣教的博爱,其范围之宽狭,是不可等量齐观的。因为耶稣教对于动物,认为是上帝造给人类充食品的。至于信者就得救,不信者就受到末日的审判,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这不但没有理由,连上天有好生之德,畜生的要求生存和人并没有两样的常识都没有。他们的‘爱’,怎样够得上称‘博’。而且排挤他教,不择手段,这与佛教的喜舍,相差更远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七段,以十善融四摄。

 

经上说: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为四摄。摄者摄受,等于说用方法掌握住受教化的人。

 

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爱语者说人所爱听的话。利行、是做于对方有利益的事。同事者、与受化的人,做同样的事业。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如果以四摄为庄严,那末!就应当在常久的时期中,不休息、不懈怠、以勤劬劳苦的精神来摄化一切众生。

 

六度、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自他两利的一个总纲;四摄是专门以对付某一种众生对机而设的方便。比如、对贫苦众生施之以财,使他衣食生活有著,而后再劝他学佛。病苦众生,施之以医药,他的病好了,他自然因感激而信仰。柔和的词令,精辟的理论,都能动人听闻,是谓爱语。至于利行,这须要看你处的是什么地位。在什么地位,用什么力量,来利益他人,都是利行的范围。常言道、隔行(音杭ㄏㄤˊ)如隔山。或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同事行就可以补足这一类的缺陷。在现在的名词说来,就是渗透。但是做渗透工作的,蓄意在破坏对方,而同事行,则在引诱对方学佛。如维摩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同事行与渗透的方法虽同,其目的则距离太远了。佛曾为度化一个人,不惜跟著他上天堂、入地狱、投驴胎、入马腹、这都是同事的表现。佛世尊度人的伟大精神,也于此可以想见。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八段,以十善融四念处。

 

经上说: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是学佛者的心念安放之处,所以叫四念处。

 

经文最后的一个观字,就是观身不净等的四个观字。观者观想。身、是我们这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不净者,人身为血肉所成,本身已经不净,再加上吃到肚皮里的饮食,经过消化而后,一变而为粪尿(音ㄋㄧㄠˋ),臭秽不堪,这就是不净。观受是苦的受,是领纳的意思,一般的说来,就是接受、享受、受用。人们一生所有的遭际,以佛教的人生观说来,是苦多乐少,甚而至于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说,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生灭不已的心。因为他前念灭,后念生,才生即灭;方灭又生,只是生灭想续的一个假相,不是永恒的存在,是谓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法,是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大到如太阳月亮,小到如一粒微尘,都是许多条件,集合起来的假相,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存在的个体,是谓无我。我者主宰的意思。经上的意思是:

 

修十善的菩萨,应以念处为庄严。因此、经常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也就是将心安放在这四个地方,才能断除贪、嗔、痴、爱而不放逸。

 

观身不净等的观字,是一种功夫,佛学上的术语,名为观想。方法是:趺坐瞑目、摄心存想。如观身不净,就身体上的眼常流泪,鼻常流涕,大小便溺,臭秽不堪。身体之内,则五脏六腑,腥臊垢污,众恶所集。如果观想成功,睁眼、闭眼、都能见到身体内外的不净。因此、可以除身见、断情欲、泯嗜好、而以生死为念。家庭眷属,功名富贵、种种的营谋,皆为有身,有身必有情欲,情欲为生死之本,一切苦恼,皆由之而生。所以观身不净,尤侧重于断欲。有情欲又因为有身,所以老子道德经上说:‘大患莫若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小乘人志在了生死、出三界、故以观身不净,断欲为先。大乘人的志趣,虽然和小乘人相反,但必得在尘不染,如污泥里的莲花,所以也必得要修不净观。

 

人类大多以宫室妻妾之美,生杀予夺之权,山珍海错之味,声歌丝竹之音,以为快乐。殊不知这都是地狱、畜生的根苗,贫穷困苦的前奏。常人所引以为苦的,固然是苦;常人所引以为乐的,学佛者亦以为苦。因为一般人所以为乐的,如石火、如电光、一转眼、就成过去。而所种下来的恶因,则受苦无穷。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必须要观察人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因,庶几乎于五欲六尘,如声色货利,才不生贪著。

 

我们现前的这颗虚妄心,依仁王经上说: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其间多为杀、盗、淫、妄,人、我、是、非。因此、盖覆了真常不变的真如妙性,流转生死。要得返妄归真,必须观心无常而不随其所转。

 

人类贪著于功名利禄,至死不休,都是对于眼前的事物,误以为实有。所以有史以来,人与人之间,相争相夺,以至于互相残杀。社会上的窃盗淫杀,也是没有一天没有,因此人世间,固然没有宁静的时候,也没有一片干净土地。修学佛法的菩萨,应当观察世间有为诸法,因缘所生,如梦如幻,而生远离之想,是名观法无我。以上是四念处观讲完了。

 

第二十七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九段,以十善融四正勤。

 

经上说: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勤者不间断,不休息。古人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矻矻以穷年,就是勤的形容。正勤的正,拣别不是邪勤。假如不休不息的去作恶,那就不是正勤了。

 

按正勤有四种: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已生善令增长。四未生善令生。

 

我们是人,人以保有安定生存的条件为第一要义,我们不妨碍他人的生存,或更进一步能帮助他人的生存就是善;反过来说:运用机诈、暴力、权力、侵害他人的生存就是恶。这里所说的帮助与侵害,对于人们的名誉、财产、生命都包括在内。然而、这还是就一般人的善恶,定的这样的界说。至于佛教里所说的,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不见有能布施的人,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于中也不见有布施的物品,这叫做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无相布施,是无漏无为的善。为佛果上的庄严,这是佛教最高尚而彻底的善。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应当兼修四种正勤。四正勤的修法,就是时时刻刻的自己省察。省察到自己,已经有了不合理的言语行动,赶快将他停息下来,不要让这恶的言语行动延续下去;遇到某一种环境,使我可能发生恶行为的话,赶快遏止住他,不要让他成为事实。反过来说:已有的善行,应当以恒常心使他继续下去;我应当做而又为我力之所能及的善行,我如果没有做,我应当以勇敢心,使他很快的实现。因此、一切的不善,皆可以断除;一切的善举,皆可以实现。这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是一种自我检讨。都如论语上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儒家自我检讨的模范。佛教寺庙里每当晚课完毕,必定要唱警众偈。警众偈的词句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里、除了当勤精进,代表了四正勤外,还将为什么要勤?为什么要精进的理由表达出来。当然啦,这理由就是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便与鬼为邻。彼时、要想再诵一卷经,念一声佛号,便不可能了。所以学佛的人,常常将一个死字,放在心头,挂在眉梢,自然而然的就会常勤精进而不敢放逸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段,以十善融四神足。

 

经上说: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有四,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神者、灵妙不测的意思。足者、如人之双足,为全身的重量所依止,所以叫足。又名如意足的如意,如我所要求而能获得的意思。这是四种禅定,因为从能得的方法上而立的名,所以叫欲、勤、心、观。依此四法,使修行的人、能如意而获得灵妙不测的德用。换句话说,此四法为灵妙不测的德用之所依止,所以叫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前面的四念处,和四正勤,是偏于智慧的一边,智慧增多,则定力微弱,则定慧不平均,也会出毛病的。现在修四种定功,用以收摄散乱的妄想,使趋于一,则定慧均等,可以生发灵妙的德用,也就是神通。因此神足的名词在六种神通中叫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是乃变现不可思议境界的神通力用。

 

第一欲神足的‘欲’,可以作希望解。于四正勤之后,以加行力,希望获得禅定。所以依‘欲’的力量,因之而引生禅定。二依‘勤’之力。三依‘心’专注之力。四依‘观’之力。依次做去,使定生起,由定而发不可思议自在的神力。依次者,由于先有希望,再精勤修习,使心力专注一理而详加观察,循序渐进,才可以成功。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应修四种神足以为庄严。如果修成功的话,可以使身体上,心理上,获得轻安快乐。轻安是粗重的反面。什么叫粗重呢?我们往往感觉到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心理上神志昏乱。睡下来、静下来、则比较安逸。那一种不舒服、昏乱、就是粗重。至于轻安,那就不是我们未得禅定的人,所能形容得出来的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一段,以十善融五根。

 

经上说: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进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就是信、精进、念、定、慧。根、是根本,有根才有枝末。如树木之有根,他的干、枝、叶、才有依托而得生长。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修法是进趣大菩提的根本。

 

信者、信仰,信仰 释迦牟尼佛的言无虚妄。信仰我心与佛心平等,我也一定能成佛。信仰成佛以后绝对能起殊胜的德用。海可以枯,石可以烂,须弥山可以摇动,我这信仰心,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动。是为信根。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以作为证明。

 

精进者、信仰和修持,不要复杂叫做精;不休息、不懈退叫做进。但四正勤、四足中,不是都有了精进吗?这里又讲精进,岂不嫌重复吗?要知道,修学佛法如登高山一样,山逾高也逾险,人的体力,也逾用逾少,到了山的高峰,如果一不努力则必半途而废了。儒书上说:‘为山九仞(音刃ㄖㄣˋ),功亏一篑(音愧ㄎㄨㄟˋ),’那就是缺乏高度的精进。所以修学佛法,先后的程度,容有高低,而精进是其中的骨干。

 

念者、明记不忘的意思。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轮回生死的大苦,不要忘记,因而对于所学所修,以为超越生死轮回之教法,也不要忘记。儒家所谓‘克念作圣’。阿含经上的‘念佛、念法、念戒、念天’的念、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定、有澄清的意思。心驰外境,昏乱浑浊,易于丧失理智。所以必须摄心内照,专注一境,使之莹澈澄明,启发照了的作用,叫做定。

 

慧、具有拣择的功能。鉴别机教,认识事理,皆是慧的表现。通常皆以定能发慧,好像水清静了,月就能显现一样。其实得定而后,对于慧还有一番功夫,那就是博览多闻,天下事未有不学而能的,只是有了定力以后,也许有闻一以知十的敏捷罢了。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以五根为庄严故,就能具有坚固而不可破坏的信仰。不懈怠而精进。心常明了而无迷妄。身心寂静,调和而柔顺。不起贪、嗔、痴、爱等等的烦恼。

 

高楼大厦的建筑,必须坚固他的基础。人们要想建功立业,名垂万古,也必须要充实其学问与道德,而后事业才能有成。信、精进、念、定、慧、是修学佛法唯一的基础,所以叫五根。凡百事体,若不先本而后末,没有不归于失败的。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二段,以十善融五力。

 

经上说: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力、就是力量,力用,或作用。如火有燃烧的力量,水有冲激的力量。修学佛法者,于上文所说的五种根本,既然培植得非常牢固,自然的就会发生出五种力用来。这五种力用的显发,诚如经上所说的:

 

‘众怨尽灭,无能坏者’。怨者仇怨,在佛法里讲,也可以说是魔怨。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有一种嫉妒心,看到他人事业的成功,喜欢设法来破坏。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的程度,宿世的怨家,或现前的魔道,就肆其破坏之力,起而与之为难。或用诱惑,或施威胁,非使你放弃道心,与他同化不可。如果上文的五根培植好了,他能发出力用,摧伏魔怨,不受他的扰害。所以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大智度论上曾经说过:信根如果得力,对于修学的效果,决不因其迟而有所疑惑。精进如果得力,虽然未能见道,而能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根如果得力,对于师教,就能忆持不忘,善的事来了,知道迎合;恶事来了,知道拒绝。定根如果得力,能摄心内照,不随境奔驰,而助生智慧。智慧如果得力,于诸法实相,能如理观察。据大智度论的解释,就可知道五根、五力,并不是两件事,以普通话来说,就是五根兑现不兑现的不同。

 

第二十八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十三段,以十善融七觉支。

 

经上说: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觉支、就是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七觉分、七菩提分。菩提、译成国语是觉。觉、有觉了、觉察的意思。这又是进一步使定慧均等的工夫,所以叫七等觉支。这方法有七种,所以叫支或者叫分。

 

一、择法觉支,左道旁门,以及一般盲修瞎炼的痴人,既为了自出风头,好为人师,不肯皈依纯净的三宝,但在智慧力上又不容易别树一帜。不得不攀藤附葛,盗窃佛门中的一点一滴,以为愚惑无知,攘名夺利的工具。都如什么先天派啦,龙华派啦,他们的宣传是: 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现在是弥勒佛掌天盘,信仰了他们,将来就可参加龙华三会。还有一贯道,和戒烟酒的理教,都以观世音菩萨为六耳不传的五字真经。信众们遇到这些关头,就要有‘择法觉支’的拣择力。不然、就要跟他跑了。至于楞严经上的五十种阴魔中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说:‘此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即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里的作与不作,即是没有择法觉支的分别。

 

二、精进觉支。既以智慧力,抉择了邪、正、真、伪,那末!对于邪的伪的,要断然的与之脱离;真的正的,要毅然的担负起来,然而、这都需要精进力为其后盾。

 

三、喜觉支。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去掉,别人的长处不能采用,这是庸愚者的行径。现在我于邪、正、真、伪,去就分明,而于真正的一面,且能努力向前迈进,扪心自问,这是值得欢喜的事。既然深自庆幸,自然分外精进,所以喜的里面,也含有精进在内。

 

四、轻安觉支。轻安的解释,是身心轻利安适。由于泳浴于法海之中而生法喜,断除了身心的粗重所获得的受用,所以有些地方又叫他做除觉支。但是这种受用,唯有断除粗重,身心得到轻安的人自己知道,这话前面已经说过。

 

五、念觉支。念、还是以明记不忘来解释。但这里所说的不忘,是注意修行的过程中,要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定的解释,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这在前面已经比较详细的解释过了。然而刚才说:需要定慧均等,为什么马上又偏说定觉支呢?这由于昏沉与散乱的两种过失中,散乱比较更重,定是对治散乱的良药,所以偏说于定。

 

七、行舍觉支。舍者弃舍,胸怀坦荡,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没有一点滞留在心中;过去的不追忆,未来的莫妄想。拿禅门的话来说,也就是放下放下又放下,没有一法够得上留恋,所以叫做舍。舍是属于五蕴中的行蕴,所以叫行舍。

 

七觉支中,以除、定、舍三觉支,治修行者的散乱;以择法、精进、喜、三种觉支,治修行者的昏沉。念觉支则贯通本身之余的六种觉支、常使定慧均等,勿使此心落于昏沉或者流于散乱。古人有专修七觉支而证阿罗汉果的。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人,应该兼以七觉支而为庄严。那么!就可常常的于诸法存有觉察照了的主宰。

 

这里的诸法,经上并没有指定是什么法。我想、佛经上的诸法,第一、是世间法上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诸法。这些世间法,都是从缘所生,没有实在自性的,是苦、是空、是无常、无我、不净的,要时时觉察照了,不为这些法之所蒙蔽。第二、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是出苦的舟航,假如为世法所蔽而忘记了修行,那就永远不能出苦。也可以说世法的一边放下来,修行的一边提起来,同时、这也就是择法觉支的功用。第三、修行为明了自身的心法。第四、为求得大菩提的果法。于这几方面,如果失去觉察照了的观念,那末!所说的精进、喜、轻安、念、定、舍,这几种觉支,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七觉支中,侧重在一个觉字。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四段,以十善融八正道。

 

经上说: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正道、就是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八圣道分,八圣道支。远离偏邪,所以名正。又圣者正也,圣人所游之道,又能到涅槃所以名正道。支与分同一意义。阿弥陀经上说: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其道有八,所以名八圣道分。

 

一、正见。见、不是眼睛能见的见,乃是以无漏智慧为体,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正理,分明照了,惟此见为正,故名正见。不能澈见四谛正理,则为愚为邪,不是正道。

 

二、正思惟。对于分明照了的谛理,犹恐有所遗忘,所以必须继之以思惟。思惟乃无漏位中五遍行心所中的无漏思,不是一般的思量心可比。

 

三、正语。用正智来做先导,所以没有不合理的语言。

 

四、正业。业即是作用,这里是专指身体所起的作用。杀、盗、淫、戒、定、慧皆是身体所起的作用。正业、当然是戒、定、慧的正用。正用、就是清净的身业。

 

五、正命。命就是生命,生命的延续,必得要食来维持。佛的制度,佛弟子如果以种植田园、养蚕、经商。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或卜算星相来维持生活,那就是邪命。惟以乞食为活,那才是正命。前面的正思惟、正语、正业,就是身口意三业,三业的清净存续,须顺于正法,是为正命。

 

六、正精进。用真智来策发修行,勉力的趋向正道的涅槃大路,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运用真智,忆持无漏正道,不许邪念渗透进来,所以叫正念。

 

八、正定。定所以齐壹心志,伏除烦恼。由正见至正念,皆为定的加行。加行、也就是准备的工夫。正见至此,如汇流归海,所以定居最后为八正道的总结果,而以寂湛灵明之心体为他的体性。

 

经上又说:‘得正智慧,常现在前’者。楞严经上不是说过吗;‘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里的得正智慧,正是因定发慧的说明。因为正定既然成功,真正的智慧,自然就恒常现前。如‘水清月现’,那是最好不过的譬喻。

 

各位听众!八正道,为声闻圣者初果以前的修法,七觉支反为初果见道以后的修法。经论中多以七觉支在前,而以八正道居后者,是数目之次第,不是修行之次第。而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主体,其实正见亦即正智之别名。此点不可不知。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修的佛法,但我们不必自暴自弃,以为我是凡夫,三十七品于我们无缘,那是天大的错误。我们只要以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来约束我们的身心,那末!我们眼前就是世间的圣人。向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五段,兼修止法。

 

经上说: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止者,停息的意思。人们日常接触的外境,千头万绪,即使你身体上得到休息,可是你内心上的妄想,如空中的空华,此起彼落,乱飞乱舞。因此、我们应该修‘止’的工夫。‘止’的工夫,没有什么巧妙,就是‘放下来’三个大字,有念头起来,就将他放下。最后连放下也得放下。拿教理来说:就是内六根,不分别攀揽外六尘,而使内心宁静以达到回返天真的愿望。

 

‘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者?修行人,能修行于‘止’,则一切的结使,皆可涤荡干净。结和使,皆是无明烦恼的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所以叫做结。又能驱使众生,流转生死,所以又叫做使。

 

结、使、各有十个名词,讲起来很麻烦的,所以我就从略不讲。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第二十九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十六段,兼修观法。

 

经上说: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观、读贯,是学佛者修持的一种工夫,观察的意思。佛教大小乘十宗中有所谓禅宗者,号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当下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他的理由是:佛法者心法也,一切经典,皆是此心的注脚,究明了心,则一切佛法皆在其中。所以他的主张,不须看经学教,只是念兹在兹,行住坐卧、在日用寻常之中,参究心之所在,名曰参禅。禅、是心的别名。参、就是本经所说的观。因参禅而豁然大悟,通达三藏,有神通而得生死自由者,在禅宗史上可以见到的,何止千人。

 

研究经论而欲证实经论中所说的真理,必须修观。这里所说的真理,包括了潜在的内心,和外在的事事物物。都如法华经上说:‘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观一切法的观、那就是观照的工夫。空、如实相、乃至无所有性,那就是观照的所得。我们多数人,读得很热的心经不也是说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其中的‘深般若’就是观;‘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所得的结果。‘度一切苦厄,’就是因观照的工夫,断除烦恼而获得生死自由。所以研究佛学、必须修观。不然、和一般学问家,专做咬文嚼字的工夫、结果、妙手空空,有什么两样。因此、小乘教中,初下手就是修不净观、数息观等等的五停心观。观察四谛、乃至八忍八智、十六心见道,一直都在观门中生活。

 

大乘、唯识宗中有五种唯识观。天台宗有空、假、中三观,分别观真、俗、中三谛。华严宗有法界三:所谓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至于净土宗,有观想念佛而有所谓十六观经,这与上文所说的观,又不相同。其他讲观法的典籍很多,这里仅标举几个名字,不便去一一解释。

 

本经上所说的‘观庄严故’的观,并没有指出是什么观。但看下文的‘能如实知诸法自性,’也可以看出意旨之所在,上文的那些观的名称,是佛灭度以后,中国各宗祖师的事。

 

经上的‘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者?诸法、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蕴、处、界、不出色心二法。色指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的一切事物;心指吾人现前生生灭灭的虚妄心。自性者,自体性,也可以说是个体或个性。然则、色心诸法,以什么为他的自体性呢?诸法都是从缘所生,一切皆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所以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一里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云何有是法,就是说诸法无自性故空。在释文里并且以泥团、模型、陶师和合而有瓶生。经纬的棉纱、机杼、织布匠和合而有布生。地基、梁栋、砖瓦、泥土、钉铁、工匠和合而有房屋生来作证明。证明万有诸法,皆是因缘集合起来的假相,暂时而有,不是实有。不是实有就是无性,无性即空。妄心的心法,也是因接触外境忽然而有的东西。都如接触到颜色,有眼识生。接触到声音有耳识生。接触到香、臭有鼻识生。接触到碱、淡有舌识生。接触到冷、暖、细、滑有身识生。因忆念过去而有意识生。试问、当我们未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以前,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潜藏在何处?凭你将这身体碎成微尘,你也找不出六识的所在来。然而、对著六尘,随时即现,所以佛说他是生灭、是虚妄、是幻化。那末!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当体本空。然而、虽无性体空,不妨以无性为性而虚妄的存在。人类是色心二法,混合起来的假相,同样的是无自性、是空。虽无自性、空、但色心诸法的和合,不妨有相续存在而能活动的假相。仁王护国般若经上,以因成假、相续假、相待之三假,以说明诸法之假有。

 

经上的‘如实知’者?就是如其实际理体而知道五蕴色心诸法,是从缘所生,是无自性,无性故空。知道了五蕴、色、心诸法,从缘所生,空无自性,那就对于诸法不起贪、嗔、痴、爱,不造杀、盗、淫、妄。也就不至于六道轮回,流转生死,受种种大苦。所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者,就是不受流转生死的大苦。将以上我所说的弄明白了,则经上的意思,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如能兼修观察的工夫,因观察的工夫,而能如实了知诸法的空无自性,那就好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七段,兼修方便。

 

经上说: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方便、为十种波罗密门当中的一种。方者、方法,便者、便宜,有善巧的方法,使自己与他人,在修行脱苦的希望上,能迅速的成就,是为方便。

 

为、无为者,为、是指有为诸法。有为者有造作营为,是名有为。从众缘而生,有生、住、异、灭的四相,这是有为的定义。

 

无为者,不假众缘,法尔如是,不为生、住、异、灭四相之所迁,是名无为。

 

为、无为乐的乐字,当然是指有为的法乐,和无为的法乐。什么是有为的法乐呢?众生贪著于有为,所以轮转生死,受种种苦。然则、有为还有什么快乐可说呢?要知道修十善的菩萨,由于兼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以来,更加上修行观法、能如实了知诸法无性,无性故空。以大慈悲心故,以大方便故,于空性中,建立度生事业,所谓坐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修如幻三昧,度如幻众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不尽有为,行所无事,这一种的快乐,惟有菩萨才能享受到。

 

无为乐者,无为的法体,本是指的吾人现前一念灵知性体。这一念灵知性体,竖终三际,横遍十方,无始无终,无内无外。菩萨的修行是为这个;诸佛的觉悟,也是觉悟的这个。据他的本体说,就是涅槃;据本体上所能起的照用来说,就是菩提。所谓无上涅槃寂静乐,无上菩提觉法乐。这是无为法的快乐。菩提、涅槃,虽然要假修行才得成办,实际上是自心本具,所以叫无为。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如兼修方便的话,就可使有为的法乐,无为的法乐,很快速的成满。所以说:方便庄严故,速得为、无为、乐。

 

然而究竟什么法是方便呢?这里我举个例子: 释尊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冶银的银匠,一个洗衣为生的人,这两个人进入佛门,修学佛法。那些前辈大弟子们,叫银匠修不净观;叫洗衣人修数息观,久而久之,一无所成,欲想返俗。 释尊知道了,就叫他们二人互相掉换,不久皆修成功,都成了大阿罗汉。因为冶银的人,要镕化银子,必须吹火;而洗衣的人,常常接触不净。所以银匠修数息观;洗衣人修不净观,都很容易成功,这就是方便。

 

修方便而能使为、无为、法乐速得成满者,这就是维摩经上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道理。同时也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菩萨行。

 

第三十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十八段,十善的功能。

 

经上说: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

 

十善业、是本经所要宣示的宗旨,前面已一一讲过。十力、是成佛而后所得的十种力量。这十种力是: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上下根智力。五、种种欲智力。六、种种性智力。七、一切至处道智力。八、宿命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尽智力。佛果上威德神力,难道还有涯量吗?然而、归纳起来,有此十种,也就够了。因为这十种力,足以成办一切的佛事。

 

经上所说的无畏者,就是四种无畏。四种无畏是: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经上所说的十八不共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九、念无灭。十、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这十八种法,唯佛独有,不与二乘、菩萨共,所以叫十八不共法。前面的十力、四无所畏,菩萨们也有,但不能与佛相同。因此、这里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唯佛所有,所以名为一切佛法。

 

经上 释迦牟尼佛,又召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我将修行十善的功德,以及兼修六度、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足为佛果上的庄严,皆大致为你讲过了。你应当知道,上面所讲的十善业,论其极大的效果,可能使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佛果上所独有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的一切佛法,皆能圆满而无缺的获得。乃至者、是超略的用语。意思是说:十善业、假如以人天乘的志愿来修行,就可以获得人间天上的果报。假如以十善为基础,兼修六度等等的菩萨行,就可以获得佛果上所应获得的法门,换句话说,也就是成佛。经上将人天乘的一段略去了,所以用乃至的两个字来替代。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种是属于身体上的。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这四种属于语言文字上的。不贪著、不嗔恚、不愚痴、这三种属于意识上的。概括的说:都是消极的不为恶。假如社会上每一个人,或者多数的人,不杀生、不偷盗邪淫。语言文字上,不随便骂詈(音利ㄌㄧˋ)毁谤,诲盗诲淫。在个人则成为善良的百姓;在社会、也就平安宁静,没有杀人放火的惨案发生;也更不会有争城以战,杀人盈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大屠杀。但身、口、二业的发生,意识上的贪、嗔、痴、爱是他的发动力。贪、嗔、痴、爱的坏心眼儿,潜伏在意识的深处,遇到外境的刺激,随时可以暴发。所以儒家也常以见贤思齐,克念作圣,遏制人欲,阐发良知而存天理来为其教化。可是人心之向恶,相似于水之就下,圣贤名位,不足以为奖劝;监禁刑罚,也不足以为惩戒,所谓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皆不能使恶人绝迹于社会,大屠杀的浩劫,也不能消弭于未然。

 

因此、佛乃以三世善恶因果,畜生、饿鬼、地狱的三种恶道,受苦无量,来儆诫欢喜造恶的恶人,而防患于未然。如维摩经上说:‘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饿鬼、是畜生……。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这都是佛菩萨苦口婆心,将众生看作自己的儿女来教化。不过各位不要误会,以为三途恶报,只是佛菩萨的虚言恐吓而不是事实,那就罪过无边了。楞严经上不是说过吗,宝莲香比丘尼,他以为男女情欲,非杀生、非偷盗、不会有什么罪报的。他说完了这话,他的女根中忽然就冒出猛火来了。

 

话又说回来了,佛法住世两千几百年了,信仰佛教,依法修行,离苦得乐而证得解脱的人,当然很多。但凭你说得舌蔽唇焦,虽有三途恶报,他听了只是耳边风,杀、盗、淫、妄,依然如故。佛说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的确是实在的话。现在每天打开报纸来看,没有一天没有杀、盗、淫、妄、贪污诈欺的案子,射进你眼帘,这就是挺好的铁证。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的名相,没有时间再一一的详细解释,等有空的时候重写,或候其他的机会再说,现在且求得一个结束。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九段,结劝修学。

 

经上说:

 

‘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这是 释尊说完了十善的利益以后,很郑重其事的告诫龙王说,我所说的善业,倘能如法的修持,小则不失人身,或上生天道;大则可以成就圆满无上的佛果。所以你们不要忽略我的说话,需要勤劳修持学习。向下讲到:

 

乙字下第二十段,喻显十善为诸乘之基础。

 

经上说: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喻显的喻,是譬喻。法华经上说:诸有智者,依譬喻而能得解。所以佛说法多喜欢用譬喻。能譬的叫做喻,所譬的叫做法。法、喻、也是佛学上的一个术语。

 

经文中的城邑、就是一县的民众,政事所在地。聚落、就是村庄。卉木的卉,是百草的总名。木是树木。草木众多,名曰丛林。声闻、是二乘圣者之一,因闻佛音声而悟道的。独觉、也是二乘圣者之一。无师自悟,所以叫独觉。菩提、二乘圣者的声闻、独觉果、也称菩提,应该说: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六度、四摄、四无量、是菩萨所行,所以叫菩萨行。一切佛法、就是上文所说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十善大地的一句,是以大地来譬喻十善,所以大地是喻,十善是法。十善大地,是名法喻双举。

 

经上 释迦牟尼佛,召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十善的功德,我说个譬喻你听:譬如世间上的城邑、聚落、皆要依靠大地才能安住。许多可以治病的药草,和其他的百草、树木、丛林、也要依凭大地才得生长。大地是如此的,此十善业道,也是这样啊。这在解经文的规矩上叫做以譬喻来合法。那末!十善道是那样的呢?十善业道也和大地一样,人间、天上的一切众生,皆要依靠了大地,才能成立。声闻圣者的菩提;独觉圣者的菩提。诸大菩萨的道行。佛果上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皆依于如同大地一样的十善,才能顺利的完成。足见十善是五乘的共法,也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的修行,皆以十善为基础。以下讲到:

 

甲字下第四段,流通分。

 

经上说: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流通者、水的行动名叫流,水流动而不遇到阻碍,名曰通。佛法如水,也贵在流通,壅滞在某一个地方,那是没有利益的。所以每一部经的后面,皆有这一段。但这一段的经文,不是佛说的,乃是记录这本经的人,记载当时说经终了的情形。

 

这里面的一切世间、乃是概括的指出在会的听众,是来自此土他方很多的世界,世间就是世界。经上的意思是说:

 

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龙王宫中,为娑竭罗龙王,以及其他的水族,说完了十善业道经以后。娑竭罗龙王本身,以及同族的大众,还有其他世界,远道而来的天上的众生,人间的众生,阿修罗道的众生,等、等于没有列名的众生。这许多众生,一直平心静气,恭敬虔诚的在听著。直至听完了以后,深得法益,大家都很欢喜。当时就对 释迦世尊,表示信仰、受持、奉行十善,并兼修六度、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以期完成佛果,庶不孤负 教主说法度人的一片苦心。

 

这里边的听众,既然有从他方世界来的,他们听完了,将所听的就带回去了,这等于文化交流,所以叫流通分。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算是讲完了。先后计三十次,我写了约八九万字,广播小姐花了十五小时播出。我们不希望别的,只希望各位将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贪、嗔、痴的十善记住,并且能尽力的去做,又能劝他人做,那就是我讲十善业道经的收获。祝 各位听众健康!

 

十善业道经讲话(终)

 

返回[重庆缙云寺-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重庆缙云寺